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载:“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风声所被,向慕尤众。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亦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位期间,康熙开创了许多“文治武功”,诸如“平三藩”、收台湾、征罗刹、降准葛尔;又如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经济等等。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使得他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一生也饱受关注,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于子孙后代的教育,以及晚年令人诟病的“九子夺嫡”事件。

后世之中,将“九子夺嫡”与康熙帝对于诸皇子的教育联系起来的可谓不少,那么夺嫡的源头是康熙的“贵族式”教育呢?

满清真正的“贵族式教育”

康熙的父亲顺治帝同样都是早年丧父,在年幼登基,出于政权稳固、社稷安稳的目的。他只能靠着自身的勤奋和刻苦,以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即便有着帝王家高贵的出身,他却都曾因熬夜苦读而累到吐血。

故而,顺治帝非常注重皇子从小的教育。他让皇子们没有了生在帝王之家的优越感,反而是更加沉重的责任感。

康熙自小便是在父亲顺治帝的培养和训斥中成长起来的,不幸的是,在康熙还未真正启蒙,顺治帝就辞世了。一夜之间,偌大的大清江山留给了六岁的康熙。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众所周知,清朝是在马背上打下的江山,在入关以前,满族人都生活在塞北苦寒之地,故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与中原的汉族文化格格不入。汉族霸主中原已经有着数千年的渊源,其文化传承自然是十分深厚。

千百年来,汉族文化的积累造就了中原汉族文化的辉煌。因此,即便是满族入主中原,也无法在一时间对汉文化进行压制。在入关后,清朝为了因进行民族大融合,以便迅速的统一全国,于是迫使满汉之间强行的融合。

尽管满蒙对汉文化还是有不少的抵触心理,但为了更好的统治汉族,清朝的统治者亦是十分注重皇子们对于汉文化的学习。

清朝的皇子大部分是6岁起开始读书,接受最为正统的文化教育。一般皇子的老师分为三类,其一是负责满文和蒙文的老师,主要是教授皇子传承和延续满族精粹的文化;其二是汉族的儒生老师,主要是教授汉族文化和儒家知识,以更好的融合汉族文化;其三则是负责教授武术等方面的老师,因为满清是渔猎民族,所以弓箭和骑射是必不可少的。

严父出犬子

除了教育的全面之外,康熙帝教育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严格。康熙一朝历来都被认为是清朝、乃至古代历史上,皇子教育最为严格的朝代。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在《啸亭杂录》中还记载着一份康熙帝规定的的“课程表”。

寅时(早上3点---5点),温习前一天所学;辰时(上午7点—9点),学习中国礼仪文化;辰时(上午7点—9点),学习满蒙汉文字及文章;午时(11点—13点),午饭时间,吃完饭还要继续用功;未时(13点—15点),学习武术、弓箭、骑术;酉时(17点—19点),进行自习和完成作业。

皇子们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娱乐的时间,并且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史官跟随做全程的记载。

每隔一段时期,康熙都会抽查皇子们的学业,若是没有进步,不仅皇子自己,就连老师也都会受到处罚。因此,很多皇子都十分害怕康熙帝,给皇子教书的老师为了让皇子们完成学习任务,对待皇子也是极为苛刻的要求。

每年的秋天,康熙带所有皇子一起打猎,结束时还会一起统计打来的猎物,打的多就有奖励,打的少的则会受到处罚。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因此,尽管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够成为皇帝,所以剩下的这些皇子也在其他领悟有了自己的作为。诸如皇三子胤祉,他便是一个很杰出的科学家,曾主持编修了《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此外,也有写字绘画都十分出众的皇子。无论是哪种,总之,康熙的皇子皇孙之中一个纨绔或是为非作歹的都没有。

康熙常常为此感到自豪无比,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却发生了一场残忍的“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的根源在于康熙身上?

尽管历朝历代的皇位更替都不难有夺权的现象,但也只有康熙亲历了九个皇子争夺皇位的惨剧。因为他一手培养出来的皇子们,都敢于为皇位殊死力争,这九人也都是精明强干的狠角色,每个皇子都有能够继承大业的资质和本领。

事实上,在大清王朝的祖制中,帝王在生前是不公开册立太子的。但是由于康熙本身的特殊,他不得不将祖制搁置,在康熙十四年时,他便公开册立了两岁的嫡子——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那么为何已早立太子,最终会还有如此激烈的夺嫡之争呢?

这也与大清的祖制有着莫大关系,虽然康熙皇帝早立太子,但是康熙并没有将太子作为唯一接班人来培养,更加不会因立太子就放松了对其他皇子的教育与栽培。

在汉族王朝中,对于储君一般都是采用唯一的培养方法。通常是在立嫡之后,就有了嫡庶之分。诸如三国时期,曹操下定决心立长子曹丕为嫡之后,就一心打压老三曹植,并不是说曹操不喜欢曹植,而是再对庶子过于关切,无益于政局稳定。

再看大明王朝的做法,若是嫡庶以定,庶子就会被封王,并且立刻离京,被严加看管在自己的封地上。

但是大清王朝的王爷是没有封地的,全部都居住在京城。再者,大清王朝的宗室皇亲都手握重权,在朝廷中更是身居要职。在皇子们成年之后,康熙皇帝也会对其委以重任,以培养他们的能力。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随着皇子们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加上政治素养的提高,一些能力更为出众的皇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谋划,不再甘心居人之下了。

身处朝廷政治中心的皇子们对于朝政自然是十分清楚,他们深知仅靠自己之力必然是难有所作为的。于是这些皇子在暗地里四处网络朝臣,最终形成了所谓的“皇子党派”。

尽管康熙给他们提供了全面、优秀的教育,让他们有着出众的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在德善仁慈上面的教育。诸如康熙对于汉人老师的态度,在他看来,皇子们的老师只是一些为皇族获取汉人学问的工具,并不值得尊重。

在教授学问时,老师们都只能站着,在皇子背书时甚至要求跪听。从小教育的不平等、不尊重,也造就了他们对于帝王权势的绝对认可,只要是身份足够高贵,并不需要其他的。这或许便是导致皇子们为了皇位能够丝毫不顾兄弟亲情的原因吧。

小结

尽管清朝的皇子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精通汉族文化,但他们却没有学到汉文化的精髓。汉人的诚信友善和互助互爱都被忽视了,他们没有学习到——仁义是治理天下的最好法宝。

康熙帝是如何教育皇子的?为何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

康熙晚年时亦是常感慨:为何皇子们的学问这么好却又如此冷血无情?说到底,这一切的根源或许还是康熙的身上罢了。当然,这却不能忽略他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方,他不仅将皇子们教育成才,更是亲手造就了清朝的两代明君。

参考资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