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他,究竟要不要让他知道

流沙河先生以耄耋之龄在“腾讯大家”开讲,第一讲里说,《关雎》就是一首健康明朗的情诗,多好,偏有人把它硬扯上政治,七弯八拐的,不好。其实,这样的古代诗歌还有很多,比如闻名遐迩的《越人歌》。歌曰: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剔除晦涩的政治解读,还原字面表达,它就是一首感情深挚的情诗。


《越人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他,究竟要不要让他知道


传说身份低微的越女泛舟河上,得知同舟渡河的男子竟然是王子,惊喜不已,不顾一切、满怀热情地为王子唱了此歌,王子听完后,微笑地把她带回去了。但是,台湾诗人席慕容歌咏此事的诗《在黑暗的河流上》末尾写道:

传说里他们喜欢加上美满的结局

只有我才知道,隔着雾湿的芦苇

我是怎样目送着你渐渐远去

席慕容作为女性,历经世事,洞察人性,她的诗意里是有深深叹惋的。

《越人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他,究竟要不要让他知道

其实,稍一寻思,越女不被王子带回去最好了,带回去了极有可能就一奴隶啊,她能适应宫中的种种倾轧么?

可能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她也会被王子遗忘,甚至厌弃,毕竟,除非两情相悦,想长久地取悦一个人是难的。她天性自由,天生属于山水,最好一直在清澈的河流上捕鱼泛舟,心中装着与王子相逢的回忆及重逢的希望,朴质地好好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还可以浪漫一点设想,或许这样王子便总是寻来与她相见呢。

有人读到这里会说,就你这个人天真幼稚,你太消极,不够进取,不知争取!越女勇敢,既然她能主动追求,一下子得到王子的心,以她的智慧和自信,今后她也依然可以获得幸福。

《越人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他,究竟要不要让他知道

好吧,承认说这话的人是对的,历史上一定有过许多成功的逆袭,和一些不可思议的幸福。

不过这里要说的是前一种情况,还真有。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它的故事即是《越人歌》绝妙的现代翻版。

同样是身份低微的女子,爱上不可能的人,不同的是,越女勇敢追求了,而陌生女人呢,死后才用一封生前寄出的长信说出自己长达一生的爱恋。这部小说闻名世界,被各国各种语言改编演绎成各种话剧和电影,足见其无穷魅力。


《越人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他,究竟要不要让他知道

很多人不解,这陌生女人多傻呀,只因与那作家一夕之欢,便爱他终生,远远地守着他想着他梦着他,为他神魂颠倒,为他生子养子,绝不让他知道自己的爱,绝不干扰他的生活,处处维护他,为他身受种种苦楚,拒绝可能的幸福,还屡屡伤害走近自己的人。

这种持久的热情简直不可理喻。

她既不迎上前去,向那个作家问个究竟;也不掉头而走,接受他人的爱惜,去过正常的生活。

她困守在自己的感情里面,用记忆和想象日复一日地喂养它,一心一意等待死亡来成全它的伟大。


《越人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他,究竟要不要让他知道


对于自小身在底层、饱受磨难的陌生女子来说,幸福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一旦尝试过,便如沐天恩。作家在她生命中所代表的,一定是她以为的最珍贵的一切,两情相许,柔情蜜意,百般怜惜,举案齐眉,多好。

她深知自己不可能被深爱,不可能真正拥有,就把它当作理想好了,当作生命的支撑好了,把它当作可以远观的幸福,而孩子呢,就是她曾经有过的幸福的证明。

她不走近,不打破,那个幸福的肥皂泡就一直在那色彩斑斓地亮着。

越绝望就越抱有希望,越持有希望就越生出绝望,她独自围绕理想中的爱和爱人演出百转千回的人生戏码。

人反正是要死的,怎么过都是一生,谁说选择执着于虚幻的爱不是最好的一生呢?

《越人歌》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他,究竟要不要让他知道

矛盾来了,对于越女,我希望她终生自由,率真之爱因平等的表达而美。

对于不依附于所爱的陌生女人,我又多么希望她不自苦,不自虐,长年的孤绝之思能有所回应。

“我爱你,与你无关。”

很伟大,很美好,迹近于宗教精神,感人至深。但是,对凡俗之人来说,最好还是来一场“与你有关”的互动之爱,相濡以沫,以慰终老。


红红的树,常用名苌楚。努力学习中。所发文章均为原创,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