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雨在下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心理学中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是指1966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在幼儿园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自制力的实验。

被试者是4~5岁的小朋友,实验中他们可以选择棉花糖作为奖励,但他们如果能够等待一定时间后,就可以获得两块棉花糖。

结果当然是有些小朋友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有些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抵抗住了诱惑,最后得到了双倍的奖励。

在大约三十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小朋友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相比之下能够经受住诱惑的小朋友会拥有更好的人生。

这个实验证明了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是对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随着心理学越来越普及,这样实验的效果被过于夸大了。似乎延迟满足能力成了个人成功的唯一要素。于是很多年轻的父母在接触到这个知识点后,就开始刻意的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其最坏的结果就是导致小朋友从小就缺乏安全感。

2018年,美国纽约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他们认为孩子能否在将来取得成功,并不是取决于延迟满足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简单来说就是小朋友选择不在第一时间吃掉棉花糖,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等待之后一定会有第二块,但在不稳定的家庭中,小朋友会产生质疑和不确定,于是他们自然会选择先吃掉棉花糖。

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无可厚非,但仅仅只靠某一种能力,将来就能取得成功的概率是及其渺小的。相反,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否健康,可能才是影响孩子将来获取幸福最根本的要素。

以上,希望能够给到你帮助。


浮生流景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喜欢用心理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二两心理学”

让我们一起用问答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吧~


心理学里什么是棉花糖实验?结果可靠么?

先说结果是否可靠,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旨在论述延迟满足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但是这个结论在2018年被三个心理学家推翻了,他们实验证明: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而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就好比吃苹果有利于身体健康,不代表只吃苹果就能健康一样,这个实验仅仅从一个维度去阐明成功的因素,却忽略了延迟满足这一能力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保持的方法,还有一点是我们在长期儿童心理发展观察中发现的,延迟满足和孩子某些气质类型的冲突,不区别对待孩子的气质类型就去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或大或小的创伤。

一、什么是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的WalterMische博士从20世纪60年代年开始进行的有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者在斯坦福幼儿园内共选择了4-6岁的儿童参与测试,他们在孩子面前摆上棉花糖,并和孩子约定,如果孩子不马上把面前的棉花糖吃掉,坚持15分钟,他将可以获得两块或是更多的棉花糖,如果孩子提前吃了,就不会获得奖励。

实验人员把孩子和棉花糖放在一间空教室内就离开了,通过摄像机来观察孩子的行为,有些孩子在实验人员走后就拿起棉花糖吃了起来,有些孩子则为了获得更多的棉花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有些则是忍不住后悄悄的舔了一小口。几年后实验人员对孩子们进行了跟踪,他们发现,当初能够为了获得更多棉花糖而选择忍耐时间更长的孩子普遍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二、关于知识的“以偏盖全”

“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很多从事教育或者心理学的人们拿着这一条实验的结果纷纷开始了自己的“传教”,很多家长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觉得“孩子不能惯着,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科学”的拒绝孩子还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家长们用的不亦乐乎,“延迟满足能力”由一项能力升级为一种“训练方法”,面对孩子的请求不立刻满足,而是制造一些困难或是条件让孩子多等等,原本正常的一项能力让人们传的变了味儿。只看到了延迟满足孩子的结果,却忽略了,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延迟满足背后其它的包括家庭、社会、文化等等这些量变的作用被刻意的忽视,是这一观念信奉者最大的坑。

那么,这些孩子优秀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哪里来的呢?

