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本文作者 | 阿衡

责任编辑 | 柳叶叨叨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曾经有个网友做过一个鲁豫尴尬采访合集,在网上很火。

采访留守儿童时,鲁豫问:

“为什么不吃肉,肉不好吃吗?”

这些孩子连肉沫星子都见不到,鲁豫这么揭孩子的伤口,被网友讽为教科书级的“何不食肉糜”。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采访83岁的夏梦时,鲁豫追问:

“我几年前采访过金庸先生,你们现在还联系吗?”

夏梦早就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可鲁豫还揪着她与金庸先生的八卦不放,典型的“没有情商”。

这样的名场面数不胜数,因此鲁豫也被扣上了顶帽子:

“最容易把天聊死的主持人。”

在嘲笑她时,网友似乎忘了《鲁豫有约》从2001年开播,如今已经走过了19个年头,共采访了10000余人,至今仍然是访谈节目中的一棵常青树。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显然,仅凭尴尬,一个节目不可能存活这么久。

如果看过完整节目的话,你会发现鲁豫其实挺谦和的,而唯一让人感到不适的,是她追求真实。

“我的问题有可能会刺破你,请你如实回答。”

这一直是鲁豫的主持风格,无论对面坐的是谁,她都希望呈现一个真实的答案。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1970年的盛夏,鲁豫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老一辈的媒体人,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她从小便知道:

做事讲求一个“敢”字,做人讲究一个“真”字。

由于父母工作的关系,鲁豫从小便上海北京两地跑,两地方言的巨大差异,激发了她的语言天赋。

无论是京腔,还是上海话,又或是英语,她都游刃有余。

13岁时,鲁豫在上海过暑假,那时的上海人民公园有个英语角,每天都有百十来人聚在那里练英语。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说是练英语,其实大部分人都怕丢脸,不敢大声说。

鲁豫站在人堆里,丝毫不胆怯,流利的口语张口就来。

“我叫陈鲁豫,是北师大实验中学初一的学生,我的学校是……”

大声的口语吸引了不少大人围观,这个花布裙子小姑娘,有点了不得。

其实,她那时也就会几百个单词,几个固定句式而已,但这股子自信和大方,让她成了英语角的小明星。

这时的鲁豫,就像一只小牛犊,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敢做。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18岁那年,她如愿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外语系国际新闻专业。

大学时,她看到报纸上又举办申奥英语演讲比赛,想也没想就去报名了,直接闯进了决赛。

没想到,决赛时,和她比赛的,全是北外的学生,人家那是专业的。

鲁豫转念一想:“我是弱势群体,输了也光荣。”

凭借着这股子胆气,她在舞台上表现得大方得体,出口成章,那股自信的劲儿让评委们眼前一亮。

鲁豫自己也没想到,在这些高手里,自己能拿冠军。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在这之前的鲁豫,一直都以为自己会做翻译,直到她参加了那场面试,才算踏上了主持路。

这年,还赶上了中央电视台到中传挑选主持人,在一群靓丽的播音女孩中间,瘦弱的鲁豫像丑小鸭似的,极不起眼。

她最后一个上场,被要求现场采访张晓海导演。

她丝毫不惧,目光利落,马上抛出了个问题:

“为什么文艺部的导演都有大胡子?你、赵安、张子扬。”

张晓海还没反应过来,第二个问题就扔了过来:

“你们三个,是中央台最年轻有为的导演,你们之间的竞争厉害吗?”

这下他是真愣住了,年纪轻轻的,问的问题怎么这么犀利,逼的人没处躲。

1992年,凭借着这几个犀利的问题和一身的胆气,鲁豫顺利进入了央视。

在别人还在为期末考发愁的时候,鲁豫已经坐在了央视的演播厅里,主持《艺苑风景线》。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一边读书,一边实习,她两头都不耽误,还没毕业,就拿下了“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十大节目主持人”称号。

“暴风雨就是一个筛子,胆子小的,思前想后的,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识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冥冥之中,鲁豫便与主持人这个职业分不开了,一做便再也放不下。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1995年,鲁豫去美国出差,这一次,她找到了毕生要做的事。

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奥普拉主持的访谈节目。

演播厅的布置很简陋,一张米黄色的沙发和一块大屏幕,采访者和受访者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像唠家常一样亲切地交谈。

鲁豫一动不动地盯着电视机,被这种形式深深地吸引了。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她宅在屋子里,日夜不分地看奥普拉的节目,并在心里埋下了颗种子:

“我也要像奥普拉一样,做一档日播节目,现场坐满观众。”

