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之中的三層所見

《春望》是一首名詩。春,就是春天。望,指看見的景象。望,也有盼望和希望的含義。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寫下《春望》。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一層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詩人肉眼可見的第一層“春望”。身陷淪陷區的杜甫,目力所及,滿目瘡痍。長安城淪陷,但是舊日的山河還在。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因為戰爭已經荒草叢生。

以天下興衰為已任的詩人,見到觸目驚心的此情此景,心情複雜。於公,作為大唐的公務員,詩人為大唐的時局感到感傷,見到花兒開都會流淚。於私,杜甫是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因為被俘虜,詩人和家人失去了聯繫,故而聽聞鳥鳴聲也感到心驚。這裡的“花”、“鳥”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生機勃勃、富貴祥和之態。而昔日的長安城裡有多美好,就提醒著詩人被戰爭摧殘的長安城是如何衰敗。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所謂悲劇就是如此。


春望之中的三層所見

第二層

魯迅先生說,真正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而詩人在苦難之中,始終沒有放棄對家人的盼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詩人內心的第二層“春望”。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三個月,指至德二年(757)的正月、二月、三月。在不曾停息的戰火中,收到家人的一封信,比黃金萬兩更加珍貴。家人平安,就是戰爭期間最好的消息。當然,戰爭期間,生產力遭到破壞,即使黃金萬兩,也可能買不到多少大米,面臨物資短缺。


春望之中的三層所見

第三層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是第三層的“春望”。字面上看,這句話實在是太喪了,喪到讓人感受不到一絲絲希望,根本談不上“春望”。詩人感到愁悶心煩,卻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渾:簡直。欲:想,要,就要。不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髮,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詩人因擔心國家的命運,而愁悶至極,以致早生華髮。頭髮白了,頭髮散了,讀者看到的是一個披頭散髮的落魄詩人,更能深刻體會詩人內心的痛苦。

這種痛苦是源於什麼?顛肺流離的亂世,詩人固然擔心自己家人的命運,但詩人更牽掛著整個大唐的命運,無數和詩人一樣的大唐老百姓們的命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的是亂世之中渺小個體的命運。

詩人相信戰爭必定會終止,和平必將到來,所有的黎民百姓終將重回安居樂業的生活。這種美好的心願,貫穿著詩人的一生。

只可惜,歷史是沒有重來的。安史之亂雖然在郭子儀等人努力下被平定,但大唐國體受到重創,再難回到昔日的繁華強大。


春望之中的三層所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