1、 过往经验:当孩子过去有过通过自制可以获得更多的回报的经验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变得越强

2、 家庭环境:当孩子的父母言出必行,并且总是给予孩子正面引导时,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会更好。

3、 安全感:那些实验人员一走就迫不及待的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担心眼前的棉花糖也会消失,或者,即使等了15分钟,可能连这一块儿都没有了


2002年在美国的另一次实验中,实验人员在棉花糖实验中增加了更多维度的统计,像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孩子的记忆力、沟通能力等等,并从童年起一直进行观察和追踪,直到时孩子的少年期,结果证明,引入理多变量后,原来的实验结论就不成立,了,原来的实验仅在同一所幼儿园,这意味着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可能旗鼓相当,而这次的实验则选择了美国的十个不同地域的孩子,第二次的实验结果反而推翻了第一次的结论: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能不能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和他未来会不会成功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能表明孩子实验当时的自控力水平。

三、哪些孩子不适于应用“延迟满足”

这个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我不止在一个场合听到所谓的“专家”宣扬延迟满足这一“育儿理念”,还让一些对儿童气质没什么概念的家长奉为“真理”,其实有些孩子是不适合使用延迟满足的,即使是可以使用在方法上也需要非常的注意

反应强度弱的孩子不适合使用延迟满足


在托马斯和切斯的儿童气质理论中,有9个维度来呈现孩子的气质,他们分别的是
趋避性、规律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活动量、反应域值、坚持度、注意力分散度。


其中反应强度是指孩子面对事物的反应情况,比如,有些孩子什么事不符合他的心意就会哭闹撒泼打滚闹的不可开交,这些孩子就是反应强度大的孩子,而有些孩子呢,想要的东西即使得不到,也会默默的接受,看起来很乖巧,很听话,很好带,这样的孩子往往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觉得带起来很省心这些孩子往往反应强度小。但在延迟满足上,反应强度小的孩子是不适合使用的,因为当这样的孩子提出一个需求前,可能需要想很久,他们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是非常谨慎的,试想,一个孩子思考了很久,找了一个自己认为适合的场景和时间,提出自己的需求,得到的却是下周妈妈给你买,或者这个你现在不需要……等等父母这样的答案,孩子的内心必然是特别的失望和沮丧的,同时这样的孩子也不会提出更多的反驳意见,从而关上了和父母沟通的大门,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反应强度大的孩子适合延迟满足吗?

反应强度大的孩子往往遵循“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受益原则,拿哭闹来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无奈很多父母在教养上是没有底线的,总是看孩子哭一会觉得很可怜开始心软“好了好了,就这一次啊!下不为例”说是下不为例,反到是开了先例,这样的孩子适合用延迟满足,来稳定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防止孩子用哭闹当武器威胁父母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延迟满足不是晾着孩子不管,对于这样的孩子需要在态度上“不怀敌意的坚定”,在行动上“立即回应,延迟满足”

妈妈,我就要那个汽车!

好的,妈妈知道了

妈妈给我买!

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这个小汽车,可是你出门时候答应过今天不买玩具哦!

通过语言回应孩子,但是不满足,避免孩子被晾着感觉到被漠视。

以上就是我对棉花糖实验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多元性,尤其在教育上,孔子在3000多年前就宣导“因材施教”至今,这一理论都是最适合个体发展的方法,唯一因材施教,方能适材适所!全面的看一件事才能把效能发挥到极致


二两心理学


最近,赫赫有名的心理学经典实验遭遇“信任危机”:2018 年 5 月发表于《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一篇论文表明,一直以来被认为能够预测儿童未来学业与发展状况的“棉花糖实验”,实际上并不能决定孩子们未来的命运。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错呢?

被一颗棉花糖决定的命运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等待。小时候,父母可能会要求我们安静地坐着等他们回来,或者是将正在播放动画片的电视机关掉几分钟,或者是在客人来之前不要吃摆在桌子上的零食。耐心地等待,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奖励,是个体成长中的必修课之一。

这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并且在等待期中展示自我控制的能力,被称为延迟满足(delay ofgratifica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在 1970 年,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首次将延迟满足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内容进行方法上的探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棉花糖实验。

在棉花糖实验中,研究人员将 1 颗棉花糖放在儿童面前,并且告诉他们如果能够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忍住不吃这颗棉花糖的话(研究人员会离开 15 分钟),就能得到第 2 颗棉花糖。如果他们吃了这颗棉花糖,就只能得到这 1 颗棉花糖了。

