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0歲,已做3年總監,現在找工作卻很少有合適的,怎麼辦?

美瑾之年


小小工作不發愁,三點建議解憂愁!


少安勿躁,伺機而動

疫情之下,企業招聘減少加上應屆生求職,在雙重壓力之下,現在的就業形勢是供大於求。所以工作機會少其實是正常的,切勿病急亂投醫,穩住心態,等待機會,伺機而動,終成正果。

降低標準,迎難而上

今年經濟形勢下行,大批的企業都在裁員和降薪。想找到跟以前的工作都是難上加難,更別說找到自己心儀的,所以我建議你可以適當降低自己的標準,先找到工作入職。畢竟只有上場了,你才有可能東山再起。若是固執己見,只會得不償失。

調轉船頭,重新起航

疫情是挑戰也是機遇,雖然餐飲、旅遊、教育、文化產業備受打擊,但電商、物流、外賣卻迎來爆發式增長。所以建議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跨行業尋找,可能你會發現一份潛力無限的工作等著你。

寄語:陽光總在風雨後,一份工作馬上來!

一往直前1919


你以前在哪個美容美髮店工作?


吳中鄉下人


30歲,在職場上還算一個能打的年齡;另外有個“總監”的頭銜,應該在職場上還是有相當競爭力的。


下面結合我20年職場經驗,大致分析下如何破這個難題:


重新審視下“總監”的含金量

初入職場時,我們對頭銜都會看得很重,也會默認越高的頭銜意味著越高的能力和成就。


後來發現,每個公司甚至每個行業對頭銜都有自己不同的認知和規則。有些比較保守,也有些比較激進。


比如我原先所在的外資銀行,就有好多層級的“副總裁”,從助理副總裁、副總裁1、副總裁2,到資深副總裁、第一副總裁。反正出去介紹就都是“副總裁”,聽上去挺能鎮得住場的。


所以“總監”這個頭銜是否意味著你真的很厲害,具備了足夠的經驗和閱歷,這裡需要打個問號!


按照我的理解,一個職場人在30歲的年齡,除非畢業後就進入大公司好平臺,一路順利地走下來,不然的話基本上還處在中層的水平,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和積累,對於一些重要的崗位還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除了頭銜外,你更需要客觀評估下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和水準,再去對照你希望應聘的崗位要求,看看當下你是否真的可以勝任了,還是需要抓緊補些課。亦或是降低求職心理期望,避免好高騖遠。


找對合適的求職渠道

我在工作的前10年,找工作基本上是去前程無憂,招聘網,當然現在也有新的平臺,例如LinkedIn,BOSS直聘等。


其實這些平臺上的應聘成功率不高,尤其是對於比較資深的崗位。


從2007年開始,我跳槽主要靠的兩條路,這兩條路後來也被驗證為資深職場人士更有效的換工作途徑。


第一條路是找獵頭。其實我蠻佩服做獵頭的人,因為當他/她們打電話來問你對某個職位是否有興趣時,基本已經摸透了招人公司的需求和你的基本情況,甚至連你在公司裡的一些詳細情況都掌握清楚。


所以獵頭的效率是比較高的。也因為高佣金,所以一旦覺得雙方的成功率較高時,他/她們會不遺餘力地促成這單交易。


因此,如果想換工作,至少應該先聯繫或認識幾個做你所在行業的獵頭,大家交個朋友,自我推薦一下,那麼下次有好的職位,對方也會先想到你。


即使還是不成功,至少也可以問下對方,是什麼原因導致屢屢失敗。對方會告訴你你的短板,需要做哪些準備和包裝,這遠比你自己投了簡歷後瞎琢磨要有效得多。


第二條路是朋友介紹。很多公司都有內部推薦機制,好的工作往往都是通過朋友介紹來的。一來信息傳播得快,二來朋友介紹有一定的信任度,遠比盲投簡歷好。


如果你有換工作意向,那就多和好朋友聊聊,放點風出去,讓朋友幫忙留意下。不過有個奇怪的現象,越是近的朋友同學,反而幫上忙的機會越小。


這就是“強關係”和“弱關係”的區別,有時候反而是“弱關係”更能起作用。


因此,你還需要多參加些社交活動,認識些本行業的其他朋友,甚至是跨行業的朋友,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工作。這樣也增加了被推薦的機會。


沉下心來耐心等待機會

找工作有時候不能太急,越急越是找不到。


當年我在保險公司工作時,也一心希望能進入金融行業更高級的公司,比如銀行。但是從保險公司進入銀行在當時是比較小概率的事件,畢竟業務模式不太一樣。所以雖然有念想,但是遲遲不見機會。


也不知道是心裡一直念著這個想法,還是運氣好。到了第二年的年中,一個以前在保險公司的好友後來轉去做獵頭了,他給我來了個電話,說一家外資銀行在找HR培訓的負責人,問我是否有興趣。後來我就真的應聘成功,進入了那家外資銀行。後來在那家外資銀行的六年,也是我成長最快的六年。


所以有時候找工作千萬不要急,因為一旦心急,你當下的工作也做不好,情緒上也會產生焦慮,更不利於去找新的工作。


你要做一個耐心的釣魚人,放長線等待魚兒落網!


以上,希望對回答這個問題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