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志在新奇无定则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莫鹤群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古人篆刻思离群

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

何曾墨守汉家文

说文篆刻自纷驰

嵬琐纷纶炫所知

解得汉人成印处

当知吾语了非私

——(清)丁敬论印诗二首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我有缘。三十九年前结识了杰荣,又通过他拜识了李立老师。还发了点宝运,有他们师徒为我刻的两枚印章。这两枚名章,我珍若珙璧,一直用了三十多年。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杰荣比我更有缘。四十年前,他从新疆部队复员回到株洲县,结识了油画家萧沛苍,古道照人的萧先生见杰荣自学书画刻印,乃生爱才之心,鼓励他先学书法,打好书法工底,再画画。不久,把他引荐给篆刻大师李立。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李立见杰荣忠厚好学,临书临印皆有些灵气,料知此材可造,经常耳提面命,捉刀示范,杰荣便从中体味治印三昧。一次 杰荣将自己临摹立翁之印数方请教老师,立翁说:不要学我的,白石老人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还是要多学习秦汉印,乃至古玺、封泥,要大处落墨。治印“良工不示人以朴”。杰荣如今对此教诲刻骨不磨。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在李立六十岁那年,立翁准备赴香港办个展,杰荣在立翁家住了半月有余,昼夜陪立翁创作书画、篆刻,并帮立翁登记造册布置展览。立翁兴致时取自己收藏的名人书画金石让杰荣欣赏。庚寅年,杰荣去立翁家拜年,并告知立翁购置了一间专门的书房,素壁间想挂一幅立翁墨宝,立翁当即应允,展纸挥毫篆书“潇湘灵气”苍劲浑厚的四个大字。款署:杰荣书家雅赏,庚寅新春长沙石屋李立。可见立翁对杰荣由衷赞赏和师生情义深厚。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杰荣在立翁家饱览了大量秦器汉物、书画金石,眼界大开,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大家之人品、胸次、风范、艺朮之素养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杰荣谨遵师训,遂大量学习秦汉及历代名家印谱,并不以“齐派真传”固步自封,而是效法乃师入古不泥、化古为新的创新开拓精神,自出机杼地将封泥、古匋、金文、汉砖的精华,楚汉简帛书体入印,结合书画的主客、揖让、阴阳向背等巧奥,对入印篆文别出心裁地作方圆、斜侧、长短、粗细、疏密、曲直等富含变化、生动多姿的改造。自创了一种参差错落、方圆互用且富装饰趣味的印篆。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他的刀法轻浅取势,犀利圆厚,冲刻和披削并用,在转折、起讫处善用锋颖,强调书写意趣,使线条在达到遒劲饱满的同时也不失精巧灵动。亦如唐孙过庭书谱云:情动言行,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他取法在秦之古雅,汉之浑厚,帛书之整饬,楚简之灵动,突出“疏可走马,密不容针”的形式追求。杰荣旗帜别张,有戛戛独造之势,极尽变化之能事。诚如他的学生吴超所说:“一印入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当,故其所作,平正者无一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一般印家作多字印,常常以占地均衡作逐字整齐布置,状如布算子,往往有失平板。而在施杰荣手下却能奇趣横生。如“如意”“大吉祥”,通过虚实、大小、疏密、穿插、挪让、增损、呼应以及方圆、曲直、腾挪、离合等巧妙布置,使繁者不觉繁、简者不觉简,刚柔相济、巧拙互用,一如众星丽天、群峰争秀。难怪立翁常常赞叹:“我的学生中,唯杰荣能得分朱布白之妙”。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秦汉古印因年代久远造成的残损,能给人以古朴含蓄的美感。但在当时印家中常常对残损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反对者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奈何捧心而效颦”。而施杰荣在继承齐白石善用残损的基础上,大胆探索,使残破不但成为一个治印的辅助手段,更是体现刀味的一种特殊技巧和有机组成,残处得神全,破中增虚灵。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例如以帛书入印的“仁者寿”,他在“寿”字左右施以富含刀味和节奏的残损,让其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与“仁”字“者”字残损取得呼应,使规矩与灵动统一,化厚重与虚灵为一体。“阿弥陀佛”印,则把四字并为一个块面,以高山坠石之势,于不平衡中取得了平衡。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杰荣治印尤擅险中取胜。如“李元洛印”,取法汉印,“李洛”二字上部靠边支撑,但其重心仍向中部倾倒,危若累卵。但看“元印”二字,却如古塔参天,安然屹立。顿使险情化解,稳如泰山。且二字一奇一正、一繁一简,留白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全印险中得稳,绝处逢生,令人拍案叫绝。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另外,他又善破平板,化板为活。如“衡山王氏藏书”一印,初看较为平实,但细观“衡”“书”二字对角相峙,而“王”“氏”二字却相背相离。“藏”字右靠,其“口”以粘边求稳实,“山”字破框欲出,暗喻题意,于平实中或有一二灵动之笔,或见疏密虚实变化,常常出人意料,令人称奇。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善男子”“心画”印面边栏,他作粗细、轻重、毛光、虚实、奇正、有无、断连等处理,使全印变化中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般若堂”“周袆昉印”“物外”等作品,或化平板为生动,或在茂密中得空灵,使印边与文字浑然一体,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关联,开疆拓宇,令人惊叹。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刻印刻什么?学问而已。这是施杰荣的一句口头禅,看似随便一说,但细究起来却极有深意。“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施杰荣的篆刻艺术,像他同样取得成功的诗书画文一样,包含了他的印学、诗赋、书画观念,这些艺术修养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蹴就,而是他孜孜兀兀,侧身修行,水到渠成的结果。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岁次戊戌二月初二,三江抱云楼主 莫鹤群识于“施杰荣篆刻艺术微展”

施杰荣篆刻艺术刍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