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民日報學寫高考作文!滿分作文無非就是這4點

近幾年高中生寫作文一定要關注最新實時熱點素材,尤其是重點關注《人民日報》為主的一些官媒等,他們不僅及時報道大事件、針砭時弊,而且嬉笑怒罵、貼近生活,真正成為傳播正能量、引領輿論、體貼百姓的好媒體,時評文章自然被高考命題組關注。


2018年高考全國二卷的作文材料就是出自人民日報時評《警惕“注意力陷阱”》。


時評不僅是,更要向官媒時評學立意,學擬標題、學素材運用等。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從人民日報時評中學習的寫作方法。


學立意


文章合為事而作,須言之有物,須有靈魂,當對讀者有所啟發。高中生置身於網絡時代,信息瞬間觸達,在寫作訓練中應該著重培養有內涵的思維意識。來看看人民日報那些具有啟迪意義的立意。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仍然是滋養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催化公共文明成為中國人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和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文明傳承斷檔了嗎?》

“唯意志論”者固然舉步維艱,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樣蒼白無力,“喻於利”不是開啟幸福的萬能之鑰,“喻於義”才能推開夢想的必然之門。構築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靈魂的原野鬱鬱蔥蔥,文明的河流碧波盪漾。——《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懷”》

時代不僅需要解構,更需要建構。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給自己,卻把創造的權利讓給別人。歷史的原野如此遼闊,作為時代的一員,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種下樹木、留下清涼。——《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設心態”》

不要總讓“個體”與“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總將對“全局”的考量,放在“個體”的對立面上。標籤無限盛行時,理性容易枯萎;思維陷入絕對時,真理即成謬誤。——《有“個體意識”,也要有“全局觀念”》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有時候,我們的確感到被問題“追著走”、“推著走”。這可以理解,轉型期中國問題一大堆,公眾和輿論更加敏感,未來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滿挑戰。但也要看到,正是在對問題的不斷突圍中,國家社會得到了實質性改善。既有“問題意識”,也有“過程意識”,才能讓改革者有更多回旋餘地,才會對未來更有信心。 ——《有“問題意識”,也要有“過程意識”》


一個理想的社會之中,讀書和做網紅,不該是互相對立的選擇。好好讀書也能夠成為“網紅”,而網紅也崇尚“讀書”,這才是值得追求的正常現象。——《“讀書不行大不了將來做網紅”才是最大的誤讀》


學擬標題


《人民日報》標題為《莫讓青春染暮氣》的時評在2018年風靡校園,同學們紛紛效仿,《莫使青春凋朱顏》《莫令青春長諮嗟》等標題演化而來;《不要做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人民日報》的標題簡潔凝練、準確鮮明,更是深刻有力量!


動賓短語式:


《養一身浩然之氣》《激揚時代的好聲音》《聆聽中國真實的心跳》《放開“思維韁繩”》《守護技術創新的初心》《做守望民族精種的代言人》《走出“生活在別處”的困境》《鑄就文質彬彬的禮樂中國》《做好自主招生加減法》《呵護孩子的童年時光》《善用我們的“語言寶庫”》《點亮國寶回家之路》


“用”“以”字短語:


《用好作風凝聚正能量 》《用改革之火點燃創新引擎》《用法治中國凝聚復興力量》《用規則文明突破“關係藩籬\\\'》《用司法之手護好未成年人》《以德遺後方流長》《以創新思維增活力 》《以新作為引領新常態》《以翰墨書香養浩然之氣》《以工匠精神鵰琢時代品質》《以規則意識保護知識產權》

用“莫”“不”“別”表達否定態度


《莫讓浮躁浸染文化“琅琊榜”》《追星不能成為生活的全部》《別讓權力成為親情之痛》《別讓謠言汙染了 “朋友圏”》《別讓“鬥富心態”消解了幸福》


用“讓”字表明肯定態度:


《讓理智戰勝貪慾》《讓榜樣之光照亮前路》《讓創新激盪發展的春潮》《讓陪伴成為孩子心底的陽光》《讓城市更有“溫度”》《讓社會正氣生生不息》《讓敬畏之光燭照文化傳承》《讓“互聯互通”點亮每顆心靈》


直接表明觀點:


《“平衡”是一種大智慧》《清廉是對家人的最好饋贈》《“和”文化是中國人的血脈》《家國情懷是立身養德之本》《面對誘惑定住心神》《翻拍經典,更要創造經典》《清白家風不染塵》《風雨懸停彰顯英雄本色》


