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好朋友,詩聖杜甫頂撞唐肅宗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五月,唐玄宗逃往四川, 當時隨玄宗西逃的大臣房琯給玄宗提了一個建議,“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諸王分守重鎮”,也就是為了防止在叛亂中某個皇子權勢太大而奪取皇位,提出讓各個皇子分制各地兵力,房琯提出這一分權治兵方案遭到了太子李亨及其心腹的強烈不滿。為了求得政治上的主動,太子李亨在李輔國等心腹的擁戴下先發制人在寧夏靈武即皇帝位,即唐肅宗。肅宗即位,讓玄宗很是惱火,但天高皇帝遠,加之玄宗也在叛軍的追擊下東躲西藏,也無可奈何地默認了這個事實,並派房琯拿著傳國玉璽到寧夏靈武授予唐肅宗,從此房琯就留在了肅宗的身邊,表面上是為了輔佐肅宗平叛,實際上是唐玄宗安插在肅宗眼前的一顆釘子,時刻監督著肅宗的一舉一動。對此,肅宗自然是心知肚明,但為了安撫玄宗,肅宗也是假惺惺地授予房琯宰相的頭銜,讓其討伐叛軍。


為了好朋友,詩聖杜甫頂撞唐肅宗

而此時房琯的好友杜甫,仕途卻十分不順,先是在長安科舉考試中由於奸相李林甫的從中作梗,科舉落第,後雖謀取了一個正八品下看管武器倉庫的小官,又趕上安史之亂,朝廷都沒了,杜甫此等小官的生計也成了問題。當其聽說肅宗在靈武稱帝后,便把妻兒安頓到陝西鄜州,然後隻身到靈武去投奔唐肅宗,希冀於求得一官半職,不料卻在中途被叛軍抓獲,押回長安被囚禁了一年。後來杜甫聽說唐肅宗在陝西鳳翔走後,找機會逃出長安到了鳳翔。當時,為了籠絡人心,招攬人才,肅宗對杜甫很是熱情,畢竟杜甫作為一個文化人,在讀書人中有極強的號召力,授予杜甫官職可以為皇帝留下禮賢下士的美譽。於是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左拾遺一職,說白了就是個言官,品級很小,只有八品。但杜甫可不那樣看,心想,現在在皇帝手下做官,官品雖小了些,但每天都能與皇帝近距離接觸,只要自己兢兢業業,盡忠職守,總有一天可以大顯身手,治國平天下。不過杜甫萬萬沒有想到,雖在在這個言官的位置上幹了沒幾個月,卻險些讓其招來殺身大禍。為何呢?問題還是出在了房琯身上。

身為宰相的房琯,學識怎麼樣呢?可用“志大才疏”四個字來形容,誇誇其談可以,但真要說乾點實際的事情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做了宰相的房琯,急於想表現一下自己,於是向肅宗上書,請求領兵收復兩京(即西京長安、東京洛陽)。於是肅宗任命其招討西京節度使,殺向長安,等到了長安附近的西渭橋與叛軍安守忠部相遇。面對叛軍的凜凜殺勢,沒有半點軍事經驗的房琯竟然突發奇想,效法古制,打算用車戰對敵,由於戰馬不夠用,就徵用了兩千多頭牛,組成牛車陣排列在隊伍的中間, 兩翼用步兵和騎兵做掩護,並在牛尾處懸掛鞭炮,打算炮響牛奔,用火牛陣擊潰叛軍。不過房琯想的挺好,但老天卻讓其丟了大眼。叛軍見到唐軍如此陣勢,實在是大跌眼鏡,搞不懂這是什麼年代的古董戰法,但安守忠也突發奇想,由於自己的軍隊正處於上風位,順風擂鼓吶喊,並縱火焚燒。這下可嚇壞了這些平日只能在地裡耕田的老牛,哪見過這個陣勢,嚇得四處亂跑。唐軍不戰自亂,被叛軍殺得屍橫遍野,死傷四萬餘人。房琯率殘兵敗將逃回靈武,他的所謂“春秋戰法”成為千古笑柄。


為了好朋友,詩聖杜甫頂撞唐肅宗

此次兵敗後,房琯羞愧難當,趕忙向唐肅宗請罪,礙於房琯是玄宗的老臣,為了給玄宗一個面子,唐肅宗未予追究。但屋漏又遭連夜雨,破船又遇打頭風,房琯府上有一琴師叫董庭蘭,此人深得房琯賞識。因此很多人,為了和房琯搞好關係,不得不通過閻王門前的這個小鬼,大肆賄賂董庭蘭,這恰好成了房琯的又一大罪證,兩者疊加,讓肅宗十分震怒,欲罷房琯宰相之職,拔去這個眼中釘。

杜甫聽說肅宗欲罷免房琯之事後,心中很是著急,眼看自己的哥們要倒臺,怎能不挺身而出,給哥們仗義執言一番,常言道:朋友不求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於是杜甫頭腦一發熱便向肅宗上書建言,說什麼“罪細,不宜免大臣”。什麼意思呢,肅宗不應該因董庭蘭納賄這樣的小事而罷免宰相這樣的重臣。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杜甫認為肅宗罷免房琯僅是因為房琯的門客董庭蘭索賄,杜甫實在是太不瞭解皇帝的心意了。肅宗大怒,要求三司部門好好修理一下這個敢頂撞皇帝的臣子。好在當時的宰相張鎬趕忙出來勸阻,說若處理了杜甫,將不會再有諫官向朝廷提意見,肅宗才暫時把怒氣壓了下來,僅僅罷免房琯的宰相之職,不再追究杜甫。給其放了個“政治”探親假。

但不追究是表面的,杜甫隨後不得不給肅宗上了謝罪的摺子,表面上雖是請罪之意,但是骨子裡依然堅持己見。杜甫不僅繼續誇獎了一通房琯,說什麼房琯“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後又在摺子的結尾說道“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什麼意思呢,即陛下赦免了最當白死的我,又賜我還鄉,這是天下的大幸,不僅我獨自蒙受。這頗有諷刺肅宗的味道。試想看到如此一篇謝罪的摺子,肅宗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感受。


為了好朋友,詩聖杜甫頂撞唐肅宗

對於如此不知悔改,戲謔皇帝的臣子怎麼可能得到主子的喜歡,但肅宗又找不出給杜甫治罪的口實,至此之後,杜甫的政治仕途也就走到了終點。出將入仕的夢想成了泡影,離皇帝和高官厚祿越來越遠。但縱使這樣,杜甫對自己的行為無怨無悔,公元765年,也就是在房琯去世兩年後,杜甫親自拜謁房琯之墓,並寫下了《別房太尉墓》:他鄉復行役,駐馬別孤墳。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唯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不難發現在這篇充滿淒涼的詩句中,杜甫充滿了對這位好哥們的思念,把房琯看成了自己的知音。看來在杜甫眼中,顯然哥們義氣比政治前途更重要。於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少了一位政客,多了一位詩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