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將毛筆製作技藝隔代傳給而立之年的孫子

東昌運河毛筆製作工藝


耄耋老人將毛筆製作技藝隔代傳給而立之年的孫子

張信嶺看著他製作的毛筆顯得五味雜陳


聊城毛筆製作歷史悠久,由浙江湖筆經運河傳承而來。在元朝時已有製作,明清時期作坊主要分佈在運河沿岸,古樓東大街兩側,現在集中在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和堂邑鎮等地。明代中葉至清道光年間為聊城運河毛筆製作業的興隆時期,時有“東昌作坊,書筆兩行”一說。當時,產品大多銷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餘家,較大的作坊有餘子尚、玉山堂、老文友、魁允堂、恆順堂等;小作坊有萬元長、文元齋、松華齋等,各作坊工匠多者100餘人,少者30人,年產200餘品種、300餘萬支。 運河毛筆選料精良、做工精細、鋒長杆硬、剛柔相濟,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運河毛筆製作工藝世代傳承,書寫了華夏文化的輝煌。清順治三年(1646年)開科大考,聊城傅以漸曾用本地毛筆寫出了光彩照人的文章,深得順治皇帝的讚賞,並御筆欽點頭名狀元。康熙皇帝巡幸聊城,也曾用聊城毛筆撰文賦詩,併為光嶽樓題寫了“神光鍾暎”的匾額。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聊城鄧中嶽也曾用本地毛筆進京應試,即被康熙皇帝硃批“字壓天下”,欽點為頭名狀元。另海源閣創始人楊以增也曾用聊城毛筆撰寫了《重修光嶽樓記》碑文,從此聊城毛筆聞名遐爾。民國後,隨著木版印書業的沒落,毛筆的製作業也逐漸呈現凋零景象。但全縣毛筆的製作工人不足200人,年產毛筆的數量也只有50萬隻左右,1949年後,制筆業又再度興起,而且從進一步精選原料、改進傳統工藝入手來提高產品質量,並相繼用蘇杭產的優質羊毛、兔毛、茴麻等製作出“極品精選長鋒大楷”、“極品精製中楷羊毫”和“民主”“和平”“前進”“勝利”等名牌大中小楷筆。著名書法家舒同、楊萱庭都用聊城毛筆書寫了不少佳作,這些品牌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被省外貿部門定名為“狼毫捲毛”出口,銷至日本等地,聊城毛筆遂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名牌產品。隨著人們書寫工具的改變,毛筆的使用範圍逐漸縮小,行業也逐漸解體。1955年,運河毛筆還被評為全國同類產品第一名。


延伸

耄耋老人將毛筆製作技藝

隔代傳給而立之年的孫子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耄耋老人將毛筆製作技藝隔代傳給而立之年的孫子

張信嶺在傳授張士國毛筆製作技藝


文章千古事,全憑一支筆。毛筆,位居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首。“東昌作坊,書筆兩行。”這句流傳於聊城民間幾百年來的俗語,把毛筆與聊城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在東昌運河毛筆製作技藝傳承的故事中,不為眾人知曉的是,東昌府區道口鋪街道張堤口村年齡最大的、年屆84歲的毛筆製作技藝市級傳承人張信嶺,將毛筆製作技藝隔代傳給了而立之年的孫子張士國。目前,張士國在爺爺的指點下,將毛筆製作技藝傳承得風生水起。


東昌毛筆始於運河衰於運河


耄耋老人將毛筆製作技藝隔代傳給而立之年的孫子


84歲的張信嶺說,他曾聽父親張金生講,相傳秦國大將蒙恬被貶安徽時,與夫人一起到野外狩獵。在一山坡處,一隻野兔從窩中突然竄出,隨即鑽進附近山洞。不過,兔子身上的一撮毛被洞口的竹枝掛了下來。蒙恬隨即將兔毛拿回家,並綁起來插在竹孔內,蘸取顏料在器物上一畫,感覺好用極了。至此,毛筆開始流傳於民間,並逐步得到改進。 “毛筆是聊城一絕。據史書記載,聊城毛筆由浙江湖筆經運河傳承而來。”多年研究本地文化的道口鋪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站長郭丹龍說,聊城毛筆在元朝時已有製作,明代中葉至清道光年間,為聊城運河毛筆製作業的興隆時期。他分析說,明清時期,聊城地處南北交通大動脈——大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貨物在此集散,聊城成為運河九大商埠之一。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昌盛,聊城文運大開,鴻儒大家星陳鬥列,名宦重臣聯翩鵲起。文化的興盛,使得毛筆銷量激增。具有卓越商業才幹的聊城商人,自然不會把毛筆製作業冷落一旁。清朝以來,毛筆作坊逐漸興盛於運河沿岸、古樓東大街兩側,從業者達1000餘人。流傳於民間的“東昌作坊,書筆兩行”的俗語,可謂是當時毛筆業在聊城的真實寫照。 伴隨運河漕運的衰落,清末聊城制筆業開始凋零。民國後,隨著木版印書業的沒落,聊城毛筆製作業更顯清冷。當時,聊城全縣毛筆的製作工人不足200人,年產毛筆的數量也只有50萬隻左右。儘管1955年運河毛筆被評為全國同類產品第一名,但隨著鋼筆、鉛筆、圓珠筆的普及,毛筆的使用範圍逐漸縮小,毛筆行業也逐漸解體。


