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吗?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人工作能力低下,问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前段时间武汉黄冈卫健委出了一个“一问三不知”主任,那你知道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吗?有出自何处呢?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吗?


三不知: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吗?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吗?


公子般到了齐国后,向齐国的君主陈述了晋国如果吞并郑国就会威胁到齐国的情况,祈求齐国派兵救援郑国。 [2] 齐国的君主觉得公子般说得有理,于是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当陈成子率领军队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这时,郑国的向导子思很清楚,如果齐军不抓紧行进的话,郑国的都城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于是,他力劝陈成子赶快渡河。陈成子也知道情况紧急,于是下令过河。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吗?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国军队来救郑国,感到很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齐国会出兵和晋国交战。他看到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便对左右的部将说:“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我们还是撤兵吧。”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想让这位使者去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想到,陈成子根本就不信这个使者说得话,把他赶了回去。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此话意思是说: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这就是一问三不知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问三不知在今天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时,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吗?


二、明哲保身,揣着明白装糊涂。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她是什么都知道,但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你的身边有一问三不知的人吗,他们属于哪一种呢?如果像薛宝钗这一种你可要当心哦。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你知道是哪三不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