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黑星病和蔓枯病,种植前后该怎么预防?

用户732319186226


大家好我是三农知识小能手,很高兴来解答你的困惑,今天我来讲讲关于黄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近期,北方地区天气忽冷忽热,还常伴随着雨雪天气来袭,多地群友反应温室黄瓜出现叶片穿孔,瓜条流胶畸形的问题,通过照片能明确看出,温室黄瓜发生了严重的黑星病。

黄瓜黑星病是黄瓜生产过程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随着黄瓜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黑星病的发生也日益加重,除了侵染黄瓜以外,还可侵染西葫芦、甜瓜、南瓜等,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减产达到80%~100%,因此需要大家准确识别黄瓜黑星病症状并要及时用药防控。


一、发病症状

黄瓜黑星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以嫩叶、嫩茎、幼果危害较为严重,种子带菌是苗期发病的主要侵染源,发病后子叶产生黄褐色近圆形小斑点,真叶发病,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后变暗褐色,穿孔开裂,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病斑数量增多、穿孔扩大, 叶片发生扭曲,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严重时苗期生长点发病变褐,随后坏死,茎干发病,病斑呈长梭形或长椭圆形,淡褐色,稍凹陷,形成疮痂状,有时茎裂开。

成株期发病,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成株期茎干发病症状与苗期相同,卷须受害处变深褐色至黑色,随后腐烂。

瓜条染病,发病初期为近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乳白色透明的胶状物,不流失,后变为琥珀色,凝结成块,干结后易脱落。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接近收获期,病瓜暗绿色,有凹陷疮痂斑,后期变为暗褐色。空气干燥时龟裂,病瓜一般不腐烂。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二、初侵染源及发病条件

1.初侵染源

黑星病菌在田间的病残组织、土壤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为第2年初侵染来源。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蔓的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气孔和伤口侵入,病原菌靠雨水、气流、灌溉水和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对于病菌的远距离传播,带菌种子是主要侵染源。

2.发病条件

黑星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温度在5~30℃之间均可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0~22℃。当寄主处于15~25℃范围内,低温—高温交替的环境时,发病非常严重,黄瓜黑星病的适宜相对湿度为86%~100%,但必须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孢子才能萌发,否则即使相对湿度达100%也不萌发。棚顶及植株叶片结露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条件。连续阴雨、光照少,植株密度大、大水漫灌、通风不良、多年连作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

严禁从疫区调运种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和蔓延。

2.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黄瓜品种之间对黑星病的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高抗甚至对黄瓜黑星病免疫的品种。应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的黄瓜品种种植。

3.种子处理

种子带菌是黑星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通过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多菌灵浸种,洗净后播种。

4.加强田间管理

调控棚内温湿度,采用滴灌或暗灌,适时通风排湿,尽量阴天不要浇水,控制棚内湿度,结瓜期增施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病叶等病残体,并集中堆沤深埋或烧毁,减少田间菌源;发病严重的田块,应与非瓜类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

5.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用嘧菌酯、氟硅唑、腈菌·福美双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喷药时以喷施幼苗及成株的嫩叶、嫩茎、幼瓜为主。

以上就是关于黄瓜种植过程中常遇到问题的预防治疗的一些方案,希望能给大家解决困惑。当然了,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对待,如果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得请当地的农业专家实地考察,来正确的解决问题。

感谢大家关注“三农知识小能手”,本人将为大家分享作物种植技术、肥料施用方案、农村趣闻等三农资讯。谢谢大家支持鼓励!!


三农知识小能手


蔓枯病是黄瓜危害较重的病害,要注意防治。在种植中,应将种子进行浸种后催芽播种,生长中及时将病叶摘除,雨后及时排水。在发病后,使用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氟硅唑乳油进行涂抹病茎。


玲儿de乡村生活


黄瓜的黑星病和蔓枯病对黄瓜生长影响极大,下面说一下黄瓜黑星病和蔓枯病的生病形状和防治。

1、黄瓜黑星病

黄瓜黑星病可危害叶片、茎蔓、卷须和瓜条,幼嫩部分受害重。幼苗期发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以后全叶干枯。成株期嫩茎染病,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以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卷须染病变褐腐烂;生长点染病,经两三天烂掉形成秃桩;叶片染病,开始为污绿色近圆形斑点,后期病斑扩大,形成星状破裂;叶脉受害后变褐色、坏死,使叶片皱缩;瓜条被害形成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病斑,直径2-4毫米,中央凹陷,龟裂成疮痂状,溢出琥珀色胶状物。真菌引起病害,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风雨、气流、农事操作传播。种子可以带菌。冷凉多雨,容易发病。一般在定植后到结瓜期发病最多,大棚最低温度低于10℃,相对湿度高于90%时容易发生。

