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汉末群雄系列之张杨(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文除讲述汉末群雄之一、河内太守张杨的相关历史事件外,还将介绍相关历史人物的结局,全文较长,在保持耐心的情况下如果有兴趣,不妨结合笔者之前的文章一起来读,有助于理解相关人物及事件。

张杨重大事件之八——接纳董承,修缮皇宫

在李傕篇笔者介绍过,董承出身凉州系董卓集团,曾经是牛辅的部曲。说他是皇亲国戚倒也不假,其女董贵人是汉献帝的嫔妃,但考虑到董承的上位时间,董贵人应该是在董承参与护送献帝东归之后的事情。

在一众白波军将领中存在着董承这个异类,当然要被排挤。杨奉作为实力最强的人,并且与董承有过合作,所以未将董承视为威胁。但白波军其他人不这么想,建安元年(196)二月,刚在河东郡稍作休息,韩暹就向董承发起了进攻。董承没办法只得出逃,投奔张杨。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张杨并没有借机攻往河东,反而分给董承一队人马让他去洛阳主持宫殿修缮工作。因为董卓当年火烧洛阳,整座城已经是一片废墟,皇帝要迁都回去必须要修缮一番。此处再次证明张杨对汉室的忠诚,在这种关键时刻并未参与权力争斗,反而处处为汉献帝尽心尽力,在汉末乱世中还能忠于早已权威荡然无存的皇帝,实在难得。

宫殿修缮完毕已经是当年七月份,出人出钱出力的张杨没有搞任何小动作,顺利地迎接献帝东归,当然还有杨奉那一帮白波军。

终于回到洛阳,汉献帝对这些将领们都进行了封赏,张扬大司马,杨奉车骑将军,韩暹大将军领司隶校尉,董承卫将军。至于胡才与李乐,史书只粗略记载两人留在河东郡没有继续东行,而且死得不明不白。

笔者在李傕篇介绍过凉州诸将的“四巨头”,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人把持朝政,如今汉献帝身边再次出现“四巨头”局面,便是张杨、杨奉、韩暹、董承。这次四人角力的结果,是张杨、杨奉带兵出屯城外,韩暹、董承两人守卫皇宫。

当然您也明白,所谓守卫皇宫,其实就是把持朝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董承跟随汉献帝到许昌后,一门心思要谋害曹操的原因,董承在到许昌后升车骑将军并有开府权力,认为除掉曹操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历史上的董承与《三国演义》里的大忠臣完全是两码事。

说回张杨。之前说张杨为献帝东归立下大功又不贪图权力,有朋友觉得好像把他夸得太过,熟悉历史的朋友会指出,张杨为汉献帝修缮皇宫,却把这座宫殿起名“杨安殿”,是不是太狂妄了?

首先,杨安殿的意思虽然是张杨自夸,但实事求是地讲,在献帝东归的过程中,张杨可谓居功至伟。如果没有张杨,汉献帝说不定饿死在半路,就算回到洛阳,也不过是废墟一片根本没法住。虽然相比于后来许昌的生活,汉献帝在洛阳期间始终过得很艰苦,但张杨毕竟实力与曹操有差距,不能要求太高。更何况张杨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并未谋求把持朝政,只不过得到个徒有虚名的大司马官位。为宫殿命名这件事就算满足他的一点虚荣心,比起功劳来完全能够理解。

另外,当曹操被董承密诏至洛阳勤王时,曹操曾经上表弹劾韩暹、张杨。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操乃诣阙贡献,禀公卿以下,因奏韩暹、张杨之罪。暹惧诛,单骑奔杨奉。帝以暹、杨有翼车驾之功,诏一切勿问。”

很清楚,汉献帝对韩暹、张杨的功劳记在心里,知道曹操这是借机铲除异己,但顶住压力没有同意。汉献帝的态度能够说明一切,“一切勿问”四个字,对于张杨到底是权臣还是忠臣,答案再明显不过。

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昌,短暂的“后四巨头”局面宣告结束。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张杨重大事件之九——曹操打击对手,张杨独善其身

接下来逐个讲一下除张杨外的三人结局如何。

韩暹的结局。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暹矜功恣睢,干乱政事,董承患之,潜召兖州牧曹操。

简而言之,曹操想迎接献帝需要理由,这个理由是董承提供的,而董承勾结曹操的原因,就是韩暹专权。之前讲过,韩暹与董承早就爆发过冲突,而在东归洛阳后韩暹官至大将军,甚至位居杨奉之上,再结合李乐、胡才两人死得不明不白,极有可能就是韩暹搞的鬼。

