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与父母关系是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害怕父母的唠叨吗?

有人说,年轻人与父母的关系是明明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很害怕父母的唠叨呢?

父母会说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其实心里也知道,也一样为父母着想,但话就是说不到一块儿去。我们觉得父母的理念过时了,需要跟上时代。父母觉得我们太年轻,没有经历过挫折。孝顺孝顺,先顺才有孝,真的是这样吗?

年轻人与父母关系是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害怕父母的唠叨吗?


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我觉得和上一辈人想达成有效地沟通,要争取把上一辈人拉到我的主场,然后尽量找他们的情感体验。沟通时最难的点在“平常”,越平常的细节,越容易造成彼此的不适。想要达到目的是告诉他们我爱他,也希望听到他们说爱我。

沟通的障碍主要源于听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听内容,还要听情绪,听弦外之音,感受肢体表达的信息。在家庭中大家都靠感性表达的多,不愿意启动理性的部分,所以问题才显得多,从另外的角度看,是好事情,只有冲突才能创造新的平衡。亲人之间适当的身体接触会有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如果30岁的你躺在妈妈的腿上和她聊天,不管你说的什么观点,妈妈心里是甜蜜的感受。夸奖和赞美是最好的爱的语言,养成赞美家人的习惯,爱就会流动起来。很多时候,长辈和晚辈之间,并非是相互的不认可,而是自身的观念和现实生活的不相容,有一天或是长辈或是晚辈,或是两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观念和现实生活的不相容并接受它,也就能接受了长辈或晚辈的观念,进而能够坐下来进一步沟通,也就成为了可能。


年轻人与父母关系是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害怕父母的唠叨吗?


有时候想想,面对陌生人,我们可能表现出更多的友善,对长辈其实未尝不能这样呢,有时候沟通在于对过程的需要而不是一定要有某种结论性的结果。 要学会听懂关系背后的语言,让我们自己穿秋裤,不要吃转基因食品都是为了什么?

用好听的方式引入话题,比如一个粗腿的女生穿了短裙,难听的建议就是,你腿太粗了不适合穿短裙。好听的提醒就是,你穿上长裤更好看,显得更挺拔苗条。所以想要跟父母挑起朋友圈谣言文章的话题时,可以这样问爸妈:最近是不是看了一些防癌效果很好的文章?不要上来就说是谣言、是骗子。其实只要我们肯用心想一下,没有什么话是必须要说的那么难听的。因为家长想表达的就是爱你或者给你普及下知识后的满足感。你却要怼他的价值观,换做是谁也会生气的。核心就是:和善而坚定,我不受你控制,但我对你特别好。

沟通有效顺畅愉悦的一个底层前提是双方的亲密关系与信任程度,这一点父母天然是这样的且是基因层面的自发,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也会磨损与损耗,很多时候其实父母的抱怨其实来自亲密关系被疏忽,甚至信任被质疑,所以增进亲密感是有效的,如更多的陪伴、肢体的接触、语言上情感的各种表达等;看沟通的问题,是家庭的重大事项还是就是日常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更多是后者,注意态度,主动征求意见或者是汇报说说、认真倾听、和善表达,不要说你不懂、别管了,实在想说也加一句,有我呢,您老放心。孝顺还真得是顺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特别是很多不在一个城市的,能和父母待多久,多沟通,多接触,见面那几天顺着父母也不难,最傻的是回家就有吵吵,还都是小事,回家就不着家,都多大的人了。

我觉得跟亲密关系,尤其是父母沟通最大的鸿沟就是“我都为你好”。我们觉得为父母好,提醒他们这是造谣,那是骗子。父母为我们好,告诉我们注意身体,不要熬夜,不要老玩手机。其实父母要的是陪伴,也许你陪伴不了,每天打个电话能做到。你要的是所谓实现“梦想”。你要知道父母年轻过,知道这些,你只要让他们觉得你过的很好就好了。分享一个经验,适当跟父母说一些负面消息,不要太大。这样他们才会相信你的好消息确实是好消息。和父母在一起最主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关心,更高一级是让他们感受到存在感、价值感。其它的都是围绕这个原则的形式。

年轻人与父母关系是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害怕父母的唠叨吗?


梁启超说,老年人常思过往,这是人性,所以很多时候要因势利导。对待父母就像带小孩一样,让他们感受到爱,然后再想好咱的目的是啥,再用具体的方法。顺是外在表现,孝是动力内核。顺是父母的主观感受,孝是子女的主观意愿。因此,要让父母感受到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自己觉得尽孝了。但是把“我是为了你好”挂嘴边的人,要么自私,要么手段有限。我觉得沟通要分人,上一辈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非常稳固。所以不要试图来用你的价值观来说服对方,最终你们可能谁也无法说服谁。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要对这个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有了这个共识作为前提,再去进行沟通。当然有一部分人是只认为自己对的,听不进去别人话的人,因为交流是双向的,而这种情况信息只是单向的流通,所以这种情况我基本放弃沟通。另外一部分人就是双方互相都有想法交流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要认为对方的想法落伍,而是要设法去理解对方。比如不是长辈们舍不得花钱,而是因为从贫瘠年代过来的人,节俭是一种生活习惯。所以,好多沟通中的问题是我们不理解导致的,可能不是对方的想法过时,而是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年轻人与父母关系是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害怕父母的唠叨吗?


