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嗎?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人工作能力低下,問什麼都不知道,可以說這個人“一問三不知”,前段時間武漢黃岡衛健委出了一個“一問三不知”主任,那你知道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嗎?有出自何處呢?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嗎?


三不知:對事情的發生、過程與結尾都不知。不管怎樣問,總說不知道。比喻對實際情況瞭解太少。

《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齊軍前去援鄭。齊軍中荀寅進諫不被主將採納,自我反省,他說道:“君子之謀也, 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嗎?


公元前468年,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鄭國在春秋初年是個強國,後來日漸衰弱,成為一個弱小的諸侯國。鄭國君王抵擋不住晉軍的進攻,於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齊國去求救。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嗎?


公子般到了齊國後,向齊國的君主陳述了晉國如果吞併鄭國就會威脅到齊國的情況,祈求齊國派兵救援鄭國。 [2] 齊國的君主覺得公子般說得有理,於是就派大夫陳成子率軍前去救援。當陳成子率領軍隊到達淄水河岸的時候,天下大雨,士卒們不願意冒雨過河。這時,鄭國的嚮導子思很清楚,如果齊軍不抓緊行進的話,鄭國的都城可能就會有危險了。於是,他力勸陳成子趕快渡河。陳成子也知道情況緊急,於是下令過河。陳成子披著雨篷,拄著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揮齊軍過河。戰馬見了的舀滔的河水嚇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們過河,經過一番努力,齊軍安全地渡過了淄水,準備與晉軍交戰。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嗎?


晉軍統帥荀瑤見齊國軍隊來救鄭國,感到很意外,因為他沒有想到齊國會出兵和晉國交戰。他看到齊軍軍容嚴整,心裡有點害怕,便對左右的部將說:“他們的軍隊排列得非常整齊,我們恐怕打不過他們。我們還是撤兵吧。”荀瑤一邊下令撤軍,一邊派一位使者去齊軍營地拜見陳成子,想讓這位使者去離間陳成子和鄭國的關係。沒想到,陳成子根本就不信這個使者說得話,把他趕了回去。齊國的使者走後,有個名叫荀寅的人報告陳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陳成子聽了,罵他說:“出發前國君命令我說:‘不要追趕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即使出動超過一千輛的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方才竟然講出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的話回國以後,我要把你的話報告國君。”荀寅自知失言,於是感慨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此話意思是說: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報告。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報告,怎能不碰壁呢?幾天後晉軍撤兵,陳成子也率軍回國。這就是一問三不知的由來。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問三不知在今天又有了新的含義。

一、當我們形容一個人工作不稱職時,可以說這個人一問三不知。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嗎?


二、明哲保身,揣著明白裝糊塗。

當我們形容一個人揣著明白裝糊塗,不關心與己無關的事情時,也可以用這個成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紅樓夢》中王熙鳳跟平兒評論一些住在賈府裡的人,談到林黛玉和薛寶釵時說:“一個是美人兒燈,風一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其實,薛寶釵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她是什麼都知道,但是比較世故和謹慎,不隨便說話而已。你的身邊有一問三不知的人嗎,他們屬於哪一種呢?如果像薛寶釵這一種你可要當心哦。


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