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下多地財政遇“財荒”,拆牆補牆等救急手段藏隱憂

導讀

“唉……近兩年經濟結構性調整,市縣財政保障能力本來就在走弱。疫情一來,收支矛盾更是雪上加霜!”採訪中,多位市縣主要負責人連聲嘆息。有人說,自己是當地近10多年來“最難當的財政局長”。

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不少地方今年一季度財政收入銳減。有的市縣“收支之弦”緊繃,連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都要靠拆牆補牆、變賣家當苦苦支撐。

疫情衝擊地方財政

時下,由於疫情防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放緩甚至停滯,對財政負面影響較大。以湖南長沙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為例,本來從2018年車市下滑開始,長沙汽車產業相關稅收已經減少40%;疫情發生後,因為增值稅、企業所得稅下滑,長沙的“汽車財政”難免很受傷。

長沙上述情況,具有一定典型性。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受疫情衝擊,2月中部某省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僅為35.8%,比1月份大幅回落14.2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高耗能行業、消費品行業等四大重點行業受衝擊明顯。2020年1至2月,該省工業用電量下降8.7%,第三產業用電量下降9.1%。

財源不景氣,地方財稅收入隨之減少。半月談記者在中部某縣級市瞭解到,當地財政部門預測一季度稅收或將減少2億元,佔去年全年稅收的比重近10%。有些偏遠地方,稅收下降幅度更大,達到兩三成。一位縣級市的財政局長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佔大頭。稅收減少,直接導致地方財政收支處於“一環套一環”的緊平衡狀態,壓力很大。

此外,疫情對土地財政影響嚴重。以中部某縣為例,2019年其國有土地出讓收入20多億元,佔地方財政總收入的比重近50%。疫情對房屋、土地交易存在較大影響,直接導致其土地出讓金、契稅等難有著落。

收入銳減的同時,財政剛性支出“三保”不能減,與抗疫相關的應急性支出大幅增加,進一步加劇了短期內地方財政收支矛盾。截至2月25日,中部某省通過動用預備費、盤活以前年度結轉結餘資金,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累計投入資金超過40億元。一位縣長介紹,當地抗疫支出已達到2000萬元左右,再加上脫貧攻堅等其他剛性支出,預計一季度將有幾千萬元虧空。

救急手段藏隱憂

疫情發生以來,中央、省級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通過採取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等一系列措施,著力保障基層政府“三保”支出。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少數地方財政薄弱的地區,目前的財政收支矛盾已經比較突出,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比較吃力;有些地方雖然“三保”能夠支撐,但經濟建設、改善民生支出已顯力不從心。一些地方一邊要“三保”,一邊要投錢穩項目、穩增長,償還到期債務,不得不採取各種手段救急,其中暗藏一定風險。

拆牆補牆。某地級市財政部門負責人表示,在保障疫情防控資金後,預計除衛生系統以外的其他單位部門預算項目支出將難以按時達到預期目標。對於防控疫情的支出,甚至有的縣級財政無法完全覆蓋,需要靠社會捐款和第三方墊資。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把未來的錢先用了。”中部某縣主要負責人說,春節前他就請求省裡提前下達轉移支付資金,用於保運轉、支付工程款等。現在受疫情影響,在同一年度做調整,3月的轉移支付資金在2月就已經用完了……

變賣家當。為了彌補收支缺口,一些地方採取賣地、賣資產等見效快的辦法。有基層幹部透露,由於整個市場環境低迷,土地、房產賣不起價甚至流拍,而且可賣的土地和資產也不多,這些舉措能夠救急,但不可持續,騰挪空間越來越小。一些債務還本付息壓力大的地方可能出現“違約”“斷鏈”風險。

長短結合防控風險

疫情帶來的地方現金流、資金鍊等風險不容輕視。各界期盼從當前和長遠兩個維度入手解決錢荒問題。

——善用資金控疫情。中央、地方財政抗疫資金善管善用,是舒緩財政緊張狀況的著力點之一。半月談記者從財政監管部門瞭解到,通過建立完善轉移支付資金臺賬、密切跟蹤財稅政策貫徹落實情況、認真聽取基層一線資金使用意見建議和切實保障前線醫療機構資金需求,是推動各地抗疫財政資金“花對錢”“不花冤枉錢”的關鍵。

——精準投資促產業。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譚光榮等專家認為,縣市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產業、缺少財源。疫情後,各地會興起新一輪投資。要避免無效投資,應圍繞產業項目進行“精準投資”“精準扶持”,破除土地、電力、勞動力等要素瓶頸,培植優質財源,讓地方發展有後勁。

——重點保障補要害。當前,應密切關注追蹤縣級財政“三保”情況、摸清收支矛盾突出的“重點關注縣”底數,協調省市財政為困難市縣提供支持和指導。湖南桂陽縣委書記彭生智建議,疫情暴露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短板,特別是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在疾病預防、衛生教育、信息化、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今後這塊需要重點投入、重點保障。此外還須建立公共財政應急機制。

——轉變方式增效率。過去不少項目資金的使用依據“部門意圖”,不一定是市場的真正需求。多位財政部門幹部建議,推動專項資金的設立由部門職能為主轉向重點領域為主、資金的使用由無償變為有償、資金的分配由行政主導轉向市場配置等。針對在疫情衝擊下風險上升的地方債務,要做好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開展債務本息集中到期兌付提醒等工作。

——優化機制增活力。不少市縣負責人表示,基層政府財權和事權不匹配,常出現“上面出政策,下面來買單”,這種情況對地方財政造成額外的壓力,亟須改變。比如,疫情防控期間省裡發文要求對社區防疫人員及時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但有的基層政府拿不出這筆錢,政策難以落地。

專家建議,對於疫情防控支出,國家財政可動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同時完善財稅體制,通過進一步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加快債券發行節奏,國省兩級提前下達重點項目資金,允許適當增加舉債等措施,充實地方現金流。

來源:《半月談》2020年第7期記者:蘇曉洲 白田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