學論據運用


很多同學寫事實論據是為了湊字,把事情的來龍去脈都交代清楚,殊不知寫事例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人民日報》的事實論據總是言簡意賅,重在論述而不是羅列。


看得見民謠歌手一曲成名,更要看見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不懈堅持。賈島錘字煉句精益求精,“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推敲”佳話永留後世。馮友蘭素以“不著急”聞名,一部《中國哲學史新編》的皇皇鉅著,他80餘歲動手,90多歲才宣告完成。——《“十年功”託舉“一分鐘”》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文物保護也好,文化建設也好,最需冷靜審慎、長遠考慮,最忌大幹快上、好大喜功、拍腦門決策。盲目地傍劇揚名,還只是近年來一些地方文化政績衝動的一個小縮影。從像孫悟空、西門慶這樣虛構的小說人物被過度利用,到以“最大炒飯”“最大月餅”等世界吉尼斯紀錄為噱頭拉昇城市關注,浮躁、庸俗、功利、短視等問題讓文化政績的泡沫越吹越大。許多真正記錄著城市變遷和文明歷史的古建築,卻被摧毀在無情的推土機下。倘若假古蹟遍佈中華各地,俗文化充斥時代心靈,我們所期待的文化振興豈不是要大打折扣?——《莫讓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


運用反面事例論證:

1930年代,孔祥熙已是國民政府炙手可熱的人物,聽聞山東曲阜要重修族譜——《孔子世家譜》,欣然資助1000大洋,結果他這個山西人生生被寫進了孔家族譜裡,赫然成了“大成至聖先師”的第75代孫。姓朱的就攀扯為朱熹的後代,姓李的就說自己是李唐貴胄,不勝枚舉,瞎攀親戚、醜態百出。——《別讓尋根問祖成為攀附權貴的鬧劇》


人物事例拼盤: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個體立於天地之間,是汲汲於一時之得失、蠅頭之名利,還是著眼崇高目標、思慮公共利益,最能彰顯個人的思想情操。楊善洲“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人民不停止”,最終,“創造資產幾個億,分文不取樂悠悠”的民謠至今還在雲南保山流傳。廖俊波“幫老百姓幹活、保障群眾利益,怎麼幹都不過分”,結果,當地一位老人在門楣貼上“俊波您好”的橫批,以表達對這位辦實事的縣委書記的感激之情。時間不語,卻能銘刻實績與作為。將愛民之情存乎心、為民之責踐於行,一個人自會贏得好名聲。——《何須“自炫求名”》


器成還須久為功,卓越從來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恆才是關鍵。季羨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種蓮的經歷,幾顆蓮子經過兩年紮根池底的力量積蓄,終於在第三年“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並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綻放出“紅豔耀目的荷花”。——《器成還須久為功》


學論據方法


從反面論證:


專注於日積月累,所以成功才能舉重若輕、駕輕就熟。然而,也有許多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或是變換奮鬥目標如同看電視換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於取巧、偷奸耍滑。殊不知,拔苗助長必適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毀長城。成於堅忍,毀於急躁,世間事往往遵循這樣的規律。從“起跑線恐慌”“成名趁早焦慮”,到“速度情結”“換擋焦慮”,倘若“時間感”被急躁和盲目所驅使,急不可耐、急於求成,到頭來只會是萬事歸空、一無所成。——《“十年功”託舉“一分鐘”》


運用四個分論點:


這種信心,源自於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深刻認知和切實踐行,同時又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


這種信心,源自於我們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這種信心,源自於我們黨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建立的偉大歷史貢獻。


這種信心,源自於我們黨通過實踐探索成功地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信心似火,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正反對比論證:


近日,故宮博物院的傢俱館對外開放,許多參觀者第一次欣賞到宮廷紫檀傢俱的絕美。紫檀雖美,但它“五年一年輪,千年孕一木”,成材實屬不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與樹人往往類比,因為正像樹木成材一樣,年輕人成長也需要過程,只有經歷了打磨和歷練,才能積澱下精華。


但反觀當下,不少現象不免有些違反常識。對“超速”的渴望正湧動成一股潮流。“我報名了翻譯速成班,一個月就能拿下口譯資格證”“我加了個減肥群,10天極速變苗條”“我剛買了明星快速養成手冊,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於工作,急於戀愛,急著看成效,似乎成為唯恐落後於時代節拍的“緊箍咒”。——《器成還須久為功》


假設論證:


如果創作者沒有志存高遠的追求,只想著儘快把作品變現,那翻拍就被當作一條“賺快錢”的捷徑,這也正是目前市場上翻拍劇扎堆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結果往往會事與願違。——《翻拍經典,更要創造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