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戀”:都是家長老師惹的禍

不少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是:“防火防盜防‘早戀’”。其實“早戀”這個詞描述一個客觀事實,即孩子可能在戀愛中,或者處於應該戀愛年齡段的早期。但是,現實中家長、老師已經把這個詞汙名化了。而且更多的關注“早”,把成人觀念、標準套在孩子的行為之上,即認為太早了。其實,在我看來這種擔心是多餘,並且是家長、教師把這種擔心扭曲化,把所謂“早戀”的孩子行為、心理越來越推向極端化。究其原因主要在於:

第一,“早”還是“不早”,不是家長、老師說了算,而是要以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為標準。

從生理的發展規律來說,孩子開始步入青春期,生理的一系列變化必然引發心理、行為上的變化,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喜歡跟異性交往,這是一個客觀規律。難道我們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青春期時仍然保持一顆“童子心”?等到我們認為該談婚論嫁時,就突然“心動”了?即使有這樣的孩子也是被壓抑的孩子,在將來的戀愛、婚姻生活必然面臨很多問題。因為異性相處的經驗對於將來的戀愛、婚姻生活非常重要。

“早戀”:都是家長老師惹的禍

第二,“早戀”往往是家長、老師貼給孩子的標籤。

我們前面說過,家長、老師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用成人行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的行為,孩子跟異性牽手、私下交往,甚至有所謂“老公”“老婆”的稱呼都是正常的。在低年齡階段很多時候是模仿,再大一點也需是一種好奇,遠遠沒有達到成人眼裡的戀愛的標準。戀愛的心理一般經過好感→喜歡→依戀→承諾→公開等幾個階段。往往我們的家長在好感、喜歡階段時候就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籤。在心理學術語中,有一個心理現象就是“貼標籤效應”。當我們給孩子貼上“好孩子”的標籤,孩子就會像好孩子的行為靠近,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原因所在,反之亦然。因此,家長、老師不要輕易的、過早的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籤。

“早戀”:都是家長老師惹的禍

第三,忽略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的影響。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遭到雙方家庭的極力反對。然而,這種反對反而使他們關係更緊密,直到殉情。心理學中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是指雙方戀愛關係出現反對力量時,反而會加強他們之前的關係。因為他們為了證明能在一起所以即使不想在一起也要在一起。事實上,我們過早的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籤,反對孩子的“早戀”。有時孩子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就極力使原有關係維持下去。從某種意義上,正是家長、教師把孩子推向了“早戀”。

“早戀”:都是家長老師惹的禍

第四,家長不能接受孩子從依賴逐漸走向獨立的事實。

隨著步入青春期,伴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秘密,有了自己的小夥伴。與父母的關係雖然還是第一位,但已經不是唯一的選擇。作為家長,我們要為此感到高興、感到欣慰,因為孩子長大了,而這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現實中,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或者潛意識中不能接受自己在孩子社會關係地位下降的現實,仍然讓孩子選擇自己作為唯一的社會關係,這是極不負責任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自私的。

“早戀”:都是家長老師惹的禍


因此,隨著孩子步入青春期,孩子面臨著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與挑戰,作為家長、老師,我們也要逐步調整心理的心態,隨著孩子的心理變化一起調整雙方關係與認知。否則,就會出現“早戀”的誤判、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