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正安县大堡村:荒山变茶山 长出“致富芽”

“2斤3两白毫银针,一斤40元,给你92块。”

“1斤5两,60元。”

近段时间,在正安县凤仪街道大堡村,到了每天下午5点,便会热闹起来,茶农们提着刚摘好的茶青往秤上一放,茶商记录好重量,把钱付给茶农,茶农拿了钱高高兴兴的回了家。

图片

正在称茶的茶农叫李传会,是大堡村转马坎组的村民,每到采茶时节,他和妻子成为茶园的常客,他们也是村里有名的采茶能手,夫妻两一天能采7斤茶。

“一个月采20来天的茶,我们俩每天平均能有200元,整个采茶期下来,能有1万多的收入。”李传会说今年茶叶的品质好,采茶劲头足。

图片

像李传会这样的茶农不在少数,从3月中旬开始,大堡村的茶园里,平均每天有采茶工150多人。截至目前,已采茶(茶青)2000余斤,春茶采摘将持续到4月底。

如今的大堡村白茶基地里一排排白茶长势喜人,叶尖挂着晶莹的露珠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漫山遍野的茶树,扑鼻而来的阵阵清香。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茶园却是另一番模样。

早在2005年,该县林业局在大堡村种植1000亩白茶,作为产业发展示范点。栽种之后,由于老百姓得不到租金、茶山缺乏管理等因素,茶山杂草横生,自然荒废,这一荒就荒了10年。

图片

近年来,白茶在市场上的价格不错,看着满山荒废的白茶,大堡村支部书记陈熙感慨万千,由于长期无人管护,都变成了“藤中茶”、“草包茶”,原有的1000亩老茶园或被牛羊践踏、或逐渐枯萎,只剩下了750亩,甚是可惜。

茶园不能一直这么荒废下去,村支两委决定把茶园管理起来。

说干就干!2018年,村里组织开群众会,调解群众意愿,前后2个月的时间与老百姓达成协议。

“每天干的事情就是上山除草,清理茶园,把涉及村民的土地进行重新测量。”陈熙说,这两年,光是人工工资管理费就投入了近70万元。

图片

750亩茶园投产后,300余户村民拿到了7万余元的土地流转费,118户贫困户每户有900元的村集体经济分红。这无疑是为村民们打了强心剂,村民们对白茶也更有信心了。

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对老茶园悉心管理,750亩茶树重新变得绿意盎然。又新栽种了白茶300亩、绿茶300亩,开启了以老茶园养新茶园的新模式。

“茶叶成为大堡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561户,户均2亩茶,全村源自茶叶收入人均增收5000元。”陈熙难掩心中的高兴。

图片

据了解,2018年,该村成立了正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118户贫困户为社员,以“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社牵头+农户参与”的生态管理模式,合作社支负责茶园管理,企业负责收购、生产、加工以及销售。

借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2019年6月,上海援建项目的加工厂落地大堡村,该加工厂占地14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49万元。

同时,在上海援黔干部李国文的牵线搭桥下,大堡村合作社与上海磊雅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股权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贵州省正安金锭茶业有限公司”,采取“上海专家团队+本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以“固定分红+效益分红”为利益分配模式,带动大堡村贫困农户就业增收。

图片

“我们以茶山、加工厂入股,签订合约后,我们每年有30万元的固定管理费。”陈熙说,10万元租金的60%将用于贫困户分红。

白茶基地一头连着农户增收,另一头则连着市场。为了让老茶园在焕发新的生机,“上海专家团队”打造了“正安金锭”这一独特的黄茶品类,在老白茶领域展开试验和开发。

“制作黄茶的成功率与白茶、绿茶相比较低,每三批茶可成功一批,只有30%的成功率。”正安金锭茶业公司合伙人杜振说,黄茶生产正在稳步推进。

目前,茶叶加工厂对设备进行最后阶段的调试,共有2条半自动生产线(黄茶、白茶)。

图片

“投产后,每天每条茶叶加工能力达3000到5000斤,可实现5斤鲜茶制成1斤干茶,”正安金锭茶业公司总经理宋宇安介绍说。

昔日荒山变茶园,大堡村的茶园不仅“活”了,现在茶叶加工厂建成投产后,当地的茶青将及时得到深加工,也为大堡茶农在发展茶叶种植上吃了定心丸,村民们谁都未曾想到,之前的撂荒地,如今成了大家的“致富园”。

来源:贵州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