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出的理財險靠譜嗎?

朝林26


無論是哪種理財產品,我們投資者要先詳細瞭解清楚,然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比如風險承受能力如何,比如資金狀況怎樣,再決定是否適合去配置。


什麼是理財險?


理財險一般是指理財分紅型的保險,像常見的年金險、分紅險都是屬於理財險。


理財險是銀行自有產品嗎?


理財險大部分不是銀行自營產品,主要是代銷產品,也就是說產品的運行以及後續的退出都是保險公司在管理的,銀行是起著代理銷售中介的角色。投資者購買理財險後的事宜最終是要以保險公司為準。


理財險靠不靠譜?


購買理財險歸根到底就是購買一份分紅型保險。為什麼部分投資者會對銀行理財保險產生牴觸的心理?主要是有一小部分銀行工作人員在業績壓力之下進行錯誤的誘導,本來投資者是想儲蓄的,結果引導投資者購買了保險,等到投資者發覺時,沒到規定的退保時間本金受到損失。因為一般理財險是需要滿5年退保,本金才不會受到損失。通常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購買前先看清合同條款,明確自己購買的是什麼類型的理財產品,購買後通常有至少7天猶豫期,在猶豫期內退保是沒有損失的。


當然我們也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待理財險,理財險有利也有弊。利在於保險雖然收益低,但一般都比較穩健。弊在於流動性差,適合做長期投資。


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適當配置理財險,但也不能盲目地認為在銀行的理財產品一定是絕對沒問題的,畢竟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財思思


大家好!我是“藉藉技巧”,作為銀行從業人員,我專注於存款、貸款、房產、理財等金融問題的解答。

銀行作為保險產品的代理機構,可以代理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因此類似於“保險超市”。但由於銀行櫃員不是專業的保險營銷員,在講解保險產品方面不像專業的保險營銷員那麼到位,所以許多人感覺銀行銷售的保險產品不太好。但事實上,不是這樣。

銀行為了讓員工更好地銷售保險產品,會對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進行篩選,將好的保險產品拿來銷售。特別是銀行自己的保險公司(目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均有自己的保險公司)設計的保險產品,性價比都比較高,因此是靠譜的。

另外,在銀行購買保險產品,比在保險公司購買保險產品,有另外一個獨特的好處,那就是客戶有問題時,既可找保險公司,也可找銀行。當客戶在銀行購買保險產品出現問題時,銀行出於聲譽風險考慮,會站在客戶這一邊,給保險公司施加壓力,促使保險公司妥善解決問題。

最後,祝大家購買保險順心!也請關注藉藉技巧,便於查看更多的專業回答,獲取更多的理財乾貨。


藉藉技巧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銀行自身並不開發保險產品,它只是代銷保險公司的產品,也就是說它只是保險公司的銷售渠道而已,這在保險公司叫銀保渠道(所銷售的保險產品也統稱銀保產品)。

其次,銀行代銷的銀保產品一種是專業的保險公司的產品,如平安、國壽和太保等傳統險企;另一種是銀行自身控股的保險公司(銀行系險企,和銀行是兄弟公司)的保險產品,如工行代銷工銀安盛、建行代銷建信人壽的產品。不論是哪一種保險公司的產品,能上市銷售的都是合規的。

第三,銀保產品一般分為分紅險和萬能險。分紅險一般都是短期險,比如躉交(一次性繳),保障期限5年左右,或期繳連續繳費5年,保障期也是5年左右。形式有點類似於定期儲蓄,但由於分紅是不確定的,銷售人員都只是簡單的演示一下到期後的預期收益。過去多有接觸這類產品的退保,可以說,大多數還沒有定期利息高。


萬能險則一般都是躉交,且保障期一般為終身,但銷售人員一般都會誤導客戶,告訴其5年就可以退保,拿到預期收益。實則僅僅是萬能險滿5年後,退保不扣手續費了而已,因為萬能險要扣取初始費用和管理成本,並不是所有保費都拿去投資了,所以,收益同樣是很難達到定期存款利息那麼高的,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正因為如此,銀保產品是銷售誤導的重災區,“存款變保單”是最為詬病的。

總結:銀保產品安全性問題不大,但是提前退保都有一定損失;收益基本都達不到同期的定期存款利息;銀保產品的存在主要是為保險公司做大保費規模,對客戶來說,基本就是個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