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如何對待中學生中的“戀愛”,這種觀點您贊同麼?

我所關注的不是允不允許中學生 戀愛 ,而是關注戀愛對孩子的成長性意義,並將戀愛帶來的破壞性、阻滯性負面影響最小化。面對中學生戀愛問題:禁止並非良策;默許是種失職;善待中學生的戀愛 ,教學生把握成長才是良策。面對中學生戀愛 ,成年人眾口一詞:堅決禁止!理由也很充分:孩子們生理正處發育,心理還不成熟,學業沒有結束,職業沒有選定,經濟也沒有獨立,尚不具備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的條件。但多年實踐證明:禁而不絕,中學生戀愛的發生率繼續攀升,而且在一些城市出現普遍化、低齡化傾向,在一些中學甚至出現公開化苗頭(記得我的學生和我說過一句話:談戀愛不影響學習,分手才影響!)。在我們成年人的思想深處,對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確理解不深,對人的差異性的確尊重不夠,執行禁止政策時,的確存在擴大化的錯誤。要知道,中學生性生理發育進入高峰,性心理發展迅猛,隨著成人感、獨立意識的增強,縱向人際關係(與父母師長)逐漸鬆懈,橫向人際關係(與同學)逐漸加強,他們在開展同性同學交往的同時,也就開始了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嘗試。

早戀,如何對待中學生中的“戀愛”,這種觀點您贊同麼?


一、善待異性交往異性交往並不等於戀愛,但異性交往是動態的,可能從友誼就發展到一種比友誼濃、比愛情淡的朦朧狀況,在過密的交往中進入戀愛階段,這個階段也並不是成年人的談婚論嫁,而是一種情感的愉悅。中學生不戀愛很正常,中學生戀愛也正常。應當指出:一些地區和一些家庭,缺少寬鬆的異性交往環境;一些學校缺少規範的異性交往正面引導;有些教師和大部和當事人沒有平等的溝通;有的教師沒有保護個人隱私的概念,有的家庭因此而發生辱罵、毆打等暴力。歸根結底,在異性交往的教育上,我們缺乏民主意識,缺乏 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缺乏對學生一生幸福的關注。

二、從中學生心理需求看,戀愛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既快樂又不安,既幸福又痛苦。孩子渴求民主、尊重,同時也渴求幫助、指導,以使他們既不放棄自己的感情,又不違背社會的規範。這時,班主任和家長是不可袖手旁觀的。僅僅默許,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成長需求,教學生把握成才,才是良策。把握成長就是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選擇,在選擇中承擔責任。我建議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手握主動權的少男少女就能體會到自尊自律,就逐漸學會了選擇。不要以為學生是在說教中長大的,學生是在生活體驗中長大的。學生在體驗中產生愛憎變化,是非判斷和行為取捨,成人應當支持學生在體驗中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家長提倡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能不能被學生所認同,關鍵在於學生是否有一個內部消化的過程。當成人的文化傳遞和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碰撞時,要經過學生自己的比較,選擇,批判,整合,才能實現內部消化,才會清楚對不對,該不該,值不值,做不做,就有了行為準則,就有了自律能力,就懂得了承擔責任。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說,這個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青春的成長。

早戀,如何對待中學生中的“戀愛”,這種觀點您贊同麼?


三、給予保護和限制的體驗是一種自我教育的成長過程。由於體驗的素材不一樣,我們所持的態度也不一樣。我們把中國學生的體驗素材分為三類:可鼓勵的體驗;應嚴禁的體驗;給予保護和限制的體驗。所謂可鼓勵的體驗,指的是體驗素材是文化知識,生活能力,職業技能等,用獲取的直接經驗和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去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我們不要剝奪孩子犯錯的權力,因為對孩子來說,和體驗成功是一樣的,體驗失敗同樣是成長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態度是鼓勵。所謂的嚴禁的體驗,指生活中帶有自損,自虐或危及社會的體驗,例如吸毒,自殺,殺人越貨等等。這類體驗有災難性的後果,生命只屬於我們一次,我們必須嚴加禁止,遵紀守法,服從道德約束,千萬不要去嘗試。所以我們的態度是嚴禁。所謂給與保護和限制的體驗,是指體驗素材是人際交往一類的體驗,包括異性交往等。首先要強調的是這類體驗我們是支持的,它具有必要性和教育性。學習交往,是中學生貼別是獨生子女群體社會化進程的重要一課。人際交往能鍛鍊學生的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競爭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培養他們善良,正直,寬厚,樂觀等良好性格,使他們成為社會,家庭,學校所悅納的人,尤其是異性交往能力的鍛鍊,對於他們今後婚姻家庭一生幸福,都有極大影響。第二要強調的是人際交往特別是異性交往具有複雜性和風險性,發展過程和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這就要家長和老師在孩子們異性交往過程中給給予一定的監督和限制。讓孩子體驗的過程在可控範圍之內。

這就是我對於關於中學生早戀的一些觀點,也歡迎家長,老師和各位看官給予評論和補充,謝謝大家。

早戀,如何對待中學生中的“戀愛”,這種觀點您贊同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