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裡的希望 好日子在路上

春天裡的希望 好日子在路上

整理菌棒


春天裡的希望 好日子在路上

流水作業


春天裡的希望 好日子在路上

打理菜園


春天裡的希望 好日子在路上

搬進新居


春天裡的希望 好日子在路上

桂花樹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過去,貧困戶“窮在深山無人問”,因為窮,親戚間來往少;因為窮,貧困戶失去生活的方向。近年來,易地扶貧搬遷等住房政策讓困難群眾住上好房子,產業發展到戶、扶貧車間開到家門口、公益崗位向深度貧困群眾傾斜……一系列幫扶措施讓貧困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天裡,本報聚焦一線,聚焦貧困村、貧困戶,聽聽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裡,他們有些什麼精彩故事。

  產業發展 產業多點開花 富路越走越寬

眼下,正是銀耳翻棒的關鍵時期。天還沒亮,通江縣空山鎮鳳凰村裡,貧困戶向斌和妻子已開始忙碌起來,四五十斤重的菌棒,向斌左手抱住,用僅剩大拇指的右手輔助,一彎腰,不到十秒,他便翻好一根菌棒。“今年我們點了1800多瓶菌種,將近2萬根菌棒,必須隔十天就翻一次。”向斌說,一天工作下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雖然累,但能掙錢,向斌夫婦很滿足。

2017年之前,向斌和妻子在外地的工地上打工,一次意外使他右手手指只留下了大拇指。不能打工了,上有老要贍養,下有三個孩子讀書,向斌一家人的日子越發艱難。

回到村裡,在幫扶幹部的建議和幫助下,向斌來到通江古藺銀耳公司學習銀耳種植技術,決定發展銀耳種植。“剛開始缺資金,村裡利用產業發展項目資金,給我入股3萬元,我自己湊了2萬元,平整了土地、買回了菌種。”向斌說,請不起人,他和妻子每天起早貪黑自己幹,終於攢下了第一桶金。“去年我們點了700多瓶菌種,淨收入4萬餘元。”

在鳳凰村,像向斌一樣嚐到發展產業甜頭的村民不在少數。村主任黃光德介紹,這兩年,村裡全面發展小產業,像銀耳、魔芋、藥材、黃牛、土雞、土豬等產業遍地開花。“可以說,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發展兩三畝種植業,養幾十只雞。”黃光德說,產業發展起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幾年前,這些好光景大家想都不敢想。鳳凰村從來名不符實,因為交通條件差,村民大多都住在陡峭的大山裡,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山裡的人守著綠水青山卻過著清湯寡水的苦日子。扶貧幹部來了以後,勸說山上的村民搬到公路沿線,修起了聚居點。

“我們村生態好,做菌棒的青槓樹長得漫山遍野,還有接起來就能喝的山泉水,從村裡蜿蜒而過的高莊河,肥沃的土地,這些都是發展產業的大好優勢。”鳳凰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鵬程說,駐村以後,他天天往田坎上跑,幫助村裡規劃適合發展的產業,然後再引進企業,成立合作社,讓村民種的東西有人指導、成品有人收購,徹底解決了村民發展產業的後顧之憂。

“我家山林好,青飼料不愁,我覺得養牛適合我。”貧困戶趙俊明圈舍養有20多頭牛。“黃牛效益好,去年我家掙了5萬多元,前幾天技術員萬自超又專程過來給我講黃牛養殖技術,叮囑我這段時間要把圈舍清潔、消毒工作做好,我全記在心裡了。”

“目前,我們村54戶貧困戶全部脫了貧,大家都鉚足了勁兒幹,看誰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黃光德高興地說,前幾天村裡剛開完會,準備把村上鳳凰洞的歷史遺蹟開發出來,依託空山景區連成一片,走農旅結合的鄉村旅遊之路,為村民再增加一條致富的康莊大道。(本報記者何歡/文 付海旭/圖)

  扶貧車間 農民變身工人 掙錢顧家兩不誤

每天早上8點,在恩陽區柳林工業園好彩頭扶貧車間裡,工人們身穿藍色工作服,統一站在流水線上,動作嫻熟的對產品進行包裝。每天從這裡生產的小樣食品將銷往全國各地。

針對農村貧困人口普遍文化程度低、年齡大、無勞力,無法外出轉移就業等情況,近年來,恩陽區不斷探索就業扶貧模式,通過企業送崗上門,實現貧困戶就近就業,讓處在農村的就業邊緣人士變身產業工人。2017年,四川好彩頭食品有限公司打造“扶貧車間”,成功吸納周邊貧困人口就近就業。

“聽說企業專門針對農村就業難人群招工,我就馬上報名了。”今年50歲的董俊華,是最早一批進入好彩頭“扶貧車間”的工人之一,如今已經在車間幹了3年,每月有3000元工資,同時還能照顧到家裡。

