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俗話說:命自己立,福自己積。

中國人向來講究“積累福報”,以求讓自己的生活平安順遂。

但有三種人,看似福澤深厚,實際上卻舉步維艱。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不懂得節制,最終害人害己。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放縱慾望之人

莊子曾說:“嗜慾深者,其天機淺。”

不懂得控制慾望的人,便會失去生命中的靈性,上天給予的福澤自然是不會深厚。

樂不可極,極樂成哀;

欲不可縱,縱慾成災。

慾望,是一場人性的博弈。

適當的慾望是進步的動力,但過度放縱的慾望,卻是吃人的猛獸,往往在不經意間吞噬人心。

世間痛苦的根源大都來自於無盡的慾望,它牢牢地控制著人的內心。

曾經有一個行者到寺廟中拜見禪師,希望禪師能夠為他答疑解惑。

行者向禪師問道:“請問人的慾望是什麼?”

禪師並未直接回答,只是告訴他:

“今天回去你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明天中午的時候再來找我。”

行者雖不明白禪師的心意,但還是照著做了。

第二天,禪師看到行者,說道:“想必你現在一定是十分飢餓,隨我來吧。”

禪師帶著行者走了很遠一段路,來到了一片果園前,然後他遞給行者一隻很大的口袋:

“去吧,你可以到樹林裡盡情的摘水果,但必須要拿回寺廟之後才可以吃。”

一直到太陽下山的時候,行者才費盡力氣地扛著滿滿一袋水果回到寺廟。

禪師對行者說:“現在你可以開始吃了。”

行者急忙抓起兩個很大的蘋果,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兩個蘋果很快便被吃進了肚子,而這時的行者已經飽脹得吃不下其他東西了。

禪師問道:“你現在還飢渴嗎?”

行者摸著脹起的肚子:“不,我現在什麼也吃不下了。”

禪師反問道:

“那你費盡力氣揹回來卻沒有吃掉的水果,又有什麼用呢?”

行者頓時明白了禪師的用意:

過度放縱的慾望,對於我們來說便是多餘的負擔。

毀掉人們的,不是人們憎恨的痛苦,往往是人們放縱的慾望。

放縱慾望,最終也會被慾望反噬。

如果不想淪為慾望的奴隸,我們就要時刻提醒自己:

並不只有放縱慾望,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馮驥才曾說過:

“生活是不會虧待人的,他往往在苦澀難當的時候,讓你嚐到最甜的蜜。”


一味的放縱、滿足自己的慾望,看似眼下的生活如蜜般滋潤;

實則卻養成了貪婪無度的習慣,這樣的人自然不會有福氣。

聲色犬馬一時醉,青石案頭十年毀。

節制慾望,才是福報的開始。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過度善良之人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被長輩告誡:吃虧是福。

但我們卻忽略了一個真相:過度的善良,也是一種罪惡。

呂坤在《呻吟語》中寫道:

“責善要看其人如何,其人可責以善又當自盡,長善救失之道。”

連教導別人向善,都要看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人。

無差別的教導本身就是錯誤的,更何況是用善良對待任何人呢?

我們都聽過《東郭先生與狼》或是《農夫與蛇》的故事;

這種不分對象、毫無底線的善良,往往會給我們自己招來禍患,更無福氣可言。

《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戴爾克,便是一個心地過於純真善良的人。

面對生活窮困潦倒的斯特里,戴爾克主動伸出援手,在生活和事業上都給予斯特里很大的幫助。

甚至不顧妻子反對,把瀕臨死亡的斯特里帶回家中精心照料,但是戴爾克的善良並沒有換來好的回報。

斯特里在一切都好起來之後,鳩佔鵲巢,霸佔了戴爾克的畫室,還奪走了戴爾克的妻子。

此時幾乎家破人亡的戴爾克,卻並沒有因此對斯特里恨之入骨。

反而因不忍心妻子跟對方流浪,把自己的房子也拱手相讓。

無底線的善良令人感到可笑,這種行為幾乎稱得上是懦弱。

戴爾克任由他人對自己尊嚴的踐踏,忽略了人性的惡,這和被蛇咬死的農夫有什麼區別?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失去了爪牙的善良,是軟弱的。

過度的忍讓,往往縱容惡人,損傷自己。

沒有尺度的善良,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毫無原則的寬容,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高級的善良在於每件事都能夠在仔細斟酌之後進行處理。

春秋時期,魯國有這樣一項規定:

凡是在他國遇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都可以花錢贖回,然後帶回國由魯國國庫報銷這筆費用。

孔子的學生子貢,在外面看到做奴隸的魯國人,便用自己的錢將他贖回,並沒有向國庫申請報銷。

大家聽說後,都讚揚子貢善良高尚的品行。

孔子卻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子貢這是“過度的善良”,這樣做會導致更多的奴隸無法被救贖。

孔子說:

“以後別人看到魯國人做奴隸時,就會想:

我救了他,去國庫報銷就會顯得我沒有子貢品德高尚;

若不去報銷,又擔負不起。索性便不去救贖。”


孔子對於事情的看法顯然更為長遠,他明確的指出,這種過度的善良會給自己帶來不便,甚至傷害他人。

王蒙說過:“善良是一種遠見。”

沒有限度的善良都是狹隘的,不經思考的善舉可能會是真正的惡行。

無限的寬容便是懦弱,過度的善良便是愚蠢。

只會吃虧,不是有福,正確適度的與人為善,才能積累真正的福氣。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盲目自大之人

老子說:“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自信是人生的燈塔,可以指明方向。

但過分的自信卻成了矇蔽雙眼的陰霾,很容易使人陷入矇昧之中。

戰國時期,秦武王自幼身高體壯,據說是天生神力。

他一直認為自己力大無比,便總與身邊的大力士任鄙、烏獲等人比賽較力。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到洛陽拜謁周王,就在周王室的太廟裡面,看到了象徵天下社稷的九鼎。

他認為自己具有神力,便要舉起這象徵天下的大鼎,只可惜他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秦武王一朝失手,被掉下的鼎砸斷了雙腿,最終不治身亡,早早地葬送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盲目自信,如同一杯毒酒,初嘗甘洌,實則致命。

人之所以會陷入迷途,不是因為無知,而是因為過分自信。

自謙則人愈服,自誇則事必敗。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京劇大師梅蘭芳在出演《殺惜》時,一位老年觀眾毫不客氣地指出其中錯誤:

“閻惜嬌上下樓的臺步應該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上八下八?”

梅蘭芳聽後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並稱對方為老師。

一代大師,尚且謙遜待人、汲汲以求,更何況我們平凡人呢?

宇宙無窮盡,學習無止境。

只有適度的自信,認清自己,才能越過高山,看得到山頂飛鳥穿梭、雲海翻騰的奇觀。

過高的估量自己,是一種自負。

自負的人目光狹隘,不懂得學他人所長;

自負的人缺乏韌勁,非常容易固步自封;

自負的人不識形勢,無法認清自身處境。

三種人,看似有福,實則無福(說得真好)


低調做事,清醒做人,才是招福致勝之道。

越懂得張弛有度的人,越能得到幸福的青睞。

人最珍貴的福氣就是學會適度,正所謂:欲不可縱,善不可過,傲不可長。

做事沒有尺度的限制,無論眼下過得多麼風光,終有一天會失足跌進無邊的深淵。

做人學會節制,做事把握尺度,人生必定福澤深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