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好朋友,诗圣杜甫顶撞唐肃宗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五月,唐玄宗逃往四川, 当时随玄宗西逃的大臣房琯给玄宗提了一个建议,“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也就是为了防止在叛乱中某个皇子权势太大而夺取皇位,提出让各个皇子分制各地兵力,房琯提出这一分权治兵方案遭到了太子李亨及其心腹的强烈不满。为了求得政治上的主动,太子李亨在李辅国等心腹的拥戴下先发制人在宁夏灵武即皇帝位,即唐肃宗。肃宗即位,让玄宗很是恼火,但天高皇帝远,加之玄宗也在叛军的追击下东躲西藏,也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这个事实,并派房琯拿着传国玉玺到宁夏灵武授予唐肃宗,从此房琯就留在了肃宗的身边,表面上是为了辅佐肃宗平叛,实际上是唐玄宗安插在肃宗眼前的一颗钉子,时刻监督着肃宗的一举一动。对此,肃宗自然是心知肚明,但为了安抚玄宗,肃宗也是假惺惺地授予房琯宰相的头衔,让其讨伐叛军。


为了好朋友,诗圣杜甫顶撞唐肃宗

而此时房琯的好友杜甫,仕途却十分不顺,先是在长安科举考试中由于奸相李林甫的从中作梗,科举落第,后虽谋取了一个正八品下看管武器仓库的小官,又赶上安史之乱,朝廷都没了,杜甫此等小官的生计也成了问题。当其听说肃宗在灵武称帝后,便把妻儿安顿到陕西鄜州,然后只身到灵武去投奔唐肃宗,希冀于求得一官半职,不料却在中途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被囚禁了一年。后来杜甫听说唐肃宗在陕西凤翔走后,找机会逃出长安到了凤翔。当时,为了笼络人心,招揽人才,肃宗对杜甫很是热情,毕竟杜甫作为一个文化人,在读书人中有极强的号召力,授予杜甫官职可以为皇帝留下礼贤下士的美誉。于是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左拾遗一职,说白了就是个言官,品级很小,只有八品。但杜甫可不那样看,心想,现在在皇帝手下做官,官品虽小了些,但每天都能与皇帝近距离接触,只要自己兢兢业业,尽忠职守,总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治国平天下。不过杜甫万万没有想到,虽在在这个言官的位置上干了没几个月,却险些让其招来杀身大祸。为何呢?问题还是出在了房琯身上。

身为宰相的房琯,学识怎么样呢?可用“志大才疏”四个字来形容,夸夸其谈可以,但真要说干点实际的事情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做了宰相的房琯,急于想表现一下自己,于是向肃宗上书,请求领兵收复两京(即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于是肃宗任命其招讨西京节度使,杀向长安,等到了长安附近的西渭桥与叛军安守忠部相遇。面对叛军的凛凛杀势,没有半点军事经验的房琯竟然突发奇想,效法古制,打算用车战对敌,由于战马不够用,就征用了两千多头牛,组成牛车阵排列在队伍的中间, 两翼用步兵和骑兵做掩护,并在牛尾处悬挂鞭炮,打算炮响牛奔,用火牛阵击溃叛军。不过房琯想的挺好,但老天却让其丢了大眼。叛军见到唐军如此阵势,实在是大跌眼镜,搞不懂这是什么年代的古董战法,但安守忠也突发奇想,由于自己的军队正处于上风位,顺风擂鼓呐喊,并纵火焚烧。这下可吓坏了这些平日只能在地里耕田的老牛,哪见过这个阵势,吓得四处乱跑。唐军不战自乱,被叛军杀得尸横遍野,死伤四万余人。房琯率残兵败将逃回灵武,他的所谓“春秋战法”成为千古笑柄。


为了好朋友,诗圣杜甫顶撞唐肃宗

此次兵败后,房琯羞愧难当,赶忙向唐肃宗请罪,碍于房琯是玄宗的老臣,为了给玄宗一个面子,唐肃宗未予追究。但屋漏又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房琯府上有一琴师叫董庭兰,此人深得房琯赏识。因此很多人,为了和房琯搞好关系,不得不通过阎王门前的这个小鬼,大肆贿赂董庭兰,这恰好成了房琯的又一大罪证,两者叠加,让肃宗十分震怒,欲罢房琯宰相之职,拔去这个眼中钉。

杜甫听说肃宗欲罢免房琯之事后,心中很是着急,眼看自己的哥们要倒台,怎能不挺身而出,给哥们仗义执言一番,常言道:朋友不求锦上添花,但求雪中送炭。于是杜甫头脑一发热便向肃宗上书建言,说什么“罪细,不宜免大臣”。什么意思呢,肃宗不应该因董庭兰纳贿这样的小事而罢免宰相这样的重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杜甫认为肃宗罢免房琯仅是因为房琯的门客董庭兰索贿,杜甫实在是太不了解皇帝的心意了。肃宗大怒,要求三司部门好好修理一下这个敢顶撞皇帝的臣子。好在当时的宰相张镐赶忙出来劝阻,说若处理了杜甫,将不会再有谏官向朝廷提意见,肃宗才暂时把怒气压了下来,仅仅罢免房琯的宰相之职,不再追究杜甫。给其放了个“政治”探亲假。

但不追究是表面的,杜甫随后不得不给肃宗上了谢罪的折子,表面上虽是请罪之意,但是骨子里依然坚持己见。杜甫不仅继续夸奖了一通房琯,说什么房琯“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许琯才堪公辅”,后又在折子的结尾说道“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什么意思呢,即陛下赦免了最当白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这颇有讽刺肃宗的味道。试想看到如此一篇谢罪的折子,肃宗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为了好朋友,诗圣杜甫顶撞唐肃宗

对于如此不知悔改,戏谑皇帝的臣子怎么可能得到主子的喜欢,但肃宗又找不出给杜甫治罪的口实,至此之后,杜甫的政治仕途也就走到了终点。出将入仕的梦想成了泡影,离皇帝和高官厚禄越来越远。但纵使这样,杜甫对自己的行为无怨无悔,公元765年,也就是在房琯去世两年后,杜甫亲自拜谒房琯之墓,并写下了《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不难发现在这篇充满凄凉的诗句中,杜甫充满了对这位好哥们的思念,把房琯看成了自己的知音。看来在杜甫眼中,显然哥们义气比政治前途更重要。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政客,多了一位诗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