对于孝来说,不一定要顺。得分情况。曾子跟着父亲在田里干活,锄草时不小心把一棵瓜苗锄断了。曾子的父亲脾气非常暴躁,看到他铲断瓜苗后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就朝他打去。曾子经常听老师讲孝道,看到父亲要打他,心想:如果逃跑躲避的话,父亲打不到我,肯定会更生气,那怎么能说是孝呢?于是就一动不动地等着挨父亲的打。谁知道他父亲手头也没个准儿,下手没有分寸,一下就把曾子打昏了倒在了地上。过了很长时间,曾子才慢慢醒过来,醒来之后他没有喊疼,而是向他父亲问道:“刚才您那么费力地教育我,没有累坏吧?”曾子受伤没法去地里干活了,只好在家里养伤。当听到父亲从外面回来的声音,他都要忍痛爬起来,弹琴唱歌,装出已经没事的样子。其实作为父亲的曾晳早就后悔了,要是把儿子打的有个好歹,自己怎么受得了。孔子知道了,孔子很生气。就告诉了给曾子一个舜的故事。“舜的父亲叫瞽瞍,眼睛是瞎的。舜非常孝顺他的父亲,父亲要使唤他时,他总是在旁边。但父亲想杀掉他时,他却每次都会想办法逃掉。父亲用小棍子打他,他就默默忍受,但用大棍子打他,他就会逃走。”舜这样做,使瞽瞍没有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责,而自己也没有丧失孝道。而你呢?你父亲大发雷霆时,你宁死也不躲避。表面上像是尽了孝道,但万一你被打死了怎么办?不仅会给你父亲留下一辈子的痛苦和歉疚,而且会让父亲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有哪一种行为比这更不孝呢?”曾子听后,顿时省悟了。我不太赞成把孝和顺放在一起的,孝中有顺就可以,更重要的孝就是用心观察父母的需要,给予实际的帮助,而不是一味满足父母。

年轻人与父母关系是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害怕父母的唠叨吗?


上一辈人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做一个区分,对父母和对领导就不一样。出发点就有差异,和父母主要是保持和谐关系,和领导还有另一层,就是必须考虑部门或公司的整体利益,有时候就需要巧妙的采取各种办法去说服他。对待父母的意见看是否干涉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影响不大,我愿意去迁就,去顺。比如,辞职创业,这个我想清楚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就会按自己的想法办。还有些父母价值观有一定问题的,落后时代的,也不能完全迁就他们,比如把女儿当买卖,非天价采礼不让嫁的。但是年少不经事的时候多半听父母的是更优选择。为了避免价值观的冲突,选择性汇报,大部分情况报喜不报忧,再就是根据他的能力,专长和退休前的岗位,去专门请教一些事情,或者请他们帮忙做一些小事情,这样他们会有存在感,以及自己设计的他看来在我人生中参与感。

对父母,只要考虑感受,观点不重要。职场里我觉得观点和感受都重要,有时候感受更关键,很多时候观点不能分对错,分优劣,能团结人,获得别人的支持的不是观点本身,而是你的方式,他的感受。作为父母,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现在对方的角度的想,用对方能听懂得话,态度和语气去说。现在5岁的女儿就会认为我们唠叨了。

如何与长辈父母相处?“治标不治本”方是与父母沟通的顶级智慧。权利使人年轻,让父母对于你的生活有参与感,有掌控感,凡事多跟他们请示请示,但是执行的阶段在于你自己。老人唠叨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们用自己的观念方式去理解孩子,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我们应该耐心的听老人说完,即使有些观点不能接受,也需要用婉转的语气与老人沟通,不要跟老人讲大道理!

与老人沟通最难点是:找工作和找对象。

与老人沟通的目的是:对某项事情尽量达成共识。

沟通时观点不重要,感受重要些,双方在愉快中沟通效果最好。

如何与长辈相处?表现的问题多在观点不同,缺少陪伴,不善沟通。经历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在生活的日常诸如饮食,衣着,教育,俭奢,生活节奏,诸多方面差异,方法是存异求同。陪伴少,平时多微信问侯,节假日尽可能回家,即使忙不能回,也一定要致电问候;改善沟通从儿女自身做起,尊重,尊敬,倾听,必要时甜言蜜语善意哄骗。重要的是修养身心,自然脾气好,心态好,善待长辈。可以从销售的技巧去跟父母相处。首先大概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什么色彩性格的人,比如红色性格的要多赞美;黄色性格的人要直接;蓝色性格的人要多理性;绿色性格的人要多理解。然后用赞美、理解、倾听、提问的方式去达成共识。我认为和父母沟通最重要的是一点是沟通双方必须要在一个相对公平的基点上来沟通,比如父母总会说“我们那个年代怎么怎么样”。我们也会说我们从小怎么怎么样的”。那这样子沟通的话,从一开始就跑偏了,根本无法有效沟通。我们和父母沟通应该就当下的一些政治、经济等环境作为背景。在这里说一下,我和我父亲的沟通一向非常畅通,双方都非常能理解对方,因此沟通很必要、很有效。如果我们把长辈当做客户,第一步就是了解客户的需求。从了解需求、提出方案、方案磋商到达成共识,各长辈的需求差异太大,有的长辈是关心我们、有的长辈是真有生活困难、有的长辈有信息化时代的咨询与社交工具使用的需求,了解需求并满足需求,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沟通技巧。

