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國寶老蔣十分想帶走,卻因為重量問題被擱置,名字被唸錯多年

當年蔣介石戰敗,逃到了臺灣去,帶走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今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諸多寶貝,就是當年的鑑證。今天要說到的這件國家一級文物,“鎮國之寶”,就差一點也被老蔣帶去了臺灣。幸虧它的體積太大,重達1600多斤,相當於十幾個成年男子的體重,才讓它逃過了一劫。它就是世界文明的後母戊鼎。

這件國寶老蔣十分想帶走,卻因為重量問題被擱置,名字被唸錯多年

在當年日軍侵華的時候,也帶走了我國很多珍貴的文物。在日本戰敗之前,他們運走了很多從中華大地上掠奪的珍貴文物,運回了日本。其實不只是日本,在如今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博物館裡都陳列著中國古代的文物,它們至今沒有能夠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實在令人感嘆。後母戊鼎在日軍侵華的時候,也險些遭此厄運,幸好當時人們的拼命保護,才救下了這件國寶。

後母戊鼎的發現是在1939年,發現的地區是在河南省安陽武官村。由於在它的內壁上,赫然書寫著“後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它高達133釐米,口長112釐米,口寬接近80釐米,重量是832.84公斤,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它鑄造於商周時期,是當時青銅器鑄造水平的鑑證與展示,如今,它就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這件國寶老蔣十分想帶走,卻因為重量問題被擱置,名字被唸錯多年

說它是“鎮國之寶”,不僅僅是因為它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更因為它背後代表著的重要意義。

它的發現一波三折。1939年3月,當地一位村民在發現了後母戊鼎之後,秘密組織了村子裡的40多位村民一起,大家搭了架子,準備把它拉上來。可是因為太過於沉重,拉到半途繩子斷了。他們只好在第二天晚上繼續,費了一番周折,終於將它拉到了地面上。

這件國寶老蔣十分想帶走,卻因為重量問題被擱置,名字被唸錯多年

儘管大家非常注意保護,但是後母戊鼎被發現的消息還是傳到了日本人的耳朵裡。他們來此參觀,想要將它拉走,但是同樣因為重量問題和戰爭等原因,一直沒能行動。後來一位古董商人想要收購,又因為它太重不方便轉手,提出想要將它拆成幾塊來分裝。

幸好村民們想到這是一件寶貝,肢解了未免可惜,大家沒有同意,也避免了這件寶貝流出國門的風險。村民們擔心日本人再來,於是將它藏了起來,但是由於鼎實在太大,所以在運送的過程中,導致一個鼎耳受到損傷。如今我們看到的後母戊鼎,其實是經歷過修復的。

這件國寶老蔣十分想帶走,卻因為重量問題被擱置,名字被唸錯多年

一直到抗戰結束,大家才又把它拉了出來,後來收藏在南京博物館,並且在1947年,被當作60大壽賀禮送給蔣介石。敗走臺灣的時候,老蔣還想把它帶走,但是因為太重,只好忍痛留在了機場,並且最終收藏在了國家博物院。後母戊鼎自從出現開始,就經歷了一波三折。意義重大,鎮國之寶的名稱,當之無愧。如今很多辦公室也會放一個與它形狀一模一樣的鼎,也就是取其鎮國之寶的重要意義。

這件國寶老蔣十分想帶走,卻因為重量問題被擱置,名字被唸錯多年

早些年見,在教科書上,它的名字叫做“司母戊鼎”。這個名稱是郭沫若當年定的,因為“後”與“司”十分相似,郭沫若或許是一時疏忽,才定錯了名字。後來人們發現,古人常常使用正反通用的情況,因此那個字應該是“後”。況且在歷史上,“後”字更加具有大氣恢弘的意思,符合鼎作為最重要的禮器的貴重身份,和後來作為祭祀用途的莊嚴之感。

這件國寶老蔣十分想帶走,卻因為重量問題被擱置,名字被唸錯多年

古時候,“後”有著君王和領袖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王后”、“母后”等意。還有大家熟悉的,“皇天后土”,也可以看出其意義。但是不管哪一種,都顯得比“司”更大氣。只是當初郭沫若是權威專家,他提出之後無人質疑,才會被誤解了這麼長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