实验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大约 10 年后,研究者们又与其中一部分孩子取得了联系,他们发现,小时候越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也就是俗称“美国高考”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成绩越高,问题行为越少。

之后,研究者们又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其之后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健康、甚至是大脑结构有关。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它被大多数人解读为:如果我们能够教会儿童更有耐心、进行更好的自我控制,他们之后就很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教育研究中,延迟满足常常被称为“非认知因素”。

研究者们认为,提高孩子们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水平有助于他们未来的成功。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该观点,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然而,棉花糖实验的结果也一直饱受争议。

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点是,这项开展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研究中,这些面对棉花糖诱惑的小家伙们都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他们的父母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那么,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来说,之前的研究结果是否依然有意义?毕竟,他们的生活常常充满不稳定的因素,等待对他们来说可能存在什么都得不到的风险。

推翻经典

基于早期棉花糖实验的局限性,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Tyler Watts和同事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大型测试中 1000 名 4 岁儿童的数据,试图重复该实验,并且探索简单的延迟满足实验结果是否能够预测儿童未来在学校和生活中的成就。

研究者将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儿童的母亲至少完成了大学的课程(有学位组),另一组儿童的母亲则没有(无学位组)。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母亲有学位组的儿童在实验中等待时间更长、未来表现也更好。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研究结果与早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儿童 4 岁时棉花糖实验的测试成绩与其 15 岁时的成就之间的相关性只有早期研究的一半。当研究者控制了家庭背景和智力等因素后,它们之间的相关几乎消失了。

这意味着,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并不能影响其之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影响儿童未来的,可能是更宏观、更难改变的因素,例如儿童的智力和其所处的环境。

此外,在没有任何控制的情况下,延迟满足和儿童的行为结果间也不存在相关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棉花糖实验的复制失败了。” Watts 说。

这并不是说延迟满足对儿童来讲不重要,它仍然是一项需要儿童掌握的、重要的生活技能。只是,在谈及孩子的未来发展时,我们需要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纳入考虑范围内。

“目前很难找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无法解释的心理因素。”密歇根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 Pamela Davis-Kean 说。

金钱可以买到美味的食物、安静的社区、安全的家庭、更少的压力、更健康的父母和更多的亲子时光。Davis-Kean 指出,教孩子如何等待或者是变得有耐心“可能并不是改变他们境况的主要因素”。

儿童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们希望能够通过干预儿童某方面的发展来影响其未来的全面发展,这似乎是不可行的。

“人们正在拼命寻找一个简单、快速并且明显有效的方法,来改变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生活。”人格心理学家 Brent Roberts 说,“然而令人沮丧的是,人性的另一个特点是,我们过于在意用快速而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了。”

人类行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可能来自生理因素或环境因素,可能来自历史或当代,可能来自文化或个体。

毫无疑问,人是非常复杂的,研究对象越复杂,研究方法就要更加严苛。那些快速、简单发现的积极的实验结果,往往需要进行更严格的验证。

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通常需要长期的实验研究。

令人振奋的是,研究者已经开始对以往奉为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进行反思,并且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实验的科学性,包括对 P 值、效应量的讨论,公开研究数据,对心理学实验进行可重复性检验,开展更广泛的合作网络等。

简言之,心理学正遵守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蓬勃发展,而真理也需要一个愈辩愈明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典实验或理论遭到质疑或推翻,说明了心理学正在变得更好。而我们作为旁观者,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给它一点时间。

PS:秦老师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状元出自于经济环境优越,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哪怕是身在哈佛,剑桥的学生很多都拥有属于不同的圈子。或许取决于成功的因素更多来自于资源和认知水平,但是努力和勤恳永远都是我们突破自我的不二法门。哪怕是普通人,或许做个拥有更高平台和格局的普通人,也不错。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我们自己,我也相信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改变某种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