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故事,医学上的名著,脉经和甲乙经和肘后方

大家好,我是杨圆圆,我们今天来讲一讲《脉经》、《甲乙经》和《肘后方》——医学上的名著两晋时期,我国的医学科学也有所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在疾病认识和医方创制等方面的较大进步,出现了一些医学专著。其中影响较大的名著有《脉经》、《甲乙经》和《肘后方》。《脉经》是魏晋时人王叔和编著的。王叔和,名熙,生卒年代不详,约在公元三世纪前半期。他曾任太医令,博好医学经方,“穷研方脉,精意诊断,洞识修养之道”。他在医学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整理了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使这部重要医著流传于世,二是综合了战国以来有关脉学的知识、经验和文献,编成《脉经》一书。这本医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对后世中外脉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故事,医学上的名著,脉经和甲乙经和肘后方

脉诊是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所采用的一种独特诊法,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相当水平。《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医著已详细论述丁脉诊。《脉经》中综合了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第一次把它们集中起来,完整地叙述了二十四脉,并对二十四脉的性状逐一加以比较明确的描写。所谓二十四脉,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脉象。这些脉象反映脉位。所谓脉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脉所觉察山来的脉搏表现最明显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轻按就可以觉察脉搏、重按反而减弱的脉象。这种脉象表明病在“表”,常见于外感病初期,机体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抗争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多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环加速、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挠动脉充盈度增大所形成。相反,“沉”却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觉察的脉象。这种脉象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多由于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稍动脉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而产生。《脉经》把这些脉象集中起来加以论述,这就大大便利了临床医生的掌握。后世虽然发展到二十八脉、以至三十三脉,但最常见的还是《脉经》中所说的二十四脉。

中国古代故事,医学上的名著,脉经和甲乙经和肘后方

《脉经》还开始初步肯定了关于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所谓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就是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与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与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胧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仍为后世医生所继承。《脉经》不仅在国内医学界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有影响。隋唐时期,《脉经》等书已传到日本等国。公元十四世纪,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脉学,特别引述了《脉经》及其作者王叔和的名字。《甲乙经》的全称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或《黄帝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作者皇甫谧(二一五—二八二年),字士安,号玄晏先生,魏晋之际的著名学者,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史学著作。他四十二岁时得了风痹疾,半身不遂,开始学医,并准备(《甲乙经》的编著工作。

中国古代故事,医学上的名著,脉经和甲乙经和肘后方

《甲乙经》是根据《素问》、《针经》(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内容编辑而成的。皇甫谧在自序中说自己“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他撰集的这本医书,虽名为《针灸甲乙经》,实际上把中医的基本理论也都概括在内了。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独待的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针灸疗法已经相当普及,医疗质量已经显著提高。秦汉时期,已出现了一些针灸学专书。皇甫谧进一步总结了前代针灸治疗的经验,特别是对于每种疾病的针灸取穴,以及每一“俞穴”:的主治病症范围,都作了详细而有条理的归纳整理。所谓俞穴,又称“孔穴”、“穴位,或“经穴”。《针灸甲乙经》共计有经穴总数六百五十四个。这是一部比较系统的、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重要针灸学医著。它不仅对国内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有重大形响,被视为中医针灸学之祖,而且在世界上也受到很大重视。如日本七0一年的《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等作为学习医学和针灸学的必修课目。一一三六年高丽政府也正式规定《针灸甲乙经》等是学习医学针灸的必修课程。

中国古代故事,医学上的名著,脉经和甲乙经和肘后方

皇甫谧的医学著作,除《甲乙经》外,还有一卷著名当时的《寒石散论》,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后世的《巢氏病源》中保存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月于后方》是两晋之际炼丹家葛洪的一部医学著作。葛洪的医学著作原有《玉函方》或称《金医药方》百卷,是选集各家著作和搜集各地流传的验方而分类编辑威但没有流传下来。以后,他又因为本书部头太大,黛得“非有力不能尽写”,于是又仿照各家“备急方”的体例编了一部《肘后救卒方》,共三卷八十六篇‘(或称四卷)。所以“《肘后方》又称为《肘后要急方》、《肘后备急方》或《肘后救卒方》。这是一部药方书。葛洪认为这些药方“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他的目的当是使乡间病人遇到急病也可白己采 方治疗,以解决仓卒之间无医可求的困难。

中国古代故事,医学上的名著,脉经和甲乙经和肘后方

《肘后方》经南梁名医陶宏景加以整理,把原来的八十六篇改编为七十九篇,又增补了二十二篇,合成一0一篇之数,并附会佛家“一大辄有一百一病”之说,把书名改为《肘后百一方》。一百一病又分为三类:一类是“腑脏经络,因邪所伤”的“内病”,一类是“四肢九窍,内外交堆”的“外发病”,一类则是“假为他物,横来伤害”的“他犯病”。后来,金代的杨用道,又把宋代《证类本草》中的附方补充进去,称为《附广肘后方》。现存的《肘后方》就是经过陶、杨二人整理和补充后的本子,但也只存六十八篇。现存《肘后方》共分八卷,一至四卷是陶宏景所说的“内病”,包括中恶、心腹痛、伤寒、时气、中风、水病、发黄等急性病;五至六卷是“外发病”,包括痛疽、疮疥、耳目等病,七卷是“他犯病”,包括虫兽伤、中毒等病;八卷是百病备急丸散和牲畜病等。书中所举各病,主要是卒发急病,治疗方法除简单易得之方药外,也用灸法。所举方药中,简单而又实用的占多数,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其中如葱豉扬、三黄桅子汤等仍为现今中医常用的有效药方。这部医药著炳在实 用上有相当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