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藏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一篇

謝邀,人在北京,剛剛起床。

因為要做古籍數字化系列的採訪,所以特地預約了文獻編纂部同事們的時間,知道大家都已經提前好幾天開始準備,正摩mo拳dao擦huo掌huo等著小庫——所以在小庫打了幾個骨碌努力爬起床,著急忙慌狂奔進辦公室,卻發現大家都已經工作了兩個小時的時候,心情是崩潰的。

做《大藏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一篇

文獻編纂部是一個神奇的部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公司主營古籍數據庫的時候,只有他們用著大量的專業人才和先進的數字科技,在古籍數字化和數據紙質化的邊緣瘋狂試探。


他們很神秘,獨踞一方辦公室,跟各部門都不怎麼打交道,頗有那麼點與世無爭的味道;他們人最多,但氣氛很融洽,團隊合作默契無間;他們很勤勞,有來得早的,就有來得更早的,有走得晚的,就有走得更晚的,一言以蔽之——趕進度真是要老命了啊

下面,就到了走近科學時間。

做《大藏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一篇

01“流程把控是件特別繁瑣的事兒”

《大藏經》的編校採用的是“眾包模式”,就是將這樣一個龐大的項目分拆成無數個小項目,大家一起來做,來達到效率與質量雙過關的目標。

整個整理流程始於這裡。任務發佈後,校對者在平臺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任務,霽鈺則專門負責審核他們的資質:之前是否接過任務?完成質量是好是壞?給他派發大部頭的稿件,他能如期完成嗎?這些問題如果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就給他通過,然後給他發任務的底本。眾包模式實行有一段時間了,有一些比較熟悉的校對者,都會得到後臺直接指派的任務,不用跟搶火車票似的守在電腦跟前,生怕任務放出太少搶不到。

做《大藏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一篇

校對者們拿到任務後,首先要做的就是文字的校改。根據獲得的底本,校正平臺上的文字,字形是否正確,語句是否完整,遇到現在已經不通行的異體字時,需要根據規則決定處理方式,有的需要統一,有的需要保留。再就是格式的標引。用現在的話來說,一部古代文獻中可能含有多個內容層級,比如標題、正文、注、疏、單行注、雙行注、小注、小小注,很多要標的東西。

做《大藏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一篇

做《大藏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一篇

圖中這種五顏六色的文字就是標引過的格式啦

標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小編作為外行人發出了無比迷惑的聲音。霽鈺解答說,格式標引的好處有很多,一個是清晰反映底本的層級,對正文經的註釋是“疏”,對疏的註釋是“鈔”,通過標引,大家可以看出底本的層級結構,便於理解文意。再一個就是方便進行文字的排版,在平臺上做過的文字處理,可以直接映射為排版xml的相關格式標籤,能節省很多人力和時間。文稿初校、二校完成後,就到了提交審核的環節。


內容太長,明日繼續,記得關注哦!

做《大藏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第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