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本周营销圈最劲爆的新闻,毫无疑问就是某MCN机构网红流量造假事件了。

10月17日,不少营销人一觉醒来被一篇超长标题的文章刷屏了:《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的流量却为0!》。

作者称自己为某黑科技产品的创业者,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特意找到一个微博头部MCN机构,制定了一套100万的推广方案。

为了先试试水,他们选中了一个粉丝380万的上海时尚博主“张雨晗YuHan”进行第一波线上营销。广告微博发布后不到20分钟,观看量就达到了23.3万,几百的评论,几千的赞,两百多次转发,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已经下单支持。

就在作者窃喜于时尚博主的号召力,担心库存不够的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几百万的流量换来的居然是店铺的“流量基本为0”“成交量为0”,流量甚至还不如往常。

一怒之下,这位创业者经过暗中调查,终于揭开了这家机构流量造假的骗局,原来几百万的流量都是花三千多块钱刷出来的。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其实,流量造假这件事,在业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大家心知肚明,但就是没人说破,这篇文章恰似皇帝的新装里的孩子,将大家心里的话说出来了而已。

关于这件事,我想说还是流量思维,不管是某机构还是这位创业者,其实都是流量思维的受害者,一方幻想通过买过路费的方式换取销量,一方苦于平台流量红利枯竭,成本越来越贵,最后为了应付考核要求,只能造假。

流量思维是一个恶性循环,无异于饮鸩止渴,就像华杉老师说的:

数字化营销当中有一个思维陷阱,叫做营销的财务思维陷阱,特别在传播和流量的转化当中,数字化营销精准的数据反馈和超高的转化率,会让营销人非常痴迷。但是问题在于,但凡是人人都能算得出来的转化率,那么这个转化率肯定是不高的。

因为能够算得出来的账,大家都会去做,就会出现竞价机制,最后发财的是某平台。而营销人也会在财务思维陷阱当中越陷越深,这个过程就像吸毒一样,流量最后变成“毒品”,所有的预算会变成“毒资”。

流量思维盛行,过去是因为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流量红利,最近两年则是抖音、快手、拼多多等带货平台的崛起,以及李佳琦、薇娅等带货网红不断刷新的带货记录,“十秒卖出上万件产品,2小时销售额2.67亿元……”

类似这样的超能力,也让李佳琦、薇娅等带货王们成为了各路商家追捧的宠儿,但从没有人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

1)网红超强带货能力的前提其实是变相的线上大促销,如果没有全网最低价的承诺,还会创造奇迹吗?

2)这种借助网红效应招来的流量,究竟有多少忠诚度?会带来多少复购?产品力强、体验好的品牌还好一些,如果没有好产品作为基础,这样的曝光只会自砸招牌。

事实证明,这样的流量是靠不住的,企图通过一次曝光或者利用明星网红效应来带货,而不是通过产品创新或者深度服务来打动用户,都是不长久的。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越是遇到经济周期的时候,越应当做对的事,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事,做有长期主义价值的事,但当下恰恰相反。

经济寒冬,业绩下滑,很多企业想用“流量”来打“鸡血”,却忽视了他的副作用。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正如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本次营销峰会的演讲中提到:

未来非常有可能消费者会变得非常聪明,可能我们不再需要销售人员,我们也不再需要广告,互联网让消费者学到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不光是互联网,还有像脸书(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没有任何的广告,没有任何的销售人员,消费者就已经了解很多了。

其实大师所说的已经不是未来,在中国已经成为现实,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边际成本已经趋于0,所以任何的广告、明星效应、网红效应都在递减,消费者更信的就是“消费者的朋友,还有体验过产品的这些人,消费者可以信任他们所说的经历和体验。”

所以,科特勒意味深长地自问自答道:

在未来,如果说不再需要销售人员,不再需要广告,会怎样呢?我猜想那时候的市场营销最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口碑。

“管理好口碑”就是“粉丝思维”“留量思维”。随着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营销革命——从厂商思维到用户思维,从产品导向、品牌导向到顾客导向。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不是费尽心思地花钱买“过路费”,而是从员工、渠道商、种子用户开始,首先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变成自己的粉丝,然后通过他们的圈层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变成产品的拥护者和倡导者,成为终身顾客和“品牌大使”。

未来的营销不是等产品出来了才研究怎么卖,而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与目标用户保持全过程的接触,对用户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维护和管理,关注顾客终身价值,即为目标市场创造、沟通和交付价值,这也是科特勒说的现代的市场营销——CCDV(Create, Communicate, and Deliver Value)。

当然,要实现这一目的,你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就应当时刻放到用户身上,时刻洞察他们的细微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而不是总想着“一夜爆红、一夜暴富”。

例如,我最近喜欢上餐饮品牌“局气”的外卖,就因为它的“告白饭盒”特别带感,让我觉得这盒饭不是普通的一盒饭,而是对盒饭的重新定义,里面有怀旧有趣味有意义。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包装创新属于产品创新的范畴,而湊湊的“外卖茶饮+火锅”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是基于用户洞察,为同一用户群体带来差异化的优越体验,好产品+好服务,才有好的用户口碑,“流量”才会留下来成为品牌大使。

明知流量有毒,为何还戒不掉?

但口碑传播相比网红带货,显然慢了不少,而且耗费心思和人力,所以,品牌宁愿选择后者,就算知道流量造假和“吸毒成瘾”也在所不辞。

本文作者:丁丁:Fanctory粉丝工场创始人,《深度粉销》作者

本文由深度粉销(ID:sdfenxiao)首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