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以愛之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01

五一假期秦桑去看了《何以為家》,這部電影被稱作“眼淚收割機”。

電影一開始,12歲的小男孩贊因將父母告上了法庭,他對法官說:“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他的父母每天只會躺在家裡,扮演一對沒有理智可言的生育機器,從不教育孩子,卻靠孩子為生。

他們生了7個孩子,住在黎巴嫩的貧民窟,生活極其貧窮,只能靠讓贊因從藥店騙取止疼藥製成毒衣,然後讓在監獄服刑的哥哥賣出去。

贊因從小穿行在骯髒街道,靠賣果汁、運送貨物掙錢,不時受到父母的辱罵、毆打。

他想進學校讀書,父母卻把他當做求生的工具,一心只想他出去掙錢。

贊因承擔起一家人的生活的重擔,卻從未得到過一刻的溫暖。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他最喜歡11歲的妹妹,可妹妹也難逃厄運,因為父母以幾隻雞的價格,就把她送給了街上的商販為妻。

即使贊因拼盡了全力,妹妹最後還是被送走了,後來因為懷孕慘死在醫院門口。贊因徹底絕望了,他拿起刀憤怒地奔向那個害死妹妹的男人。

12歲,本該享受著家人關愛的年紀,贊因卻因此被帶上鐐銬鎖進了監獄。

他說:“我們活在地獄裡,可父母還打算生小孩。”

在電影裡,家是贊因12歲的人生裡,最想逃離的夢魘,是刻在他心口一把滴血的刀。他沒有辦法活成一個人,他無以為家。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在法庭上,他向所有人發出了控訴:

“我希望大人們能聽一聽我的話,我希望那些無力照顧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生下來也不過是另一個我。 我從小聽到最溫柔的話是:“滾!你個婊子生的” “滾,我打死你!”我的記憶中只有皮鞭,鐵鏈,水管的毆打,謾罵。人生就像狗屎,比我的鞋還髒。”


更可怕的是,這不是電影,而是飾演贊因的孩子真實的人生,他就是這樣活過來的。

看完電影之後,很多人最大的感受是:

不是所有人都配成為父母,但父母卻是世界上最容易的職業,因為成為父母不需要考試,也不需要經過孩子的同意。

但這僅僅是黎巴嫩的悲哀嗎?

現實生活中,生而不養是很多家庭面臨的問題,很多人壓根沒資格為人父母。

02

世界上有很多資格證

唯獨做父母不需要

世上總會有人試圖把奇怪的觀念灌輸給我們:“諸如該結婚了,該生孩子了。”

他們不管我們是否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是否有了成熟的心智去經營家庭。我們被推著向前,並沒有想好今後路怎麼走,不知道如何面對一個白紙一張的新生命,就慌張地成為了爸爸媽媽。

電影《無人知曉》,是導演是枝裕和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一部電影。

媽媽惠子帶著四個孩子搬進了新公寓,她對周圍的人說丈夫去海外工作了,自己跟長子一起生活。

因為事實上其他三個孩子都是“黑孩子”,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爸爸。

惠子去工作的時候,他們就呆在家裡不能上學, 長子代替媽媽照顧更小的孩子。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可是突然有一天,媽媽不見了,只留下了20萬日元離家出走了。

沒有父母,沒有親人,只剩下4個一無所知的孩子靠在凌亂的公寓裡。

他們生活拮据,水電早已停了,只能從公園偷水喝。他們到處遊蕩,有一次3歲的妹妹因為太餓,偷吃了別人的泡麵,以至於被不良少年殘忍毒打致死。

他們只好將妹妹的屍體放進皮箱裡,拖到公園埋起來。

這一切,都無人知曉。

媽媽惠子的心智,就像還沒長大的成年人,她經常失蹤,和自己的孩子談論男朋友,即使長子說她自私,她也會把所有錯誤都歸結到不知身在何處的孩子父親身上。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生而不養,沒有父母感,是這場悲劇的點火線。

孩子不是路邊的雜草,懂得天然地瘋狂生長,他們在該被愛和教育的年紀,不該被無視和唾棄。

現實生活中,沒有資格的父母其實很多:

  • 有人只負責把孩子生下來,卻從不教給他們禮貌和體面,放縱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隨處搗亂;
  • 有人把孩子留在家,理由是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卻不管他們是否性格孤僻、渴望陪伴;


  • 還有人解決問題靠拳頭,孩子做錯事,第一時間接受的教育就是捱打,父母的拳頭卻並沒有把他們教育成善良聽話的小孩……


世界上有很多資格證,唯獨做父母不需要。

金星在綜藝《媽媽咪呀》中說:

“如果你不想當媽,不想養孩子,千萬別生。生了你不養,你生她幹什麼?”

