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國的製造業在艱難前行,疫情結束後製造業格局會就此改變嗎?

哈星小公舉


有很多網友認為,從這次世界疫情來看世界經濟格局,很多國家吃虧在商品生產基地設在中國,導致很多基礎性成品需要從中國進口才能滿足日常需求,這些發達國家會不會痛並思痛,決心把工廠轉移到本土或者是東南亞國家去呢?網友完全不需要有這樣的憂慮,東南亞國家人工成本低不假,但工人性格懶散也是事實,把工廠搬遷到東南亞國家並不能實現生產率的提升,反而讓生產效率下降,無論是產能、或者是生產品質,都無法和中國國內相比擬,商業大佬更不會做這樣的賠本賺吆喝買賣。

也有一些網友覺得,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已經開始要求企業撤離中國,後面會不會有其他國家緊隨其後,答案是“不會”,因為工廠設在中國,人工成本僅僅為發達國家的1/10,網友試想便能明白,一家工廠設在美國,平均每月需要支付每名工人工資(包括各種保險)不低於1萬美元,等同於6.5萬人民幣,而工廠設在中國,每位員工的工資成本約為4000元人民幣=600美元,中國勞工成本月薪最高不會超過1000美元,做同樣的事情,工廠設在美國需要支付多10倍的工資,如果你是老闆,你會選擇怎麼做呢?

綜合上述分析,在未來5-10年內,中國仍然還是世界第一工廠,其他國家無法撼動中國的地位。


知事淵博


我們關注哪些製造業行業?

每年年初,都會和老朋友分享一些行業板塊,今年聚焦的是:電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遊戲業、醫療行業、消費行業。當時還在春節前,還沒有意識到新冠疫情的嚴重。我們說,電子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是我國的未來,每一個發達國家都是在這兩個製造業產業鏈條上面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認為這兩個製造業是80分的投資價值,而醫療行業是100分,空間很大,我們關注時間很久。而遊戲行業只有60分的投資價值。因為這個行業不確定,今天喜歡的,明天未必還有人喜歡。


疫情中,沒有製造業倖免於難,除了醫療相關

疫情爆發,醫療行業100分的定向沒有問題,似乎製造業和遊戲業的分數調轉了。在疫情中,遊戲產業一季度全球玩家支出增長5%,異常火爆。而製造業,實際上是萎縮的,根據進出口貿易的數字,1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同比下降6.4%,出口3.33萬億元,同比下降11.4%,機電下降11.5%,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傢俱、塑料製品下降15.3%。疫情下,中國製造業艱難前行,但是,我們依然認為年初我們定向的,電子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傳統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業。


汽車製造業的未來式

汽車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前幾年一直在萎縮。但是一步好棋是,中國推出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然後引進了競爭者,特斯拉。並且,在鋰電池的NCM鎳鈷錳酸鋰電池上面投入了大量技術儲備。可以說,電動車我國已經彎道超車,代表企業是比亞迪。造車新勢力,比如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威馬汽車情況不盡如人意,不過新能源車的核心不是他們,因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動力系統是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樣的公司。汽車行業從2018年中旬開始連續銷售下滑,到2020年2月已經到了底部,還能比2020年2月只有20萬輛的銷售,2020年1-2月乘用車銷量整體下跌41%。不用說,這就是低點。


汽車行業是週期性行業,見底後,整個行業不會再度低迷,壞日子過完了,未來都是好日子。補貼政策也得以延長。我國汽車製造業將獲得很好的發展機遇期。


體系完備的電子製造業

電子製造業,可以將電子製造,細分為5G通信設備和手機設備。未來物聯網之後還有更多通信產品。這個領域核心就是產業鏈條完備。所有的電子產品,你在中國可以打出樣品,在其他國家不行,印度出了政策,說所有手機必須在印度組裝。但是零配件都要從廣東送過去。越南也是如此。零配件從廣東跑15-16個小時到越南的工業區。


日趨紅海,獻血滿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有些產業可能難度較大:傳統七大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一方面缺乏壁壘,你做得,越南也做得。容易被其他國家搶回去,另一方面我國勞務負擔在加大,很多的大學生不願意去車間幹這個。但是汽車製造業和電子製造業則不會。比如汽車製造業需要大量的工業機器人,也是工業機器人的主要客戶,所以需要更多工程師,而不是簡單拼手速的工人。電子製造業依然需要很多人工,但是其競爭力不再人工,而是產業鏈條的完備。現在其他國家還沒有同樣當量,同樣配套的產業集群。


製造業往左還是往右?

所以,最後,疫情之後製造業如何變化:汽車製造業和電子製造業越來越佔據我國製造業核心地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存在,但是競爭日趨激烈。


凱恩斯


當下我國製造業的處境的確是不容樂觀,因為核心的技術、設備大都需要依靠美國、日本、歐洲的支持,而我們製造業的主要客戶也大都是歐美客戶。


就好比富士康這樣的製造業巨無霸,訂單很大程度上也依賴於歐美市場。


疫情結束後製造業的格局會改變嗎?—— 浮雲君覺得製造業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我國的地位不會動搖,但是對於世界經貿體系來說就未必了......



我們的製造業缺乏“核心”,這會是未來攻堅的主要方面


浮雲君自己也是身處在製造業,所以對於目前製造業的情況、發展水平還是有一定了解的。浮雲君從事的是半導體的封裝,這類公司需要大量的精密設備、昂貴的生產機臺。


身處在半導體行業的朋友都知道:生產的核心設備 95% 以上都是日本生產,國產設備在精度、性能、效率上差距不是一點點,想要追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半導體行業是如此,和民生相關的醫療行業也是如此。浮雲君有不少同學在外資醫療器械公司上班,他們的核心機臺、原材料也大都是日本、美國、歐洲生產,國產替代產品極少,品質很難滿足要求。


雖然我們的製造業很龐大,但是不“強壯”。就像工信部部長所說的那樣:中國製造沒有想象中強大。我們需要認清現實,我們的國家、我們的製造業,也有很多“不厲害”的地方需要去改變。


因為這次疫情,很多國外的技術支持基本都斷了,工程師不能過來出差,不少企業生產都受到了一定影響,即便是我們公司也是如此,很多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


所以,在未來我們的製造業還需要向“縱深”方向發展,光光是規模大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技術實力強才行。



外資撤出的步伐恐怕會加速


美國、日本的官員已經表態,會給企業撤資回國提供“搬家費”,雖然對於那些幾十年的產業群來說,不可能一下子就撤走,不過這個提議無疑會讓很多遊離在搬遷邊緣的外企動搖!


畢竟我們的人力成本已經不像 10 多年前那樣便宜了,而且大學生群體都吃不了苦,不願意下車間,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做一線的工程師。在這樣的狀況下,企業不得不提高招聘的成本才能招來人才。


越南、菲律賓、印度等等國家最近幾年發展很迅速,基礎設施一旦完善,就和 20 年前的我國一樣具備著吸引外資的“人口紅利”,在利益面前,外資也會對於搬遷做更多的權衡和考慮。




總結


不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的其他發達國家,大部分都是依靠製造業起家的,對於我們而言製造業也是立身之本,製造業強大了,技術能力顯著提升了,科技水平、居民收入、綜合國力才會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製造業很重要,涉及到數億人的就業和飯碗,製造業的狀況和處境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