《资治通鉴》载:二月,韩暹攻董承,承奔野王。…胡才欲攻韩暹,上使人喻止之。

这段记载显示,韩暹赶跑董承后,又跟胡才起冲突,被汉献帝制止。后来胡才、李乐皆死于河东,韩暹不论是否为凶手,兼并这两人部队的可能性都非常大,这也给了他专权的底气。

但结合汉献帝后来不予追究的态度,所谓专权,应该主要还是针对老仇人董承的排挤,其他方面应该没有太过分。

恰恰因此,董承在引来曹操后,第一个想弄死的就是韩暹,这才有曹操弹劾韩暹、张杨的奏章。韩暹恐惧之下竟然只身投奔杨奉,放弃了自己的所有部队。之后跟着杨奉一步步走向衰落,从起义军首领爬到大将军,再从大将军变成流窜贼寇,应该也是历史一大奇观。最后被刘备设伏诱杀,结束了传奇却不光彩的一生。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韩暹


杨奉的结局。

因为杨奉在李傕手下待过,耳濡目染之下杨奉自然与其他白波军兄弟不同,他的战斗力始终是最强的。所以当董承勾结曹操,韩暹如惊弓之鸟来投奔后,曹操也不敢轻举妄动。曹操不断给杨奉送去礼物,表示自己只是希望汉献帝能往东搬一点,到鲁县就行,这样能方便曹操运送粮食。

六月份杨奉还傻乎乎地跟着其他人一起表奏曹操为镇东将军,九月曹操军就把汉献帝迎到了许昌。

发现中计的杨奉可没像韩暹那么胆小,他带兵追击,想要抢回献帝。只不过发现得太晚没追上,于是又掉头进攻颍川郡。曹操根本没与杨奉正面交锋,反而直捣杨奉大本营梁县。失去汉献帝又丢了地盘,杨奉只能带着韩暹投奔袁术。

杨奉、韩暹两人跟着袁术打吕布,结果被吕布策反掉头打袁术。因为没有固定地盘,这两人就在江淮一带四处劫掠,最后劫到刘备头上,中伏而死。对了,杨奉手下可有一员三国名将,在杨奉败逃时归顺曹操,这便是徐晃。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杨奉


董承的结局。

受了一年白波军诸将排挤,董承投奔张杨。张杨无心争权,力量也不够强大,于是董承又勾结上曹操。可以说董承正是为曹操迎献帝提供最佳机会的人。

韩暹、杨奉、张杨都被赶走了,董承则跟随曹操来到许昌,不仅没有失势,相反后来升为车骑将军,还拥有开府权力。这给了董承一个错觉,他觉得自己能扳倒韩暹、杨奉,同样能扳倒曹操。

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载: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

这是节选董承与王子服的密谋经过,王子服觉得兵少而不敢动,董承则认为铲除曹操后,自己可以接管其兵权,又列举了几个同谋者。

《后汉书·董卓列传》载: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建安五年(200),当刘备出征袁术时,董承密谋败露,一众党羽尽皆被曹操诛杀。刘备则击败袁术后一去不返,再次占据徐州与曹操对抗。董承最初为牛辅部曲,自杨奉背叛李傕开始不断投机钻营,先联合杨奉,又投靠张杨,后来联络曹操,都是在为自己的权力而谋划。来到许昌还不罢手,看不清形势,被曹操连根拔除。

作为董卓派系众人最后一位朝廷大权的角逐者,董承应该算最老谋深算的人。历数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杨定这么多大佬,反倒是初期默默无闻的董承活得最久,在来到许昌后还能活得车骑将军、开府的权力,甚至还成了皇亲国戚,这也意味着当时的曹操还未能大权独揽。

不过董承那点小计谋在凉州一帮大老粗里算不错,碰到曹操完全不够看。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其:“董承者,与乱相终始,无定虑而好逞其意计者。”非常准确地概括了此君的特点,参与了凉州系军阀祸乱朝政的整个过程,经常摇摆而爱耍小聪明。

至此,杨奉、韩暹、董承三人的结局先后交待完毕,只剩下本文的主人公张杨,还在河内固守着一亩三分地。

从董卓身亡,李傕为首的凉州众将把持朝政开始,到杨奉反叛,引出汉献帝东归,白波军入局,凉州军与白波军之间或两派内部混战不断,最后曹操迎接汉献帝至许昌,为这场持续四年多的争权大戏画下句点。

张杨只在汉献帝东归过程中有小部分参与,其并不在凉州军及白波军之间选边,尽心尽力为汉献帝提供帮助,没有深度卷入权力争夺。不过考虑到系列文章的连贯性,继李傕篇之后,笔者觉得有必要讲述李傕失势到曹操得势之间,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参与权利角逐。因为这个时期不长,而且杨奉、董承及白波军诸将也没有单独开篇的必要,所以一并放在张杨篇,敬请大家谅解。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董承


张杨重大事件之十——性格矛盾体的另一面

上面讲完其他人的结局,接下来该讲张杨的结局了。很多朋友都知道张杨是为救吕布而被叛徒杀死,也知道张杨以缺乏威信著称,不过个中细节也许您不太清楚,下面就为您讲述。

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载: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

这便是张杨缺乏威信的历史铁证,无需解释。连谋反的人都能原谅,那他的部将自然不会敬畏他。一旦缺少对领导的敬畏,不臣之心就会滋生,缺的只是爆发时机。

说到这里,其实张杨的人物形象比较复杂,并不能单纯用“仁和无威”概括。回想一下,张杨可是以“武勇”闻名并州,得到武猛从事官职,又被丁原选派到朝廷西园军的精英将领。这样的武人,恐怕很难说他有多“仁和”。