做父母的門檻太低了,可童年的缺失的東西,很多人會用盡一生去彌補。做家長是需要資格的,這個資格的審核權,不在旁人,在每一個孩子心裡。

03

以愛為名

我們作惡無數

也許很多父母不服氣,我多愛我的孩子你壓根不知道。對於那些自認愛孩子的父母,我們並不否認父母教育子女的初心,但很多父母都是戴著以道德和愛為名的面具,束縛著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天空之城》這部韓劇就足以佐證這一點。

劇裡韓國的精英人士聚集到集合財富和權利的別墅區,這種別墅區被稱為“天空之城”。

這些精英家庭的父母全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為子女的教育操碎了心,他們把孩子送進輔導團隊,進行科目輔導,冥想訓練,接送放學,24小時監視,親自參與孩子的升學和排名戰中。

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是控制式、威脅式的,比如:

“我們家三代都是醫生,你必須考進醫科大學”“姐姐在哈佛念大學,你們最差也得上個首爾大學”“只要能讓他考上,哪怕是利用這孩子對父母的仇恨都行”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有一戶人家,爸爸馬上要升職做院長了,兒子也考上了大學,這位家庭裡的媽媽成為所有人羨慕的人生贏家,可是有一天 ,她選擇了自殺在別墅區的湖邊。

原來她死前意外發現兒子的揹包旅行,實際是離家出走永不回來。兒子在留下的筆記中寫道:“這個家真讓我噁心,考不好連豬狗都不如,就忍到考試結束,我要開始復仇。”

她好不容易才找到離家出走的兒子,可兒子卻把通知書扔到母親臉上,要跟她斷絕母子關係,一直以兒子為中心的她瞬間崩潰了,選擇了自殺。

《我親愛的朋友》裡說,父母跟孩子,是到死為止才能真正和解的關係。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而大部分的中國父母,何嘗不也是將孩子視為自己生命的延伸,期望他們替自己完成沒實現的理想,更認為自己人生的經驗,百分之百都可以複製到下一代身上去。

他們認為孩子是必須無條件聽命於父母的,養育他們如此辛苦他們怎麼能反抗,於是他們私心地想要控制孩子的升學、擇偶、前途……很多壓力和仇恨就這樣滋生了。

中國家長最典型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句“為了你好”滲透進了孩子生活的每一道縫隙,看似溫暖,卻是蝕骨的寒冷。一句“都是為你好”,你就該徹底交出你的人生。

很多父母的愛都只是假借了愛的名義,作惡無數罷了。

04

好的父母子女關係是

讓他成長為他,而你依然是你

有人說,很多失敗父母的一生,就是既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又希望孩子成龍成鳳; 而很多失敗孩子的一生,就是既厭惡父母設計的人生,又怕走錯路辜負了父母的期望。

每個人都會沿著父母的生活軌跡,走向必然的宿命。

那真正好的父母子女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呢?

去年臺灣藝術家汪曉青在網絡上曬出了一組照片,這組照片記錄了她和兒子18年來共同成長的的軌跡。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當年懷上兒子時,汪曉青才28歲,那時候她根本不想要孩子。

她剛到英國念博士,她不想像母親那輩女人一樣,一輩子犧牲自我做個家庭主婦,她覺得活著就要傾盡全力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當孩子來臨時她是抗拒的,可是情感上她又很喜歡孩子,最後她還是決定將他留下。

預產期前一天,她在工作室裡拍下了第一張照片,之後每年,她都會和兒子用舊照片為背景,拍下一張新照片。

這些照片將她從臨產,到生育、到撫養孩子的過程都記錄了下來,

這18年來,她一直嘗試一種新型的育兒方式。

從出生起,兒子就開始隨著媽媽的學業和工作,到處奔波生活,也正因為這樣,兒子懂得了每個人為了換取自由,都需要在某個階段不懈地努力,付出該付出的代價。

在過去的18年裡,汪曉青與兒子一直共同成長。她在之後與孩子的互動中,重新認識了自己,而兒子也從一位小嬰兒,長成了和母親一樣高的少年。

汪曉青對這19年的總結,有一句話話分外動人:“他終於成長為他,而我依然是我。”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真正好的父母子女關係,不應該是佔有和控制,父母不是孩子一輩子的守護神,只有從父母身上散發出的得體、善意以及對生活的熱誠和努力,才能真正守護孩子的一生。

在年幼時給予陪伴和鼓勵,在孩子成年後學會放手,往後退一步,彼此獨立、關鍵時刻相互倚靠,才是作為父母最溫柔克制的愛。

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完美的小孩,不是所有的爸媽都是完美的父母,願每個孩子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願每位父母都別丟掉自己。


來,和博士分享一下:

你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讓你記憶深刻的被父母責罰的經歷?

PS:博士會抽取1人(留言最棒的),贈送20元的紅包獎勵哦~

“我起訴了我的父母”:以愛為名,有的人作惡無數

作者 | 秦桑 來源 | 極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