对父母或长辈轻信养生方、保健品,有能力说破的,说破就好;说不破、也说不听的,让父母自己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决定,而且表明态度:我不会在这个事情上给钱支持你们,这个跟孝顺与否无关,我有孝顺你们的方式,但不是给你们买这些我看不上的东西。举例:刚过去的除夕晚上,大家都很乐呵,可我妈转来转去找到我,问我工作上的事情,家庭里的事情,我孩子的事情,然后越来越深入,直接就开始建议我应该怎么怎么做,我马上警觉,迅速结束话题,以免又发生不快。再比如:在老婆的娘家拜年,饭桌上,气氛很热闹,老婆好意请某位长辈对某个事情发表意见,结果这长辈当仁不让,借着酒兴一顿发挥,把晚辈中某几个猛夸一顿、某几个狠批一顿,搞得气氛全无、全场尴尬,我吃几口赶紧逃走,落得两耳清静。

与上辈人沟通难度就在于成长的环境不同,人家说三岁一代沟,要真正沟通还是很难的,能做的最多的事情是陪伴,多抽点时间陪陪他们,听他们讲属于他们的故事,即使听了几十遍。除此之外,双方还是要保持边界的。对于掌控欲特别强还执行力过人的家长,我认为观点还是要很明确的。我认同胡越的观点,孝和顺要分开,否则就是愚孝。

怎么样和父母交流呢?也很简单,认真的听他们说,毕竟这世上大概率不想害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了,他们的话不一定都对,但是不完全没有道理。我们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的观点,因为他们比较愿意看现实,你能做好了自然而然他们也就信服你了。

我们对待父母的态度应该要用对待好朋友的心态,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很多时候我们和父母翻脸,其实都是无能的表现,如果你能脱离他们何必和他们闹情绪?这个世界的道理出来都是圆的,今天我们看父母的感觉,就是以后我们的孩子看我们的感觉。所以做一个好榜样,做一个好朋友一样的子女对谁都公平。

我们的价值观与长辈可能会有所偏差,需要更多的理解。比如我奶奶她们这一辈觉得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事是要组建一个家庭。每次见到她或者给她打电话就是各种念叨,有时候觉得挺烦的。但是还是挺能理解她们的心情,所以更多时候是自己过滤掉这些。

首先看年龄段:如果未婚,被催婚追问男女朋友,很正常,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尽量少争执,实在不行,用繁忙的工作来应对也是一种方法。如果已婚,小孩在幼儿园之前可以让父母协助带;小孩幼儿园后尽量自己带。如果孩子读高中了,父母更需要陪伴,有时间跟他们聊聊工作中的趣事,听他们讲讲亲戚中发生的事。

其次注意尺度,这里要“狠心”一些:上辈人在关心之余,往往会直接给建议,甚至是要求,过段时间还会来问进度。这时必须要有立场,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好了。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总的来说个人观点如下:

1.尊重恭顺孝为先。上一辈的人,他们都对家庭做出了重大贡献。小辈们对老人就要有恭顺的态度,尊重他们。切记有指责、不回应的语言出现。老人给出的建议和唠叨口头上先接受,不要与父母论对错,出现语言冲突。这也是良好沟通的开始。

2.倾听陪伴多称赞。与陪伴老人聊天时,自己少说多听他们讲述的光荣岁月,在倾听的过程中,找到时机多称赞他们所做的事情,让他们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3.善解人意懂需求。在老人家讲述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识别他们的心理需求,并要想尽办法顺从和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多方面关心他们。经常送些小礼物也是老辈们永远都都不会拒绝的沟通方式。

4.潜移默化去影响。老一辈与小辈的沟通中难以沟通的难点就是认知障碍。老人有老一辈的认知标准和做事风格,遇到他们想不通的事儿要先讲事情的背景,循序渐进用事例去说明表达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的去影响他们。也要让老辈人接受些新鲜事物与时俱进。

5.共同做事不可缺。每逢老人生日,重要的日子都要与老辈人们共同参与,或者带着他们去旅游,去看电影,去公园散步等,要有共同的记忆,这样才有共同开心的事可聊,促进亲密关系的发展,达到有效沟通。


年轻人与父母关系是互相深爱却要彼此伤害。你害怕父母的唠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