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人間至味,不過一碗安樂茶飯。

  天下至喜,不過一家和睦團圓。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當社區食堂、農村愛心食堂的倡議在全市各地紛紛落地時,威海市臨港區黃嵐辦事處山馬劉村的“幸福食堂”也在4月15日正式開業了。這裡的“幸福食堂”和其它農村愛心食堂模式基本一致,都是以較低的價格給符合條件的老人們提供集體配餐服務。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開在臨港區經濟實力較弱街道、開在省級貧困村的“幸福食堂”,不但第一個開業,而且試營業當天,村民們就開始自發捐款捐物一直持續到開業,村裡的老人們更是一個不少地都來了。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面對媒體採訪,村黨支部書記丁夕利忍不住地反覆感嘆“沒想到,沒想到!”

  好效果,源自各級政府因地制宜摸索出來的“一元餐模式”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4月15日上午9點,當記者一行趕到“幸福食堂”時,56歲的村民劉琴珍正穿著白大褂在食堂裡忙活著準備中午的餃子餡。看她手腳麻利地擇菜、洗菜、切菜,乾淨利索地隨手就收拾乾淨廚房,記者忍不住問:“村裡選您來做主廚,是因為您做飯好吃吧?”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劉琴珍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哪有!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家孩子多,我也伺候老公爹10多年了,有點經驗。”

  “村裡幹活考慮得真細!”聽劉琴珍這樣說,熟悉山馬劉村的幾個人在旁邊搭腔。

  考慮的細,是黃嵐“幸福食堂”可以開好的原因之一。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為了把幸福食堂這件事辦實、辦細、辦久,山馬劉村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籌劃。一方面外出考察學習,另一方面村裡丁夕利在年底的村民黨員代表座談會上,開始廣泛徵求大家意見。村民們都一致同意開辦“幸福食堂”。但什麼模式開?價格怎麼定?這些問題都只能靠村委和辦事處想辦法了。

  於是,辦事處向上跑政策,丁夕利和村兩委挨家挨戶走訪摸底,看看想來吃飯的能有多少人,大家對伙食有什麼具體的要求。經過反覆琢磨,最終確定了“幸福食堂一元餐模式”。根據這一模式,村裡75週歲以上獨居、空巢、子女無法照料的老人們只需交納一元錢就可以在幸福食堂裡享受實際標準為10元左右的“一菜、一湯、一主食、一水果”的幸福午餐。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這麼低的價格很容易讓老人們接受。但不足的虧空從哪裡補?

  “市裡有市委統戰部定點幫扶,區鎮兩級都有扶持資金,我們自己村的合作社也辦得紅火。”丁夕利樂呵呵地說:“今年辦事處還幫我們與味正品康公司搭上了橋,種上了花椒苗,我們只管種,企業負責收,銷路有保障了,一畝地收益2萬元,辦幸福食堂,村裡有底氣!”

  而且,更讓丁夕利沒想到的是,從幸福食堂試營業當天,村裡百姓們就自發捐款捐物,大到食堂的桌椅,小到廚房的菜、蛋,有錢的出錢,有物的捐物,截至目前,已經36位村民七八千元的捐款,就是正式開業當天,村民們的善款還在源源不斷地送來。

  “幸福食堂”開業的當天,也正巧趕上臨港區全區鄉村振興大觀摩。觀摩團考察至此,主要負責人語重心長地說:“這個食堂開得好!我們一定要好事辦好,多因地制宜探索出可自循環的內生力模式,讓更多的愛心食堂在臨港區開起來!”

  好效果,源自不斷完善的“幸福大院思路”

  讓老人們吃上一頓愛心午餐,這是幸福。但一心為民的村委和辦事處想得遠不止如此。

  “幸福是一個既寬泛又具體的概念。”黃嵐辦事處主任於文泉在幾次班子會上都反覆和班子成員們這樣強調。黃嵐辦事處的大多數村子都和山馬劉村的基礎差不多,沒有工業、不受城鎮化福利,村內百姓的生活多年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作為一級政府,他們有責任有義務,讓轄區百姓的幸福從他們這一屆班子看到變化。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為此,從去年開始,黃嵐辦事處就從山馬劉這個省級貧困村入手,探索創建村級幸福大院。按照這一思路,幸福大院既是農村社會化服務的硬件設施聚合地,也是凝聚人心、增強村民交流的情感聯絡站。

  在這一思路引導下,如今,山馬劉片區的幸福大院裡,既建有幸福食堂、承載百姓記憶的山馬記憶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又有辦事處醫院坐診的醫療點和180多平方米的花餑餑工坊。院門口還有臨港區最大的門球場、農村大舞臺等基礎設施。