黄瓜黑星病防治:

(1)实行2-3年轮作。选留无病种子,培育无病壮苗;播种前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病残体,并配合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新高脂膜进行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同时种植的田块应做好排水措施,防止田间积水引起的病菌蔓延。

(2)从无病株上采种或种子消毒,用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 “天达-2116” 500倍液浸种20分钟,或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40%甲醛 100倍溶液浸种30分钟,清水洗净后播种。

(3)药剂防治

1、预防:

A、将奥力克——青枯立克按6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

B、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将本产品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A、稀释倍数:按奥力克——青枯立克500倍液稀释使用,病害严重时,可适当加大用药量。

B、用药方法:对病株及病株周围2~3米内植株进行灌根或小面积漫灌;若病原菌同时为害地上部分,应在根部灌药的同时,地上部分同时进行喷雾,每5天用药1次。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摘除有病的叶、花、果,清除落地残花,防止病原落入土中;避免大水漫灌,注意放风降湿。同时在生长期适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枝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花蕾期、幼果期和膨果期喷施壮瓜蒂灵,增粗果蒂,促进果实发育,提高黄瓜品质。黄瓜蔓枯病是春播、夏播黄瓜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病斑浅褐色,有不太明显的轮纹,病部上有许多小黑点,后期病部易破裂。茎部染病,一般由茎基部向上发展,以茎节处受害最常见。病斑浅白色,长圆形、梭形或长条状,后期病部干燥、纵裂。纵裂处往往有琥珀色胶状物溢出,病部有许多小黑点,病菌通常种子、农事操作、灌溉水、风雨传播等传播。

2、黄瓜蔓枯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茎蔓,也为害叶片和果实等部位。

(1)、茎蔓。茎蔓发病时,靠近节部呈现油渍状病斑,椭圆形或菱形,灰白色,稍凹陷,有时溢出琥珀色树脂样胶状物。干燥时病部干缩纵裂,表面散生大量小黑点,潮湿时病斑扩散较快,绕茎一圈便使上半部植株萎蔫枯死,病部腐烂。

(2)、叶片。叶片被害时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有的病斑自叶缘向内发展呈“V”字形或半圆形,淡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常龟裂,干枯后呈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点。

(3)、果实。果实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果肉淡褐色软化,呈心腐症。蔓枯病多从茎蔓的表皮向内部扩展,但维管束不变色,这与枯萎病不同,病害仅造成局部烂蔓。

发病规律

气候因素: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时易发病。田间高温多雨发病重。

栽培因素:保护地适温高湿,通风不良利于发病。连作地、平畦栽培、排水不良、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植株生长衰弱,发病重

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黄瓜、冬瓜、西葫芦、南瓜、西瓜、苦瓜等。

农业防治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收获后及时彻底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保护地栽培要以降低湿度为中心,实行垄作,进行全膜覆盖,膜下暗灌,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滴灌;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减少棚室内湿度和滴水,黄瓜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叶;露地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雨季加强防涝,降低土壤含水量,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

参考药剂

1、47% 烯酰·百菌清 悬浮剂(微毒) 使用100-120毫升/亩 喷雾

2、36% 霜脲·百菌清 悬浮剂(低毒) 使用63-80毫升/亩 喷雾

3、70% 锰锌·百菌清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150克/亩 喷雾

4、81% 甲霜·百菌清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120克/亩 喷雾

5、70% 代锰·戊唑醇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6、85% 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73-198克/亩 喷雾

7、250克/升 苯醚甲环唑 乳油(低毒) 使用2000-3000倍液 喷雾

8、400克/升 氟硅唑 乳油(低毒) 使用10000-8000倍液 喷雾

9、206.7克/升 噁酮·氟硅唑 乳油(低毒) 使用2000-3000倍液 喷雾

10、70% 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80-120克/亩 喷雾

11、27% 氟唑·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60-80克/亩 喷雾

12、54.5% 噁霉·福美双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3.7-4.6克/立方米 苗床浇洒

13、250克/升 嘧菌酯 悬浮剂(低毒) 使用60-90毫升/亩 喷雾

14、560克/升 嘧菌·百菌清 悬浮剂(低毒) 使用75-120毫升/亩 喷雾

15、35% 氟菌·戊唑醇 悬浮剂(低毒) 使用25-30毫升/亩 喷雾

16、42.8% 氟菌·肟菌酯 悬浮剂(低毒) 使用15-25毫升/亩 喷雾

17、22.5% 啶氧菌酯 悬浮剂(低毒) 使用35-45毫升/亩 喷雾

18、30% 苯甲·嘧菌酯 悬浮剂(低毒) 使用30-50毫升/亩 喷雾

19、60% 唑醚·代森联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60-100克/亩 喷雾

20、40% 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 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800-1000倍液 喷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