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引子

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

擷一段文字,喚起一段記憶,記憶一座城,記憶一段遺落的歷史。因一句千古絕聯,記起那座矗立在錦江畔歷經古樓—望江樓,錦水潺潺,古樓蒼蒼;因一座樓,記起穿越千年而來的那縷芳魂和才思。江樓依舊,斯人已杳,獨留一座孤墳述說幽遠的痴念與綺情。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薛濤雕塑

中華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詩詞群星璀璨,在中國華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名垂史冊的“才女”是寥寥無幾。那些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子,才華橫溢、德才兼備,令多少後人無比嚮往、敬仰這些女子,真正揭示了一句話——誰說女子不如男!

薛濤其人

巴山惹醉,蜀水多情,溫婉、毓秀的巴山蜀水除了美食、美景,更多孕育奇才。薛濤,字洪度,大唐京城人氏(今西安),出身官宦家庭。隔著巍巍然的秦嶺山脈,她本與巴山蜀水並無太多糾葛,然風無定,人無常,人生如浮萍。年幼時薛濤隨被貶謫的父親入川,便與這片樂山樂水深度結緣,這一來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在這生,在這戀,在這揮灑才情,在這潑灑清麗。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薛濤盛名,青史傳之,後人述之。依其才情,後世有好事者將其與魚玄機、李冶、劉採春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也有一說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雖無據可考,窺豹一斑,在千百年來男權思想為盛,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王朝中流芳百世,足可證其才情難得。如若不是生得女兒身,定在唐朝的詩詞長河佔得一份不輕的分量。

薛濤其才

薛濤其才,始於詩詞。薛濤早慧,八歲那年隨口吟唱的一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技驚四座,與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七歲之作《詠鵝》可謂相得益彰,由此而言詩歌這玩意是有一定天賦的。如我等之輩八歲還在和水玩泥巴,承歡父母膝下。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據史料記載才女薛濤詩作500餘首,在歷史的長河中多數已隨風散失,流傳至今僅存不足100首,十分令人惋惜。薛濤流在世詩詞代表作有《送友人》、《題竹郎廟》、《池上雙鳥》、《十離詩》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其中也不不乏關懷現實的作品,如《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更憶將雛日,同心蓮葉間。 ——薛濤 .池上雙鳥

洪度詩作,筆者最為推崇《送友人》。送別詩一直以來都是詩歌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李白、王維、王昌齡等大師都是個中高手。較之李白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的意境悠遠,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渾然天成,我更喜歡薛濤此作的婉轉、含蓄,巧妙化用了前人名句,詩意層層推進,娓娓道來,不事藻繪,實乃佳作名篇。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薛濤 .送友人

薛濤其才,二則是其大唐女校書之名號。才名初顯的薛濤在唐朝貞元年間迎來了人生的大轉折,在一次平常的酒局上初逢貴人韋皋。一首從容不迫臨場即席寫就的《謁巫山廟》深得韋皋之心。由此薛濤有了更大的空間恣意揮灑其才情。

先說說與薛濤人生密切相關的一個人物韋皋,韋皋,字城武,唐朝中期名臣、詩人,治蜀二十一年,執行聯合南詔、東蠻打擊吐蕃的戰略,保障了西南邊陲的安定,又重啟南方絲綢之路,推動了唐王朝與外交流合作 ,坊間有稱之為諸葛亮轉世一說。

較之史冊於韋皋文治武功的敘說,另一則與樂山大佛相關聯的故事筆者更為感興趣。樂山大佛是四川省樂山市的著名文物古蹟,由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反覆中斷,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閒話少敘,言歸正傳。自薛濤與韋皋宴席初逢,薛濤逐漸成為了時任西川節度使韋皋身邊的紅人。除了迎來送往,侍宴左右,風花雪月,把酒言歡之外,薛濤也參與了大帥府裡的一些案牘工作。按現在的官階來說,薛濤這是幹了政府辦公廳秘書長的職責。話說案牘勞形,不過這事對於才情滿滿的薛濤來說,不過是小菜一碟。

大唐才女寫起公文來洋洋灑灑,文采斐然,結合女性天生的特性,文書工作細緻嚴謹,很少出紕漏,深得韋皋之心。韋皋也是可愛之人,投桃報李,竟為薛濤破天荒向時下朝廷申請薛濤作“校書郎”,“校書郎”官階九品,舊時只有進士及第尚能有資格擔當此任,但因格於舊例,韋皋美好願望未能實現,但人們仍然喜聞樂見親切稱薛濤為“女校書”。雖是一樁美談,實乃薛濤才情洋溢的另一佐證。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薛濤其才,再則是其獨創的彩色小箋。古時巴蜀地區是重要的產紙地區之一,盛產麻紙、褚紙等,質量上乘,但美觀略顯不足。薛濤為彌補美觀上的缺點,其獨創採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製成深紅色精美的小彩箋,方便其書錄詩作、信函。薛濤用深紅色的小紙箋寫詩填詞,分贈友人,清新淡雅,小女兒情趣滿滿。一時在社會上盛傳開來,並譽以美名,稱為

