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1證明了中型是四代機的最低標準,弄輕型機只是畫餅充飢

殲31是我國第二款四代機,其定位於入門級別,對手主要是三代機、三代半機以及以美國標準同樣定位的F35 ,儘管美國憑藉變態的發動機打造了單發的F35,其F135發動機推重比10.5、最大推力(無加力)13噸、質量1700千克,其19噸的加力推力目前沒有任何現役戰鬥機的加力渦扇發動機能夠企及。但這種模式不適用於別國,內置彈艙這一硬性要求,徹底改變了戰鬥機的總體結構,同時出於各組翼面後緣前掠的隱身要求(只有殲20的鴨翼用了後緣後掠),機翼面積不知不覺間急劇增大,四代機和相同級別的三代機體積和空重都無法相提並論,F15的空重不到13噸,機翼面積56.5平米,而F22的空重達19.7噸,機翼面積更是達到78平米,至於體積則一目瞭然,四代機要豐滿得多,因此四代機時代已經沒有輕型機的立足之地,雙發中型偏重型四代機是最低標準,殲31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日本的F3註定沒有未來。

殲31證明了中型是四代機的最低標準,弄輕型機只是畫餅充飢

通過殲31,沈飛直接從仿製改進蘇27的殲11系列一步跨越到四代機的設計和製造能力,並且已經完成了從驗證機到原型機的過度,中國終於維護了花費巨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殲擊機競爭體制,避免了俄羅斯蘇霍伊公司一家獨大的局面,儘管其蘇57 滿身糟點,全無蘇27那樣大師級創新的風範,俄空軍卻不得不接收,因此沒有殲31的存在,殲20就不會如此優秀,同樣如果沒有殲20,殲31也不會進展如此神速,中國戰鬥機的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

殲31證明了中型是四代機的最低標準,弄輕型機只是畫餅充飢

殲31充分利用了殲20的成熟技術,如DSI加前掠式唇口,不同之處在於其艙門鋸齒較為細密,明顯是主要針對波長較短的火控雷達進行優化的,但有一個亮點,即沒有腹鰭,戰鬥機在高空大迎角飛行中,垂直尾翼受到機翼和機身的“遮蔽”,航向穩定作用嚴重下降,而腹鰭則不受影響,因此超音速殲擊機普遍採用腹鰭,殲20採用的全動垂尾,技術過於超前,為了增加超音速和大迎角時的方向安定性,只能加上雙腹鰭,而殲31的垂尾採用了安定面加方向舵的傳統造型,非常高大,且呈寬間距的傾斜狀,從而避開了大迎角時的遮擋,使氣流順暢。從這一點看殲20的腹鰭如果不加改進,難以適應艦載機超短距起降的要求,其擦尾角太小了。殲31沒有腹鰭這一點比前起落架的雙輪設計更使其有艦載機的基因。

殲31證明了中型是四代機的最低標準,弄輕型機只是畫餅充飢

殲31這樣中規中矩的氣動佈局,需要強勁的動力支撐,可惜的是航發一直是我國的短板,驗證機只用了兩臺RD93,RD-93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是在米格29的RD-33基礎上,為適應飛機設計的需要,將上置的附件機匣改為置於發動機下部的改進型,其它參數一致,那就是加力推力只有81.4千牛,按9.8千牛為1公斤力算,單臺只有8.3噸的推力,推重比只有三代渦扇入門級的6.8,足足有4級風扇,空氣壓比卻只有21,原型機可能採用的是其仿製品渦扇13,受限於原始設計,性能不宜高估,未來將用先進中推渦扇19代替,它是利用渦扇10的成熟核心機,衍生出一種新中推。

儘管目前殲31的地位略顯尷尬,雖然對標F35,有些指標還略勝一籌,但卻不具備F35的政治優勢,F35是美國龐大聯盟體系的附屬品,它的政治屬性大於軍事屬性,這個生態是殲31短期無法奢望的,但作為世界唯二的市場化四代機,它的前景還是廣闊的。

圖片與數據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