回国后,鲁豫仍在中央台主持节目,极端机械化的工作早就让她感到疲倦不堪,甚至忘了自己还活着。

1996年,鲁豫的事业迎来了转机,凤凰卫视创台,这个新世界在向她招手。鲁豫立马辞去了中央台的工作,前往香港,重新出发。

世纪之交,风起云涌,不少写在历史书上的大事真实地发生在鲁豫眼前,她紧紧抓住了机会,开创了主持人“说新闻”的先例。

自然流畅的主持风格,快速跟进新闻的节目优势,让鲁豫一跃成为凤凰卫视的王牌。

毕竟从来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鲁豫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她每天凌晨四点上班,五点翻报纸,六点选取信息,并组织语言,七点准时开播,雷打不动,十年寒窗苦读的书生都没这么认真。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在工作之余,向来“不安分”的鲁豫一直在规划着一档像奥普拉脱口秀那样的节目,取得领导同意后,2001年,《鲁豫有约》正式开播。

同样一张米黄色的沙发,和一块大屏幕,聊的不是明星的家长里短,而是普通人的观念态度。

这档走心的节目迅速蹿红,不仅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还被《时代周刊》评为“15年来,中国最具价值的电视节目之一”。

但是,鲁豫的野心不仅仅止步于此。

《鲁豫有约》播出了四年后,她跟团队反映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要把《鲁豫有约》搬进演播室,每场300个观众,而且每天做一期。”

整个团队都惊了,这怎么可能,节目已经定型了,贸然改变,面临的不仅是数倍的工作量,还有极大的风险。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可这个想法,10年前就在鲁豫心里生了根,如今已经快长成树了,不可能再放弃。

鲁豫立即行动起来,和身边的人反复商讨,不断更改方案,直至方案成熟,终于说服了高层领导。

2005年,全新改版的《鲁豫有约》正式播出,从一周一播改成一周五播,鲁豫全权负责,从制片到宣传,从写稿到采访,无不操心。

所有人都可以垮,只有鲁豫不行。

“鲁豫没有人换班,所有的行程线和采访线,就只能靠她自己。”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鲁豫做节目有个雷打不动的准则:

为了保证节目的新鲜感,她在录节目前绝对不和嘉宾见面。

有一次,编导没有拍到鲁豫和嘉宾寒暄的镜头,因此编导建议鲁豫重新敲一下嘉宾的房门,补拍一下画面。

明明是很小的一件事,但是鲁豫断然拒绝了,任何带有表演成分的镜头,都不能出现在她的节目里。

她的节目不是为了“秀”,而是为了展现“真实”。

人人都有一张假面,采访者要做的,就是温柔地帮受访者拿掉面具,展现真实的自我。

曾经还在央视的时候,张晓海就嘱咐她:

“你很尖锐,但主持人并不仅仅需要尖锐。”

年轻的鲁豫还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采访时,她总是非常直接。

采访刘谦时,鲁豫问:你最满意的魔术是什么?

刘谦把魔术比作妈妈的小孩,说自己没法挑。

鲁豫直白地说:你妈就你一个孩子。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这样让嘉宾下不来台的例子还有不少,鲁豫为了问出真实的答案,有时会口不择言。

这时,四面八方的质疑如狂风席卷而来。

鲁豫便收起了尖锐的刺,设身处地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想问题,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交流。

靠着同理心,鲁豫能轻易击溃受访者的防线,让他们在镜头前面讲真话。

在2017年9月,在《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里,鲁豫去了朴树的家里,朴树是出了名的少言寡语,不好交流,鲜少在节目上露面。

鲁豫和朴树寒暄过后,就把麦关掉,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谈了谈琐事。

鲁豫坐在他对面,就像一个知心朋友一样,说自己能理解他的感受,外人的过度“神化”会让朴树很焦虑。

完全放松的对话,让在镜头面前很拘束的朴树放松了下来,卸下了防备,打开了心扉,聊起了自己的抑郁过往。

他坦然承认自己的童年不幸福,有过一段至暗时光,甚至不止一次想过放弃生命。

“我不能见任何人,我会说服我自己,你在想的都是错觉,你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是安安全全地把今天晚上度过去。”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在采访朴树的过程里,她一直保持着温暖的倾听者形象,借着问题让朴树诉说出自己内心挣扎痛苦,用一种舒缓的方式帮助对方平静下来。

看完采访,你会发现朴树并不高冷,他会一直跟家里的宠物说“世界都爱你”;

他也不是神人,每天午饭吃完后要午休;

他也并不出尘,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缺钱花。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这是鲁豫的魔力,能让所有人在她面前放松,就像马未都夸的那样:

“鲁豫特别聪明,她特别松弛,非常不像主持人,其他的主持人一到镜头前面就特别死板,只有她那种机灵劲儿让我眼前一亮。”

