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藏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篇

谢邀,人在北京,刚刚起床。

因为要做古籍数字化系列的采访,所以特地预约了文献编纂部同事们的时间,知道大家都已经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正摩mo拳dao擦huo掌huo等着小库——所以在小库打了几个骨碌努力爬起床,着急忙慌狂奔进办公室,却发现大家都已经工作了两个小时的时候,心情是崩溃的。

做《大藏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篇

文献编纂部是一个神奇的部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公司主营古籍数据库的时候,只有他们用着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先进的数字科技,在古籍数字化和数据纸质化的边缘疯狂试探。


他们很神秘,独踞一方办公室,跟各部门都不怎么打交道,颇有那么点与世无争的味道;他们人最多,但气氛很融洽,团队合作默契无间;他们很勤劳,有来得早的,就有来得更早的,有走得晚的,就有走得更晚的,一言以蔽之——赶进度真是要老命了啊

下面,就到了走近科学时间。

做《大藏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篇

01“流程把控是件特别繁琐的事儿”

《大藏经》的编校采用的是“众包模式”,就是将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分拆成无数个小项目,大家一起来做,来达到效率与质量双过关的目标。

整个整理流程始于这里。任务发布后,校对者在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霁钰则专门负责审核他们的资质:之前是否接过任务?完成质量是好是坏?给他派发大部头的稿件,他能如期完成吗?这些问题如果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就给他通过,然后给他发任务的底本。众包模式实行有一段时间了,有一些比较熟悉的校对者,都会得到后台直接指派的任务,不用跟抢火车票似的守在电脑跟前,生怕任务放出太少抢不到。

做《大藏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篇

校对者们拿到任务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字的校改。根据获得的底本,校正平台上的文字,字形是否正确,语句是否完整,遇到现在已经不通行的异体字时,需要根据规则决定处理方式,有的需要统一,有的需要保留。再就是格式的标引。用现在的话来说,一部古代文献中可能含有多个内容层级,比如标题、正文、注、疏、单行注、双行注、小注、小小注,很多要标的东西。

做《大藏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篇

做《大藏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篇

图中这种五颜六色的文字就是标引过的格式啦

标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小编作为外行人发出了无比迷惑的声音。霁钰解答说,格式标引的好处有很多,一个是清晰反映底本的层级,对正文经的注释是“疏”,对疏的注释是“钞”,通过标引,大家可以看出底本的层级结构,便于理解文意。再一个就是方便进行文字的排版,在平台上做过的文字处理,可以直接映射为排版xml的相关格式标签,能节省很多人力和时间。文稿初校、二校完成后,就到了提交审核的环节。


内容太长,明日继续,记得关注哦!

做《大藏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第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