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必须过节?

我们为什么必须过节?

又到端午!

今年闰四月,21世纪最晚的端午节姗姗来迟。

无论节气多么矜持,人们过节的热情却分毫不受影响。离正日子还有个把月呢,街边兜售粽叶的小贩就早早开始吆喝起来。粽子、艾叶、香包……经过一个月的酝酿,过节的气氛终于在今天达到了顶峰。

粽子当然早早就备下了,早上热气腾腾的鸡蛋和煮蒜也必不可少,中午全家人齐聚一堂来一顿美餐,这个节日不要太完美啊!

我们为什么必须过节?


现在无论什么美食寻常日子里想吃就可以吃到,不必像以前一样只有盼着过节才能有个由头打打牙祭。那我们为什么还非要过节呢?我想,除了吃,更有一份情怀在里面吧!

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在所有的节日里,端午节于我最亲切,这和儿时的记忆密不可分!


小时候村子旁边就有芦苇园子。每年端午临近,妈妈和婶婶们就会三五成群去园里打苇叶。


芦苇园子在外面看起来不大,但是里面根本没有像样的路,茂密的芦苇,临时踩出来的错综复杂的小道把整个园子绕成了迷宫,每年都会有打得太投入脱离了人群的婶婶误入深处,鬼打墙一样干打转却怎么也出不来。

年幼的我们听她们用夸张的表情和惊恐的语气一遍遍述说自己的经历,就像听恐怖故事一样刺激神经。这个神秘的芦苇园在童年的记忆里一向是又惊悚又向往的所在!


我们为什么必须过节?


芦苇叶打下来后,叠得整整齐齐用细绳绑住吊在墙上风干。到端午节前一天取下来时,青色早已褪尽,变成了土黄色。烧开一大锅水,把干透了的苇叶放进去煮,还远未开始包粽子呢,芦苇叶特有的清香就飘出一个个院落,蹿遍村子每一个角落了。孩子们把这香味儿看成是端午节的通讯兵,香味儿一到,美食也就不远啦!



记忆里每一年包粽子都很热闹。妈妈和婶婶们围坐在一起,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手里不停。一张张粽叶从她们灵巧的手中一过,就变成了一个个棱角分明胖嘟嘟的四角棕,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孩子们眼巴巴地围在旁边,一边殷勤地递粽叶,一边不住嘴儿地催问什么时候可以吃。妈妈被催得不耐烦,每年都会把先包好的十几粽子个拿去煮,好打发住我们肚里的馋虫。


几只打前站的粽子只能稍稍缓解我们迫切的盼望,但是煮粽子实在是个“大工程”,一点也急不来!

妈妈总是在晚饭后用家里最大的锅把粽子密密地摆进去,加满水后放在小煤球炉子上慢慢煮上一夜,半夜迷迷糊糊中还能听见她起来加火、续水的声音。


我们为什么必须过节?


经过一夜的文火慢煮,端午节的早上常常是眼还未睁,糯米混合芦苇叶浓烈的清香已经在鼻尖缭绕了!


有一年老爸恰逢端午节这天出远门做事,妈妈一早就把粽子,煮鸡蛋,煮蒜、稀饭、小菜摆满了桌子。我在爸爸“啪啪”的磕鸡蛋声里醒来,昏黄的灯光下,粽子和鸡蛋的香味远远飘来,爸爸俯在桌前大口吃东西的背影就像一幅做旧的油画,从此定格成了端午节的专属标签,深深印进了我的脑海!


端午节的时间很讨巧,恰逢小麦刚刚入仓,激烈的农忙告一段落。勤劳的主妇们趁着短暂的闲暇,为了犒劳一下劳碌了半个月的劳力们,喜悦地忙活着。


我们为什么必须过节?


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呢?美食可以天天有,但是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元宵节的元宵……都被特定的时间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过得是节,更是这种不同寻常的仪式感!



因为仪式感,这一天才会有不一样的欢喜;也正是因为这种仪式,才使这些本来可能湮没在每一天的寻常的日子熠熠生辉,为我们的记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过节就是饱口欲罢了,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错了!至少对孩子们来说,你的仪式感越足,他们的记忆会越深刻!


正是靠着这些难以磨灭的记忆,我们的亲情更醇厚,我们的传承更久远!


我们为什么必须过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