而且张杨还曾经跟南匈奴勾结,双方联合造袁绍的反,这才得到董卓册封的河内太守官职。能跟匈奴人混到一块,不仅全身而退还升官拜将,怎么看张杨也不是个善类吧。

仅仅是这种程度的怀疑还不够,笔者经过仔细检索,真的找到相关的历史证据。

《三国志·常林传》载:林乃避地上党,耕种山阿。…依故河内太守陈延壁。…张杨利其妇女,贪其资货。林率其宗族,为之策谋。见围六十馀日,卒全堡壁。

常林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简单介绍一下,此人是曹魏重臣,曹操称王时任尚书,曹丕称帝后官至大司农。这段史料的大意是,常林年轻时因避祸来到上党种地,而且他跟河内前太守陈延是邻居。后来张杨做河内太守,不知怎么就盯上了前任太守陈延家的女人跟财产。《三国志》有相关记载,常家也是大族,这常林就带着宗族弟兄们帮助陈延抵抗张杨,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坚守六十多天,成功逼退张杨。

“利其妇女,贪其资货”这八个字因为记载在几乎没人注意的常林传记中,所以大多数人只知道张杨仁和的一面,却不知道张杨也有贪财好色的一面。为了女人和钱财带兵攻打退休老干部家宅,而且两个月都没拿下,真不知道张杨的武勇有几分成色。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对待汉献帝却尽心服侍,缺粮就送粮,缺住就修宫殿,光看献帝东迁这期间张杨的表现,简直天字第一号大忠臣,更关键是他还不争权,阴谋家董承逃到他那,只打发到洛阳修宫殿,自己绝不参与朝廷事务。等到曹操入朝清算对手,汉献帝都帮着张杨说好话,可见他这段时间表现确实发自真心,就算皇宫起名“杨安殿”,也不过图个虚荣,绝不贪恋实权。

整理一下张杨的性格:贪财好色、爱虚名不贪权、忠于汉室、欺软怕硬、厚待部下,但又妇人之仁。

张杨的人物形象,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人性的复杂,既有光辉伟岸值得敬佩的一面,又有龌龊下作让人看不起的一面。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吕布


张杨重大事件之十一——救友不成反遇刺,官渡大战导火索

下面该说重点,即张杨的结局。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张杨曾经试图与曹操交好,后来为了帮吕布而跟曹操反目。加上早就跟袁绍决裂,随着袁绍、曹操两家势力不断壮大,张杨就像夹心饼干一样被包夹在两大势力之间。不过当时袁绍忙着与公孙瓒厮杀,曹操正在跟吕布死磕,所以势力较弱的张杨得以偏安。

事实证明张杨的性格应该还要加上胸无大志四个字。当年迎接汉献帝至洛阳,那么好的机会都不懂得利用,只得到个杨安殿命名权、大司马虚职就心满意足地回到河内,坐看曹操一步步把吕布从兖州赶到徐州,又把吕布包围在下邳,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堂堂大司马张杨竟毫无动作。

《三国志·张杨传》载: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

等到曹操把吕布彻底包围,张杨才发兵救援。这时候的张杨跟曹操实力已经天差地别,根本不能接近,只能“遥为之势”。不仅帮不上吕布,这样的举动还给自己惹出杀身之祸,怀有不臣之心的人终于爆发了。

《三国志·张杨传》载:其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衆,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固,尽收其衆也。

建安四年(199),张杨被部将刺杀身亡。

张杨自不量力而且不合时宜地跟曹操对抗,这种鸡蛋碰石头的自杀行为引来部将杨丑行刺,欲引兵投降曹操。这时就看出张杨平日威信缺乏到何种地步,连投降选边都无法达成一致:另一名部将眭固紧接着把杨丑又杀了,调头就投奔袁绍。

之前介绍过河内郡是战略要地,更何况夹在袁曹两大阵营之间,张杨之死引发的内斗自然吸引来两只巨兽的垂涎。曹操先出手,派史涣出兵斩杀眭固,将张杨余部收入囊中。袁绍得知曹操竟敢把手伸向黄河以北,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公然挑衅。同年六月袁绍以十万大军南下,就此拉开官渡之战序幕。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张杨篇(下)

曹操


作为汉末诸侯中的边缘势力,张杨如果不是和吕布有交情,恐怕关注他的人将会少得可怜。尽管如此,能够得到陈寿单独立传,张杨为汉献帝所做的一切还是应该得到认可,乱世之中能对汉献帝尽忠的诸侯并不多,这一点尤为可贵。

汉末群雄的争斗虽然看似纷乱,实则一环扣一环,吕布被围引发张杨救援,张杨之死又成为官渡之战的直接导火索。而曹操之所以敢于挥军向北,也正是因为消灭了吕布。所以下一位汉末诸侯,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张杨的好朋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大奉先。

感兴趣的朋友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