製作東昌毛筆需要72道工序


耄耋老人將毛筆製作技藝隔代傳給而立之年的孫子

張信嶺在傳授張士國毛筆製作技藝


張信嶺說,現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做毛筆的,但要想把毛筆做成地地道道的精品,著實不易。毛筆形體雖小,但製作非常講究。製作毛筆主要分兩大步驟:一是水盆工藝,製作筆頭;二是幹棹製作筆桿。從原料的選擇到做成產品要經過大小72道工序,主要沿用“韋誕法”製作。在眾多制筆工序中以水盆和擇筆最為複雜,需經選料、浸皮、發酵、採毛、水盆、分毫、熟毫、膠頭、裝管、剔修、刻管等十幾道小工序。 制筆首在選料,選料要求極為嚴格。以狼毫為例,其標準以冬季捕獲的北方黃鼠狼尾為最佳。它具有粗細均勻,鋒嫩毛長,彈性適中的優點,是高檔狼毫筆的用料。取得的各種獸皮還要經過浸泡、發酵之後才能選取。而後,在水盆中的“千萬毫中揀一毫”,選出中意的毛料,經過分類,配成毫片並泡製成熟毫。將熟好的毫片,再紮成筆頭,如筍尖式、細腰葫蘆式、玉蘭蕊式等。

14歲學做毛筆現傳給孫子輩


耄耋老人將毛筆製作技藝隔代傳給而立之年的孫子

張信嶺在傳授張士國毛筆製作技藝


張信嶺說,聊城運河毛筆的最早傳承人是何人,他沒聽長輩說過。只是聽說前幾輩時,毛筆的製作者非常保守,對外概不傳授。父親張金生,到處學毛筆製作技藝,也沒學到手。無奈,其父只有常年在外闖蕩,經營筆鋪書鋪。 將學習制筆手藝作為夢想的父親,一心想讓張信嶺學會製作毛筆。張信嶺14歲時,父親就帶他從師於道口鋪街道田廟村的高鳳林、王大冠村的王立孝、堂邑鎮孫馬莊的孫四輩,後又讓道口鋪武莊的張佃舉傳授技藝。學徒期間要分學,筆頭製作工藝要學5年才出徒,做筆桿要4年才能學到手。 1966年—1982年期間,張信嶺成了聊城名副其實的毛筆製作傳承老師。1983年,聊城僅有的幾位老技工雖然在政府的支持下又成立了“聊城毛筆廠”,但廠子沒支撐多久便成了人們的記憶。2005年5月,張信嶺製作的毛筆,在中國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遊節民間藝術展演中獲特等獎。 由於硬筆興起,用毛筆的越來越少,靠製作毛筆生活朝不保夕,張信嶺的三個兒子不願繼承父親的衣缽。長期以來,張信嶺獨自戴著老花鏡在家裡堅守這個老行當。為擯棄傳統的傳內不傳外的保守思想,張信嶺將學到的毛筆製作手藝傾囊傳授給各地前來拜師的徒弟。2017年,張信嶺獲得首屆聊城市民間藝術大師稱號。 技藝沒能傳給兒子輩,於是,張信嶺將希望寄託到孫子輩,張士國十幾歲時就跟著爺爺扎筆頭,現在成了製作毛筆的好把式。張士國現已申報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毛筆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妻子張敏也學會了毛筆製作技藝。張信嶺將“文革”時制筆社的公章、做筆的刀子等5件老物件留給了張士國。目前,爺孫三人經常在一塊製作毛筆。隔代傳承成了非遺傳承的一道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