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的铁血大汉塑造了汉末三国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国家观念?

三国,这段成为了中国人最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为何具有长久的魅力让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岁小孩,随便就一个人物也能争论许久,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我想可能还是因为这些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吧。

三国人物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

如果把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与汉末一比,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人物,更加平民化,个性化,即使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大概读懂这样一个人物。

四百年的铁血大汉塑造了汉末三国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国家观念?


相比之下先秦时代像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君主,专诸聂政这样的刺客,以及成天探讨人类社会国家制度的诸子百家,他们实在是太过高大上,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已经掩盖了他们的个人形象。而这些并不是老百姓都能搞懂的,像三国那些既是英雄豪杰,又和普通人一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则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

我们所熟知的如曹操、刘备、周瑜、袁绍、孔融他们实际上都是汉末的人物,在乱世当中龙争虎斗,造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一段极其精彩的历史,而塑造了这些英雄人物的,正是四百年的大汉帝国。

尚武精神

汉末三国时代的人物,首先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具有尚武的精神,这正是汉朝几百年的尚武传统与开疆拓土所塑造出来的。

汉高祖刘邦以平民出身,三年灭秦,五年灭楚,建立了汉朝,中国的政治正式从贵族政治转向了平民政治。汉朝继承了秦的制度,在沿袭了中央官僚制度、军功爵制、郡县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更加包容的王朝,这种包容的态度进一步凝聚了当时的中国人,促进了统一。

四百年的铁血大汉塑造了汉末三国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国家观念?


汉武帝时期,汉朝在四面八方扩张,这一时期的汉朝人崇尚武力与开拓的精神,他们中有凿空西域的张骞,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苏武,“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等。这四百年的铁血大汉塑造了尚武坚韧的汉朝人,同时这种精神也影响了东汉末年这些英雄人物。


在三国时代的龙争虎斗当中,强者如林,但并不意味着弱小者就一定会投降或屈服。年轻的周瑜就敢率三万人主动迎战平定北方的强敌曹操;刘备起兵三十年,打过无数败仗,却从不气馁;曹操的儿子曹彰也曾说过要学卫青霍去病立功大漠的豪言壮语,这种精神正是强汉的遗风。


四百年的铁血大汉塑造了汉末三国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国家观念?


三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三国之后的西晋,是门阀士族的天下,士大夫崇尚清谈玄学,渐渐失去了这种尚武风气,最后产生了“五胡乱华”的局面,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应当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注意的。

天下一统的观念

在汉初的时候,统一国家的观念还不是那么强烈,除了中央政府管辖的,在诸侯国内,人们效忠于本国诸侯王是天经地义的,汉景帝时推行“削藩令”引发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山东诸侯国被大幅度削弱,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推恩令”之后,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到了汉末,一个国家,一个天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三国时代,没有人认为天下会永久地分裂,终究还是会统一的,这几乎是当时人们的共识,不过在这之前,谁都想来一统天下,但人们一般认为那个最强大迟早会统一天下,即使在蜀国与吴国内部,不少人也是这种看法。在中国历史上,因为这种独特的一统观念,中国总是能在分裂后迎来统一,而这种观念起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形成发展于汉朝这几百年,并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统一观念。

四百年的铁血大汉塑造了汉末三国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国家观念?


正统之争

在这种统一观念形成,并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产生了一种正统之争,即谁才是汉朝的继承者,也就是天下的统治者。因为刘备以汉室后裔自居,他建立的国家自然也以大汉继承者自居,但他是自己称帝的,于理则不合。曹丕虽然逼迫汉献帝退位,却使用了一整套正当的规格礼仪,汉朝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亲自把玉玺交给曹丕,表示禅让,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魏蜀之间的这种正统之争。


四百年的铁血大汉塑造了汉末三国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国家观念?


不过,三国时代争的并不厉害,一直到宋朝才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了一个天下统治权的高度,因为宋朝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北方燕云地区先后被辽、金、蒙古人所占领,像辽金的汉化程度很高,甚至有的外族把他们当作传统汉族政权,这种情况下宋朝自然要强调正统不能光从领土上看,而要从文化继承的角度去决定。

一般来说,那些所谓争正统的,很看重这个的,恰恰是实力比较弱,地盘比较小的政权,希望以此在心理上能压倒对手,而强大的一方,似乎并不太在乎这个,毕竟能动手何必与你废话呢。

汉朝的影响

汉朝作为中国继秦朝之后第一个持续时间最长的大一统王朝,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号成为了我们民族的名字,我们在对于三国人物津津乐道的同时,不要忘记了正是他们身后的那个王朝,塑造了三国人物,而三国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大众的精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