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孩子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常常让家长苦恼不已,比如喜欢抢小朋友的玩具、爱撕纸、乱扔东西、恋物等等。

除此之外,收到的更多吐槽都是“孩子喜欢咬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外面,都拿起来东西就咬,与此同时还会咬家长、和自己一起玩的小朋友。

这不仅影响宝宝自身的健康,也会给被咬的人带来一定伤害。

朋友家的小孩算是很听话的类型了,但她也喜欢咬人,朋友头都大了。

朋友说之前有次在公园和小朋友玩,起初两个人玩得都很好,但后来就因为那个小朋友伸手摸了一下女儿的玩具,她直接就给那个小朋友咬了,当时就是一场哭天喊地的哭。

朋友连忙给另一个小朋友道歉,还凶了两声女儿,弄得很不好意思,心里又是生气又是无奈。因为这个咬人的行为,她说过孩子无数次,打也打了骂也骂过就是没有用。

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种尴尬的经历,为此也是绞尽脑汁,每次打孩子,孩子哭自己也会心疼得掉眼泪,每次骂孩子也深感无力。

为什么家长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改不掉咬人的毛病呢?它为何如此顽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01孩子咬人究竟为了啥?

其实家长应该找到孩子咬人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行为表面,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起效果。

1)进入口腔敏感期

这是宝宝发育过程必经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需要通过手和口了解这个世界。

尽管宝宝的年龄小,但做什么事情还是有原因可循的,家长千万不要脱离心理动机聊问题。

  • 2-3个月的宝宝正是口唇感受最明显的时期,咬东西是他们生理需求,也是探索世界的方式。
  • 4-7个月的时候,宝宝会长出第一颗乳牙,长牙的感觉我们都应该体会过,牙床周围会出现痛痒的感觉,想要咬东西抑制,一些宝宝甚至会在吃奶时咬妈妈。但实际上,依照年龄段来看,孩子并不能认识到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 8-14个月的时候,宝宝会在情绪特别明显时出现咬人行为,比如十分兴奋或特别生气。
  • 1岁以后的孩子有了强烈的与人交往欲望,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没办法通过说话沟通,心里又很着急表达,因此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可能就会通过咬人来得到对方的注意。
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2)单纯的模仿行为

小孩子是模仿能力十分强大的群体,相信很多家长都注意到过孩子不经意间做出了自己曾经做过的动作。

咬人这件事也是一样,我们平时总会带小朋友到楼下去玩,那里有很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当他们咬人被孩子看见,慢慢的便“同化”了。

这只是孩子单纯的模仿行为,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正确与否。

3)发泄情绪

尽管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有很复杂的情绪,但也会有很伤心和生气的时候。比如犯了错误被打骂了等等,就会有委屈、难过的感受。

但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只能通过肢体动作来表达,咬人也是他们发泄情绪的方式之一。

上周末朋友打电话来说,孩子一直在玩玩具,到了午饭时间叫了几次去吃饭,仍然坚持,她一生气就直接收拾了,不小心碰倒了孩子搭了好久的积木房子,孩子当时就哇哇大哭,还咬了她一口。

别说是孩子,就是别人碰了心爱的东西,我们也会生气、发泄自己的情绪,小孩子也一样。

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02孩子咬人家长应如何处理?

一部分家长遇到小孩咬了其他小朋友时会说“现在孩子还小,他们也不是有意的,长大了就好了”,如果换做是你的孩子被咬了,你还会这么说吗?

还有一部分家长确实对孩子的这个行为做出了反应,为了让孩子长记性,可谓是非打即骂。

但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放任不管会让孩子以为自己是对的,反应过激又可能强化孩子的心理。

应该引起家长注意的是,年龄小的宝宝咬人,即使他并不是知错犯错,也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以下是给家长们推荐的具体做法:

1)让孩子了解被咬的感受

很多宝宝咬人是出于口腔不适或行为模仿,但无论如何咬人都是不好的习惯,孩子本身也意识不到。

我们可以间接向宝宝表达被咬的感受,让他知道咬人是错误的行为。

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比如,当我们带宝宝在楼下玩的时候看到了类似场景,可以告诉他:“你看被咬的小朋友多疼啊,哭得好厉害,你是个乖宝宝,可不能咬人哦,不然就没有小朋友愿意和你玩了。”

我们给宝宝读绘本时,也可以购买一些相关话题的,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咬人不对。这种方式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以使宝宝较为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2)购买磨牙食品和玩具

如果确定孩子是因为正处在口腔敏感期才会出现咬人的行为,可以买一些磨牙食品或玩具转移“伤害”。

市面上的磨牙玩具多种多样,我们应该仔细选择,以安全可靠为原则,拿回家后也要勤消毒,这样的玩具会比孩子乱咬要更干净更安全。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吃一些磨牙饼干类的食物,改善口腔不适,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自然就不会再去乱咬。

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如果家长们在口腔敏感期阻止宝宝的磨牙行为,那么这种需求可能会被推迟到两到四岁才结束,而且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对成长不利。

上面所说的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过度补偿”。

3)正确的行为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相处时间较长的人,也是孩子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引导,可能会减少很多不好的习惯。

若孩子是因为过于兴奋才咬人,我们可以告诉他:如果他很开心,可以通过蹦跳欢呼来表示,如果咬人把对方咬疼了,那样大家就会不开心了,破坏气氛。

若孩子是因为其他小朋友拿走了他喜欢的玩具,生气才咬人,我们可以告诉他:你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说“不”,或者和他交换玩具,通过其他方式表达想法,咬人是不对的。

讲了好多遍道理、威逼利诱,孩子还是咬人,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4)提前向孩子灌输

孩子年龄较小时,家长就是权威,我们的建议最容易被接受。

另外,我们可以从制止他咬父母做起,若在家中被咬,不要因为他在和你玩闹就忽视掉这个行为,要通过假哭或痛苦的表情表现不满,并告诉他这样做自己很疼很伤心。

孩子最爱的人是父母,这样做的话,他会注意到自己行为的不对。

其实想养出一个优秀、高情商的孩子,除了打骂发脾气之外,有智慧的父母更应该学会运用技巧。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