  和幸福大院相隔不遠的村集體土地上,去年冬天栽種的地瓜早已在辦事處的幫助和村委的共同努力下,以訂單農業、電子商務的方式銷售一空。去年新栽種的幾百畝花椒苗也開始返青,辦事處引導下“村企共建”模式,不日就會效果初顯。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而就在4月15日“幸福食堂”開業的當天,這家由文登區文登麵塑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慈愛布創建的花餑餑產業工坊也開業了。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中午11點,那邊食堂飯菜飄香,這邊,工坊裡為幸福食堂專門製作的剛“支鍋糕”剛剛出爐,給前來就餐的每位老人準備的大元寶餑餑也送了過去。

  山上男人們種著值錢的經濟作物,院裡女人們忙著賺錢的花餑餑,旁邊屋還有上了歲數老人們笑逐顏開地吃著愛心午餐,門口自家孩子們在開心地玩耍。當天趕來採風的威海、臨港區攝影家協會的幾位老攝影家們忍住不感嘆——這不就和林語堂先生所說的人生幸福四件事一樣嘛!

  好效果,源自不斷擴容的“多元治理結構”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作為臨港區第一家幸福食堂,開業當天前來揭牌祝賀的除了臨港區主要負責人,還有一位是山馬劉村城裡的親戚——市委統戰部。為祝賀幸福食堂開業,市委統戰部送來了不少的米麵油。

  “農村物質資源相對匱乏、目前可調動的自身資源也非常有限,所以我們需要在完善農村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不斷召集更多的社會資源。”談及幸福模式的常態化運行,於文泉這樣說。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為此,在黃嵐、在山馬劉村,他們都探索的是內部強化黨建引領、村民自治做實做細,外部廣泛調動更多單位、社會組織、市場主體等多元組織力量的“多元治理結構”。

  這其中有辦事處的取捨智慧。比如在此安心經營的慈愛布。她可以選擇黃嵐,是因為辦事處前期協調投入了10萬多元準備了成套的麵食製作設備,村委也將車間按照花餑餑製作需要進行了修繕建設。

  這其中有幫扶單位的大愛付出。比如連續幫扶山馬劉村的市委統戰部,送錢捐物的同時,也按照市委要求委派了得力干將進村駐點,與村委一起謀思路求發展。

  這其中有轄區責任企業家的本土情懷。比如黃嵐轄區的味正品康公司,對業內頗有名氣的調味品公司來說,他們公司每年所需的上千噸的花椒等原材料,完全可以從南方主產區採購,但為了反哺當地,公司主動擔當,和當地政府、村委一起助力本土產業發展,把“地生錢”的金鑰匙交到村民手中。

  這也有村民百姓自發自主擔當作為。廚房用的灶火力大,村裡一般婦女都不敢用,當村委找到劉琴珍時,雖然自己家既有西瓜、又有果園,早晨幹完山上的活都來不及吃飯就得趕食堂準備中午飯,但她還是二話不說就來了。趕上食堂包餃子之類的需要人多時,村裡的婦女們也是經常聞訊就提著擀麵杖、帶著蓋簾來幫廚。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眾人拾柴火焰高。久不熱鬧的山馬劉村就這樣在辦事處、村委、幫扶愛心單位和責任企業等眾人齊心協力地付出下,熱鬧起來了。

  今日的山馬劉村不但有集硬實力、軟實力於一身的幸福大院,而且村裡斑駁崎嶇的小土路變成了平整寬闊的水泥路,村民們告別了雨天“一腿泥”的尷尬場面;農村清潔能源空暖取代了傳統的燒煤取暖,百姓安全有保障;門前三大堆“一掃而光”環境提檔升級……

  用剛在花餑餑工坊找到工作的村民鞠遠卿的話說,“在越來越乾淨的村裡,在新嶄嶄的幸福大院裡打工,既有錢賺,又學手藝,這日子過得熨帖呀!”

  拳拳愛民心,殷殷百姓情。當政府把百姓裝心裡,百姓也會把政府高高舉過頭頂。

讓人沒想到的農家大院“幸福”味

  如今,每天中午幸福食堂開飯前,來早了的老人們都會看看大院裡外有沒有需要幫忙的活計,比如拔拔草、收拾一下衛生之類的。到了開春,大田裡的各種新鮮蔬菜下來了,遇到什麼新鮮的,村民們也都會摘上一兜,給食堂送來。用他們的客氣話說“自己家吃不了,給老人們做著吃!”但村委、老人和村民們都知道,他們的意思是“咱心裡有這些老人,村裡乾的事咱支持!咱幸福食堂的‘幸福味’要一直飄下去!”(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楊妍/文 劉志鵬/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