四川好彩頭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汪蘭介紹,目前“扶貧車間”共吸納132名當地周邊困難群眾實現就業,實行兩班倒,同時統一進行上崗機能培訓,公司在節假日和工人生日時,會根據情況為他們送上福利,讓他們感受到企業帶給他們的溫暖和關心。

“企業送崗上門,做夢也沒想到自己也能從農民變成工人。”今年42歲的貧困戶李瓊香,是恩陽區下八廟鎮石鼓梁村人,丈夫手部殘疾,兩個女兒還在讀書,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壓得夫妻倆喘不過氣來,通過“扶貧車間”李瓊香實現了自己的就業夢。除了在企業上班,李瓊香還和丈夫發展起了小果園,種起了桃樹和梨樹,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本報記者楊佳)

  公益崗位 家門口就業 日子有奔頭

春日暖陽下,一路向恩陽區上八廟鎮白廟村行進,一條條道路平整通達,一棟棟新居整潔亮麗。公路邊,脫貧戶彭訓介手拿掃帚,認真打掃著聚居點公共區域衛生。自從被聘為白廟村保潔員後,他每天早早的扛著掃帚“上崗”,一絲不苟地做著道路清掃工作。

“脫貧前,我們家長期過著‘養豬為過年、養牛為種田、養雞為了鹽巴錢’的日子。”彭訓介說,妻子常年患病,小外孫也跟著他們生活。一家人擠在低矮的小平房裡,夏天熱,冬天冷。2013年,彭訓介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按照脫貧攻堅工作要求,白廟村村“兩委”決定先幫助彭訓介解決住房問題。2017年12月,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彭訓介一家搬進了新房,為奔向幸福的日子開了一個好頭。“多虧了好政策,住上了好房子,乾淨又敞亮,用電也方便,家裡也通了自來水。”彭訓介高興地說。

為了讓貧困戶穩定增收和早日脫貧,白廟村駐村第一書記龍志平介紹,在公益性崗位的用人方面,白廟村堅持對貧困戶人員“優先使用,能用盡用”,切實解決貧困戶因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技能缺乏、不能外出就業等問題。目前,白廟村5個公益性崗位中有3人是貧困戶。

“每個月有600元工資,在家門口就掙錢,我感到很滿意。”走上保潔員的新崗位後,彭訓介多了一份穩定的收入。2017年,彭訓介一家摘掉了“窮帽子”。彭訓介還發展起了家禽養殖。“原來我們都是靠著一畝三分地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去年,彭訓介養了雞鴨共200只、鵝100只,加上其他收入,年收入2萬餘元。他說,以後將繼續努力,用自己的雙手把日子過得更好。(本報記者彭敏)

  易地扶貧搬遷 搬新居住新房開 啟幸福新生活

4月15日,臨近中午,在窗明几淨的廚房內,貧困戶韓術貴在冰箱裡拿出兩根青筍,忙著準備午飯。天然氣管線目前已經鋪到村裡,再過幾天,她就能用上天然氣了。

韓術貴今年59歲,因病致貧,是巴州區平梁鎮桂花樹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7年年底搬進桂花樹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是她在新居里的第三個年頭。

住上了好房子,韓術貴對原來的老時光依然記憶猶新。1981年,韓術貴出嫁,當時條件有限,跟公婆住在一起。第二年,韓術貴與丈夫一起動手,建起了三間土坯房。“有個地方可以落腳了。”當時,對於剛成家的韓術貴來說,住進自己親手修建的房屋,她已經非常滿足。

房子修起來了,問題卻不少。因為是土坯房屋,時間一長,牆體就裂,房頂漏風漏雨。後來,丈夫去世,韓術貴再嫁,新房修不起,只能在原來的房子安家。不僅住房條件差,家裡陳設也簡陋,連像樣的傢俱都沒有。

轉機出現在2017年。當年,桂花樹村規劃了5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按照政策,韓束貴的安置房在桂花樹田安置點。“那年,我看著安置房一點點修起來,心裡美。”

2017年底,韓束貴一家四口搬進了新居。“自己籌了8600多元,政府補助了10萬元。”家裡的傢俱也一點點置辦起來,冰箱、洗衣機、空調、沙發,電視也換成了彩色大屏的。“原來的泥房子,怎麼打掃都是老樣子。住進新房子了,我時常把房子打掃得乾乾淨淨,自己看著也舒服。”

今年3月,丈夫和二兒子一起去了廣東湛江打工。丈夫沒太多技術,做些零工,去年往家寄了2萬多元;兒子在一家汽車修理廠做學徒。對於以後,她相信生活會越來越好。( 記者李雲良)

責編嶽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