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成立"慧眼"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拔特定领域的科研人才。

现在质疑或诟病我们的高考制度者很多,标准化及分数选拔,把那些有创新能力和特殊专长者挡在了大学门外。任正非先生也说华罗庚在当代不一定能考上大学。确实民国时期涌现的许多杰出人才,套用现在的高考标准,恐怕得淘汰不少。人才的评价标准很难量化,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何在中国这个典型的人情社会中,坚守底线原则,不唯人情、不唯个人利益为国家选拔人才,指望权力人自律或某种程度的监督,恐怕很难。反而当下的高考制度算是相对公平得多了(当然窃以为恢复全国统招会更合理)。那么对待那些确有专长、具备在某个特定领域有发展潜力的(比如严重偏科者),如何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机会呢?当前似乎更多的是通过大学自主招生来破格寻取,不过好像能顺利如愿的不多。个人觉得我们是否能向体育界学习一下。国家教练团队时常下到基层寻找特长苗子,一旦发现,则千方百计为其铺设培养及发展路径。我们的国家人才培养,除了原有教育体制外,应该也很有必要成立某种意义上的"慧眼"机构,类似于企业猎头,直接沉潜到基层院校。除了接受全社会推荐外,也可以主动搜寻。对确实具备独特专长、在某些重要领域富有资质、发展潜力者,为其开辟独立于现有体制外的成长路径。以国家人才库名义委托培养,有效规避现有体制、机制对这类潜在型人才的发展制约。可以参考运动队,指定教练式的专家、教授组成团队,主导这类人才的培养及保障。为其提供适合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必须的资金及发展平台。当然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完全服从于国家利益,如同选拔运动员进行梯次培养,最终的佼佼者必须为国争光,绝不能像被众人调侃为"美国人才基地"的北大清华那样。因此除了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人才发展方向,更要保障人才为国家服务。这就必须在培养人才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爱国主义与职业道德教育。要让这些花大力气培养的顶级人才心甘情愿、一心一意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国之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慧眼"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广开才路,为科研核心领域聚才、寻才,并为可能成为国之栋梁的未来人才们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便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