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玩笑!腦電波也許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觸角的延伸,大腦——這個人體中最神秘的器官正逐漸展現出其更新奇的一面。近幾年通過對腦部活動研究發現,

先天性失明患者利用大腦的視覺區域來提高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通俗一點說,即盲人其實也有“視覺”,他們能通過調用聽覺,觸覺“看到”物體的位置和形狀。

使用fMRI,研究者發現由於部分盲人在早期便喪失了視覺的功能,因此大腦皮層中視覺區域都處於未被正常調用的狀態。由於大腦的跨模態可塑性,這一部分皮層會被其他功能如聽覺,觸覺等調用。這也是盲人聽覺、觸覺比常人敏銳的原因。

相關實驗證明,盲人在聽到立體聲音時,能夠激活視覺皮層的活動。也就是說,盲人能夠通過立體聲音編碼技術,“看到”深度相機視野中的物體的位置、形狀等信息。


不開玩笑!腦電波也許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從上圖實驗結果中,紅色部分表示大腦活躍的部位。我們可以看到盲人聽到聲音時,後腦勺那塊(枕葉)活動明顯,特別是距狀溝(一個位於初級視覺皮層的區域),但是大腦兩邊靠耳朵的兩塊(顳葉,也就是初級聽覺皮層)卻沒有明顯活動。

研究表明,組成視覺的那些不同的功能屬性仍然存在於盲人的視覺大腦皮層中。但是盲人不是用這些區域來理解眼睛看到的東西,而是利用它們去處理他們聽到的聲音以及摸到的東西。


不開玩笑!腦電波也許能讓盲人重”見“光明

我們可以理解成:盲人的大腦不甘心視覺這塊“寶地”廢棄不用,乾脆派聽覺“進駐”了。大腦中有更多區域負責聽覺,難怪盲人雖然“目不明”,但是“耳更聰”了

專注於腦電波相關研究的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埃米爾-阿米迪博士也曾在《大腦皮質》雜誌上發表過相似研究,研究表明外界的聲音刺激先天失明者的視覺皮質,然後視覺皮質把感受到的目標信息送進兩條平行路徑。一條路徑叫腹側枕顳路徑,主要功能是處理物體的形狀、特點和顏色等信息。另一條背側枕頂路徑則負責傳輸物體位置和座標等視覺數據。

阿米迪博士甚至基於此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即在不久的未來,特別是先天失明的盲人可通過聲音的刺激就能在大腦中感知物體的形狀,顏色,特點等更多信息。這相較於我們當前熟知的接觸式電流的刺激,非接觸式聲音的刺激則更顯安全可靠,因為非接觸式刺激並沒有對人體產生刺激,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很多不可預估的負面作用。

當前的實驗結果表明:盲人的那些

視覺神經元及神經纖仍然在那兒,而且仍然發揮著作用,處理空間刺激物的屬性,這種可塑性給盲人提供了更大的資源。 從臨床上看,這些結果表明讓盲人“看到”世界也並不是一種完全的無稽之談,而是在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

我是小圈圈,期待這一天更早的來到。想知道更多視力相關知識歡迎關注——“視友圈”微信公眾號,“視友圈”新浪微博官方賬號,“視友圈”今日頭條官方賬號,“視氪”官方抖音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