无论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还是呼风唤雨的富豪,又或是籍籍无名的普通人,鲁豫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理解所有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个体,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给予别人体面。

“采访不是一锤子买卖,我把你请到这里不是为了消费你,我希望未来我们还有感情交流。那就意味着我们要给彼此留余地,留分寸。”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今日的生活,绝非昨日生活的冷淡抄袭。”

司汤达的这句话放在鲁豫的身上也很适用,2019年,她带着《豫见后来》走近了我们,这是她转网的首部作品。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鲁豫走进被互联网遗忘的人的生活,关注曾经的“热点”。

这些被人遗忘的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

2014年5月1号,两名消防员手拉手从13楼跌落,抢救无效死亡。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这个新闻,震惊了全国,他们成了救火英雄。

唯一不希望他成为英雄的,是他们的父母。

刘杰的家庭接受了鲁豫的采访,刘杰的妈妈回忆起儿子时,她仍然会痛哭流涕,这是他们的宝贝,不是别人的英雄啊。

刘杰是家里的独子,他出事的那年才20岁,他的人生在起点已经落幕。

家里的天塌了,刘杰的父母将自己困在家里,希望能留住儿子的气息。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巨大的阴霾,摧毁了这个家庭。刘杰的奶奶为了让他们走出伤痛,鼓励他们再要一个孩子。

起初,刘杰的父母是拒绝的,他们后来想通了,沉湎于过去,日子不会变好,刘杰也回不来了。

四年后,他们通过做试管婴儿,有了第二个孩子。刘杰和妹妹出生的那年都是狗年,连医生都说这是你儿子回来找你了。

刘杰的妈妈泪如雨下,因为这个孩子,她的生活终于重新有阳光可以照进来了。

这并不代表他们忘记了刘杰,她在镜头面前说:

“妈妈永远把你放在内心深处,但是妈妈不是不爱你,只要妈妈活着,你就永远在我心里面。”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阴影和创伤,随时间抚平,但并不意味着伤痕就不存在了。不管生活怎么难,但人总是要继续前行。

在这个节目里,鲁豫的主持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前,就算全场的工作人员都落泪了,鲁豫也显得尤为理性,不会在镜头面前掉一滴泪。

而在《豫见后来》里,鲁豫时不时地掉下眼泪,她少了客观冷静,变得柔软细腻。

她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参与者,从当事人的讲述里,去感知他们人生的痛苦与平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鲁豫早就没了张明海口中的尖锐,不再“咄咄逼人”,她温柔宽和地帮助受访者与世界和解。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这个节目的口碑很好,连一向严苛的豆瓣网友也打出了8.6分的高分。

那些被时代推到风口浪尖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早就回归平静,鲁豫带着一份柔,探究他们后来的真实生活,这是难能可贵的。

就像鲁豫说的:“生活是你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行为艺术。”

对于我们也一样,我们更渴望看到的不是虚伪的表面功夫,而是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点滴。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今年,鲁豫已经踏入知天命之年,她经历了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听见了灵魂的律动,感受到了生命的震颤,捕捉到了无数的人生。

在这个“真人秀”的时代,鲁豫始终坚持初心,把“秀”抛开,真实地展示客观存在。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学会了如何温和地展现真实。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当历尽千帆的人坐在鲁豫面前,不管他现在成功与否,都能从容地面对过去的至暗时刻,坦露心声。

曾经有人问过鲁豫:“你采访过无数人,最让你感动的点是什么?”

“因为我采访过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最成功的人,他也曾经有过失意到,你会觉得几乎人生已经黑暗到不可能再黑暗的那个时刻。

但当他们在我面前的时候,你觉得他们都能够过去,那么你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好的坏的都会过去。

这样我对我的人生至少是有些底气的。当我不好的时候,我觉得,也会否极泰来。”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我们所有人,都会像坐在鲁豫面前的受访者一样,经历无数的风雨。

在被生活扇了无数的耳光后,我们会绝望,我们会流泪,我们会觉得熬不过去。

在那时的我们看来,这个世界糟糕的要命。

但时间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而停滞,我们也不应该因为痛苦而驻足不前。

《喜剧之王》里有下面这段对话:

“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

就像天总会亮,春花会烂漫,阳光会从窗户里进来,所有的黑暗都会过去的。

向前看,往前走,明天会更好。


参考资料:

《那个采访了10000人的鲁豫,你其实并不认识他》 拾遗

《看了18年‹鲁豫有约›,才发现我们都误解了鲁豫》 最人物

《偶遇》鲁豫


从“咄咄逼人”到“温柔宽和”,“杠精”鲁豫真的变了

【排版|匆匆 审核|沐漪】

【每日话题】关于 陈鲁豫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关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原创不易,盗文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