“薛濤箋”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薛濤其情

才女們智慧、唯美、浪漫,詩書精緻了思想和氣質,也同時純粹了她們的情感生活。知書識禮,氣質脫俗,是才女這一角色所包含的基本屬性;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是才女之愛情觀欲實現的根本訴求。自信自己的愛情一定不會是世俗的,一心想擺脫世俗的煩擾,到頭來那一份的愛情依舊如霧裡看花一般。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這樣,跟才子糾纏不清的才女常常被才子所傷。才女們的愛情,越是悲劇越容易被傳成佳話。魚玄機與溫庭筠,李清照與趙明誠,蔡文姬與衛仲道,張愛玲與胡蘭成均復如是,任誰也沒逃過這樣命運的捉弄。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元稹,唐朝大臣、文學家。元稹與白居易是當時唐代齊名的大詩人,世稱“元白”。二人詩歌唱和,共同

提倡新樂府,結成了莫逆之交。若論才情,元稹還是有幾把刷子的,君且看其詩歌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意蘊深厚,“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的清新自然,亦有“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深情,陳寅恪曾有評閱:“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感情,其哀豔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多見而影響及於後來之文學者尤巨。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然而,文才是一方面,人品卻是另一方面。縱使元兄才高八斗,詩文字字珠璣,文學地位斐然,卻也難逃一個“渣男”標籤。先棄初戀崔鶯鶯,爾後為了攀附政治資源與太子少保韋夏卿之女韋叢結為髮妻,儘管韋叢中年病逝,元稹寫了很多深情的悼亡詩文,但韋叢尚在之時,這位元兄又與本文的主角開始了另外一段戀情,完了之後又棄薛濤而去,移情劉採春。

那是唐元和四年的春天,元稹奉命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巴蜀大地,慕名拜會薛濤,二人初見便迸發了愛的火花(此時元稹髮妻韋叢尚健在),真可謂郎有意,妾有情,從未如此動心的薛濤像一隻斑斕的彩蝶一樣義無反顧向愛的烈焰奔赴而去,二人你儂我儂,共論時政與風月,共賞春月秋華,過了一段所謂的“舉案齊眉”的幸福小日子。期間郞妾更是詩詞互贈,薛濤此間作《池上雙鳥》、《送友人》贈送元稹,元稹也回贈了《寄贈薛濤》

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元稹.寄贈薛濤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原本一段情緣佳話就此而立,可曾想這只是一段笑話。新鮮感一過,多情的元稹怎肯為薛濤停留。從相識到離別僅僅三月有餘,元稹便決絕而去,留下痴情的薛濤孤單佇立在湯湯的錦水邊,痴痴守望,朝也思君,暮也思君。奈何,那個人卻再也不會回來了……

人生若只如初見 ,何事秋風悲畫扇。這樣一位歎絕千古的奇女子始終也沒走出情愛的桎梏。

玲瓏骰子安紅豆,刻骨相思知不知。萬千的相思,痴念全都匯聚那四首《春望詞》中,情怨幽幽,離恨綿綿。花開的時候你不能和我一起欣賞,花落的時候你無法與我一起悲傷,清晨對鏡梳妝時垂下兩行淚,春風啊!你是否知道我的心境呢?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薛濤.春望詞其一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薛濤.春望詞其二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薛濤.春望詞其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薛濤.春望詞其四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此情過後,於薛濤而言,便再無人間四月天。心灰意冷的薛濤選擇了一襲灰色的道袍,在清靜的浣花溪畔了卻餘生。二十三年後,薛濤含恨而終,一代才女畫下了人生的句點。第二年,宰相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誌銘,墓碑上寫著“唐女校書薛洪度墓”。

後記

關於元稹,還是借用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另一段評述,為這一段悽情進行了最終定論,足以表達餘等憤慨也……

然則微之乘此社會不同之道德標準及習俗並存雜用之時,自私自利。綜其一生行跡,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豈其多情哉?實多詐而已矣。——陳寅恪

若干年後,宋代的陸放翁一首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的《釵頭鳳》亦足以描述薛濤那慟不忍言、慟不能言的人生況味,若洪度有知,亦可瞑目噫。

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才華比肩卓文君,悽情堪似杜十娘,大唐奇女子薛濤小記

PS: 薛濤墓位於成都市望江樓公園西北角的竹林深處,桃花、翠竹環繞,為世人憑弔。

END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作者聲明:本文內容原創,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