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啟用國寶演員,拍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為何很多中國觀眾不喜歡

我國大詩人在國外走紅這個事,其實已經不稀罕了。很多日本人喜歡寫《楓橋夜泊》的張繼,也喜歡唐代詩僧寒山;美國詩人把李白的《長幹行》翻譯成英文,雖然譯出來的版本比中文版差了不少,卻也能讓詩仙收穫了不少粉絲。以上種種,其實已經說明了我國傳統詩歌的魅力。

英國啟用國寶演員,拍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為何很多中國觀眾不喜歡

近日,咱們的詩聖杜甫又紅到英國去了,原因是英國BBC拍了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名字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說起來,這部片子拍得是很有誠意的。

首先,他們請來英國最有名的主持人之一邁克爾·伍德先生主持,還請來了他們國寶級的演員伊恩.麥克萊恩來朗誦杜甫的詩,要知道麥克萊恩在《指環王》中飾演的甘道夫角色可是深入人心。

英國啟用國寶演員,拍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為何很多中國觀眾不喜歡

其次,他們走訪了我國多個城市才拍成了這部紀錄片。從長安到成都,再到長沙等地,一路實景實拍,確實是用心了。

再次,為了展示杜甫詩歌的魅力,節目組將杜甫的十多首詩作翻譯成英文,在節目中由伊恩.麥克萊恩朗誦。

這樣的製作班底和演員陣容,又是為了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但豆瓣評分卻並不高。目前該片的評分為7.6分,比起BBC的其它紀錄片,這樣的成績顯然是不太好的,這就說明很多中國觀眾是不喜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筆者認真看了看這部紀錄片,再綜合網友們的評論,發現了片子中的不少問題:

英國啟用國寶演員,拍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為何很多中國觀眾不喜歡

1. 杜甫的詩翻譯成英文後,基本失去了原詩的味道

這其實不能怪BBC,這不是一個他們能解決的問題,哪怕配上伊恩.麥克萊恩很牛的腔調,都仍然無法讀出唐詩本身的美感。比如:

《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翻譯出來就是:The good rain knows its season when spring arrives.

《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譯出來則是“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這樣的英文,在很多中國觀眾聽來,確實很難產生共鳴。

英國啟用國寶演員,拍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為何很多中國觀眾不喜歡

2. 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唐詩,顯然拍出來的東西只是能科普級的

如果作為一部唐詩科普的紀錄片,它是成功的,因為它帶著觀眾走遍了杜甫生活過的幾個重要城市,但是片中對杜甫的理解卻又是不夠深入的。

比如片中指出,杜甫初入長安渴望功成名就,是因為內心有一個“忠”字,這其實就狹隘化了杜甫的家國情懷。這一點其實就是我們的文化和英國文化的差異,他們在理解文化時關注的是個人的功利心,但唐代的詩人們對個人抱負的理解絕對不只如此。所以片中翻譯了大量杜甫對仕途失望時寫的詩,卻連“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最能體現杜甫心胸的詩句都沒有選入,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英國啟用國寶演員,拍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為何很多中國觀眾不喜歡

在片中,主持人採訪了多位路人,有花甲老人,也有幾歲的孩子,試圖搞明白為何我們如此推崇杜甫。雖然路人說了很多,但片子的分析理解卻並不深刻。我們愛杜甫,是因為他自己生活困苦,卻仍會為唐軍大捷寫下“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我們愛杜甫,是因為他一生不順,卻仍能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愛杜甫,是因為在三吏三別中,他抒寫了最深刻的文人情懷。

當然我們還是應該感謝BBC,他們花了大力氣讓更多外國人能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瞭解杜甫。古典詩詞走向世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