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超大型城市戰“疫”的深圳樣本

半月談記者 周科

2月下旬,中國—世衛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走訪中國抗疫一線,在隨後發佈的考察成果中,一座超大型城市的抗疫經驗成為專家向全球推介的典型案例。這座城市,就是深圳。

半月談 | 超大型城市戰“疫”的深圳樣本


在龍大高速羅田收費站交通聯合檢疫站,執勤人員正在對進入深圳的車輛進行檢疫排查 梁旭 攝

棋爭先手,戰備狀態迅速切換

今年1月8日,廣東省首例新冠肺炎可疑病例出現在深圳。鵬城迅速啟動全市發熱門診病例監測,指定該市第三人民醫院作為定點醫院,於1月11日收治病例,並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全市醫院進入戰時狀態。至1月17日,深圳市、區、街道、社區、小區五級防控體系已構建完成。

兩天內騰出1100張床位、啟動1000張床位規模的應急院區建設、組織100多名專家骨幹研究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診療方案……圍繞提高收治率和治癒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要求,深圳整合全市優質醫療資源,全力保障患者救治。截至3月31日,深圳收治的45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累計出院417例,死亡3例。

“得益於每年冬春季流行病的防控舉措,我們一直保持戰備狀態。”深圳市衛健委主任羅樂宣說。近年來,深圳更建起覆蓋全市的三級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以市疾控中心為龍頭,10個區疾控中心為骨幹,100多家醫院防保科、街道預防保健所和600多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為網底,多部門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不斷完善。

“這一套網絡體系和工作機制在應對包括新型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在內的重大傳染病疫情中已發揮過重要作用。”深圳市疾控中心主任夏俊傑說。

此外,深圳市現有30家醫院對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保持主動監測,有33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新冠核酸檢測,其中市疾控中心具備每日確診檢測800份新冠病毒核酸能力,這些機構的鼎力協作,為深圳織密一張抗疫監測網,令世界衛生組織也刮目相看。

力發千鈞,“三防合一”回應壓力

深圳總面積不過中部一縣大小,人口卻有2200萬。“其中九成以上是外來人口,如此多元化結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卻是疫情防控的劣勢。”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說。

疫情發生後,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是應對關鍵所在。深圳雖不是抗疫最吃緊的戰場,但作為移民城市,人口特點也給各項工作帶來不小壓力——一是人口流動“大出大進”,春節前後1500多萬人進出;二是人口密度“全國最高”,平均每平方公里居民近1.2萬人;三是疫情重點地區人員流入“居高不下”;四是交通網絡“四通八達”,疫情輸入風險大。

“要重視每一個細節、抓好每一個環節,加強對進出車輛人員的檢測排查,切實做到不漏一車、不漏一人,堅決守住疫情防控的重要關口。”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令出嚴明。

情況特殊,就要特殊應對。深圳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從一開始就充分估計到情況的複雜性,追求佈置的周密性。1月22日,深圳召開全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視頻會,要求抓緊制定節後人員返深工作預案,做好全面防控疫情的充分準備;1月26日,深圳市委常委會暨市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會再次強調,要結合防控形勢,分級分類提前制定春運返程、企業開工等關鍵節點應對預案,適時出臺相應措施……

外防輸入方面,1月27日起,深圳在全市52個市際道路聯合檢疫點和156家醫院每天安排1.1萬名警力上崗執勤;2月7日起,深圳增加234個副處以上警官帶隊的一線戰鬥小組,成立共2800名警力的黨員突擊隊充實一線防控。

內防擴散方面,2月7日,深圳發佈《關於建立健全社區聯防聯控機制的若干措施》,要求社區小區做到100%圍合封閉式管理,居民憑證進出,同時要求主動關注被集中隔離、治療人員的家庭成員需求,讓疫情防控更有溫度。

“深圳把社區小區作為聯防聯控的第一道防線,建立了社區工作人員、社康醫生、社區民警‘三位一體’社區防控小組,構建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防控網絡,讓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王偉中說,深圳還立足全國全省大局,特別提出“嚴防再輸出”,確保無一例確診或疑似病例從深圳流出。

“深圳率先公佈詳盡的病例信息,讓市民對疫情發展心中有數、心裡有底,以公開透明抑制非理性恐慌,彰顯深圳應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勇氣和底氣。”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胡穎廉評價道。

策出多元,恢復經濟實招迭出

在深圳市普聯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半月談記者看到一片希望蓬勃的景象。工人個個佩戴口罩,人人加緊忙碌。“抗疫期間,公司生產的路由器等網絡終端產品銷量增加了20%。”公司製造總監白瑞虹說。

不少企業還在翹首期盼復工,普聯公司1月26日就已開工。白瑞虹說,公司春節期間有5000名員工留守深圳,當時正值疫情暴發,深圳及時出臺靈活的防控舉措,允許員工未離深企業提前復工復產,這給了企業寶貴調整時機。截至3月1日,公司已實現滿員生產。

普聯的熱火朝天,折射出深圳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的章法井然。作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深圳擁有企業200多萬家,創業密度全國第一。儘管疫情考驗嚴峻,但深圳堅持把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為第一要務,確保民生服務不打烊,經濟發展不停擺。

不但有精準服務,更有真金白銀。2月7日,深圳市政府出臺支持企業共渡難關16項措施。“這些措施可為企業直接減負超600億元。”深圳市副市長聶新平說,深圳招招到位的組合拳通過減免、補貼、緩繳等方式,既推動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重點企業復工復產,又保障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平穩運行。

截至3月19日,深圳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已復工10038家,復工率97.5%。今年一季度,深圳集中新開工項目155個、總投資約1843億元。正如王偉中所言,深圳,這座在改革開放40多年中跑出標杆速度的活力之城,正在按下復工復產、達產增產“快進鍵”,跑向一個生機不減,風光不減的春天。

(刊於《半月談》2020年第7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