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张仪为何能纵横天下,一怒而诸侯惧?

【材料1】

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馀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以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解析】

张仪离开楚国便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国土多险恶山地,所产出的五谷,不是豆子而是杂麦,国家无法囤积两年的粮食,总体军队人数不过二十余万,秦国却有精锐军队一百余万。崤山以东的人的士兵只有披上盔甲才能作战,而秦国人不穿盔甲,赤膊就能上阵作战左手提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秦国任用孟贲、乌获这样的猛士来攻击不服的弱国,就好比是千钧的重石压在鸟卵上一样,没有可以幸免的。”

张仪这是赤裸裸的恐吓,虽然说得很夸张,但足以威慑住韩王!

《资治通鉴》张仪为何能纵横天下,一怒而诸侯惧?


如果大王不愿意迎合秦国,秦国就会派遣精锐军队占据宜阳,扼守成皋,大王的国家就会被分裂,鸿台的宫殿,桑林的园苑,就可能不是大王的了。为大王着想,不如结好秦国而进攻楚国,既能转嫁灾祸又能讨好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于是韩王听从了张仪的计策。

前面张仪恐吓住了韩王,这次就要为韩王出主意了,如果韩王不同意,秦国就要攻击韩国了,韩王也只好同意!

【材料2】

  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柰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解析】

张仪回到秦国向秦王汇报成果。秦惠王封赏给张仪留个城邑和武信君的爵位。又派遣他前往齐国游说对齐王说:“之前对大王说联合抗秦的人,一定会对您说:秦国有三晋(韩、魏赵)做屏障,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士兵强悍,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对齐国无可奈何。大王也赞成这种说法而不考虑实际的情况。现在秦、楚已结为兄弟之国;韩国把宜阳献给了秦国;魏国向秦国交出了河西之地,赵王也朝圣秦国,割让河间之地以奉秦国号令。大王如果不奉秦国的号令,秦国就会驱使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南部,再逼迫赵国军队倾巢而出,渡过清河,直到博关。那时临淄、即墨等地就不是大王的了。等到齐国被攻击的那天,大王再想着侍奉秦国就晚了!”齐王采纳了张仪的计策。

张仪从韩国返回秦国,秦王封其为武信君的爵位。君臣配合极其到位。张仪有了爵位,对其他国君来说更有威慑力和话语权。

【材料3】

  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事。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藩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越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解析】

张仪离开齐国,西行游说赵王说:“大王当初联合其他诸侯国来抵御秦国,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的威行在崤山以东传扬,秦国十分恐惧,修缮盔甲训练士卒,大力开发农田积蓄粮草,时刻担忧着大王的行为,不敢有所动摇,就是害怕大王兴兵问罪秦国。今天秦国依仗大王的神威,一举拿下巴蜀之地,兼并汉中,包围周王室之地,军队抵达白马津。秦国虽然地处偏远,然而对赵国心含怨愤不是一天两天了。” 

《资治通鉴》张仪为何能纵横天下,一怒而诸侯惧?

张仪游说是对症下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前面也对赵王一顿夸赞,表达出秦国和赵国结盟是有实际基础的。

如今秦国有一只残甲败兵驻守在渑池,愿意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来邯郸城下与赵国相会,愿意以甲子之战的形式与赵军公平交战,重演周武王伐商纣的行为。

张仪又恐吓齐王,表示秦国的残兵败将都愿意与赵国交战,何况秦国的其他军队呢!

特派我作为使臣来通知大王以及您的左右臣子。现在楚国已经与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魏国也向秦国称臣,齐国献出盛产雨、盐的地方,这就是砍断了赵国的右臂。被砍断右臂的人与别人争斗,失去同党又孤立无援,怎么能不危险呢!如果秦国派出三支大军,一支军队扼守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在邯郸之东驻军;另一支军队驻扎成皋,驱使韩、魏军队进军河外;第三支军队驻扎渑池,约定四国联合为一体进攻赵国,征服后必定瓜分赵国,四分其地。我为私下为大王着想,不如与秦王当面亲口结下盟约,使两国成为长久的兄弟之国。”赵王也接受了张仪的劝说。

张仪分析了国际形势,从秦国战略上分析了赵国的处境,威胁赵王如果不侍奉秦国,会被秦国联合盟友灭国,这是直接威胁赵王,逼迫其就范。

【材料4】

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解析】

张仪北上到达燕国,游说燕王说:“如今赵王已经去朝见秦王了,并献出河间以迎合秦国。如果大王您不结好秦国,秦国就会派精锐军队到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易水、长城可就不是大王您的了!况且,现在齐国、赵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不敢妄起刀兵相攻伐。大王您服从秦国,就可以长年免除齐国、赵国的威胁了。”燕王于是请张仪献上恒山脚下的五个城以向秦国求和。

张仪伐交霸道,直接目的就是不懂一兵一卒索要其他国家的土地。秦惠王时期,秦国变法还未完全成功,有刚吞并巴蜀,局势不稳,与楚国刚交战完,面对各诸侯国的威胁自然不适合再动刀兵。秦惠王派遣张仪伐交各国,既能稳定局势,又能索要到土地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来看下张仪伐交的战略顺序:

楚国—韩国—返回秦国(获封武信君)—赵国—齐国—燕国


《资治通鉴》张仪为何能纵横天下,一怒而诸侯惧?

楚国对秦国的威胁最大,虽然几次败给秦军,但未伤其根本,何况各诸侯国合纵抗秦依然存在,如果楚国发动各诸侯国再次进攻秦国,秦国就危险了!先破楚国,再威逼韩国,至少短时间内,六国合纵伐秦不太可能实现了。张仪返回秦国,获封武信君(威望权力更大,直接执掌秦国国政);再去赵国唬住赵王(合纵伐秦源于赵国);然后去齐国唬住齐王(齐王是东方大国,但是距离秦国较远);最后去最偏远的燕国(燕国历来贫弱),控制住燕王,从此合纵联盟不复存在,秦国想打谁就打谁,再也不用担心六国联合伐秦了。

《资治通鉴》张仪为何能纵横天下,一怒而诸侯惧?

在市场竞争中,行业内的各种大小联盟必然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市场,打压强敌。企业或或合纵或纵横都要以自身条件为基础,企业要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采取以一强攻众弱的方式是最有效的,前提是要有战略谋略把市场内其他的大小企业置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