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一把手依賴症”關鍵是依法行政

在採訪中,不少基層幹部向半月談記者反映,在一些地方,“一把手依賴症”有所抬頭,原本正常辦理的工作都要一把手過問,依賴一把手推進。一些一把手甚至成了對上、對下的唯一“把手”,部分副職成為二傳手。這一現象制約基層正常運轉,凸顯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短板。(4月16日 半月談網)

一把手不重視不解決,一把手重視什麼就優先解決什麼,一把手辦公室前門庭若市,副手們辦公室前門可羅雀。一些地方“一把手依賴症”有所抬頭,對於這些地方並不是一件好事。有的媒體常常報道“一把手怒斥某部門不作為、亂作為”,實際上,並非“一把手”怒斥之時這些問題才發生,而是問題發生後一直沒人想解決。

探究“一把手依賴症”,可以發現,“一把手依賴症”的根源在於,職權劃分不夠科學,制度不夠完善,執行起來力度減弱,各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的權責履行不到位。而在這些情況之下,對於不科學的職權劃分和履職不到位,又缺乏宏觀上的優化調整,缺乏應有的問責問效。這就導致一把手越來越忙,而其他副手、職能部門、一線黨員幹部越被“閒置”。從此惡性循環,“一把手”成為一個地方、職能部門這個“整臺機器”的代名詞。

表面上,強人型幹部確實力度大,有幹勁,並且能出成績,但其負面作用可能也被無形中播種下來。“一把手依賴症”的發生和持續,將弱化行政職能的正常發揮,扭曲地方形象,無形中影響了地方發展。“一把手依賴症”的出現,權力行使過度集中,也有讓一把手被圍獵的危險。應該通過正常程序辦理的事,私下找“一把手”解決,無形中發生了權錢交易可能。

推動工作,既需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還需要把壓力和責任實現層層傳導。既需要明確一把手的職權,也需要讓每個部門、每個工作人員的職責清晰起來,責任落實到位,真正讓一個地方、一個部門機器整體運行起來,而不是讓“一個部件”代替“整個機器”。

郡縣治,天下安。不管是一個區縣,還是一個部門的發展,既需要一把手能夠發揮“關鍵少數”作用,也要把握權力邊界,明確其他職能部門、人員的權責。既要加強對亂權、越權的監督,又要加強對一線幹部亂作為、不作為、慢作為的監管,才能調動每個零件運轉的有效性、積極性。一個部門如此,一個地方也是如此。

告別“一把手依賴症”,讓每一個部門、每一名幹部都是不可或缺的“螺絲釘”。進一步優化發展思路,完善考評機制,強化職責考評,既有壓力還有動力,充分調動國家機器各個零件的作用。多搭臺不拆臺,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各顯其能,說到底,依法行政到位了,“一把手依賴症”發生的幾率才會被不斷降低。(張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