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遇到困難的日子,武漢小區出現這麼一群人

老人遇到困難的日子,武漢小區出現這麼一群人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此前,由於疫情嚴重,武漢封城,小區也隨之緊閉。

一切都不一樣了,困難也隨之出現。年輕人只要動動拇指就可以等著貨物上門,但不少沒有子女陪伴、不會網購的空巢老人卻犯了難。怎麼辦?

於是,便出現了這麼一群人,他們自告奮勇、默默付出:困難不是事兒,我們來解決!

老人遇到困難的日子,武漢小區出現這麼一群人

夫妻倆為老人團購忙

李剛所住的社區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旁家屬區,媽媽退休前是中南醫院的護士。照李剛的話說,小區裡的叔叔阿姨是從小看著他長大的。

今年2月份,當時武漢的超市都關張了,小區也封閉了。昔日的老同事給李剛媽媽打來求助電話,語氣焦急。不會網購,也不會在線付款,子女又在一線衝鋒陷陣,怎麼辦?

當得知不少叔叔阿姨的處境後,李剛和老婆一商量,決定為他們代勞。起初只是小範圍的代購,主要是媽媽的20多個同事,後來一傳十一傳百,慕名求助的人越傳越多。小夫妻倆忙得團團轉。

李剛家沒有打印機,為了準確登記,夫妻倆用手寫的表格登記,商品名稱、數量,老人所住樓棟,電話,是否需要送貨上門,用現金還是轉賬等都記得分明。

在武漢一家珠寶公司當HR的李剛太太胡柳,沒想到平時的工作方法在關鍵時刻也能幫上忙。身為HR的她識人無數,卻也無法同時記住百來名老人的信息。“我們小區裡有900多戶人家,基本上都是老人。當時電商要求每個小區的採購數量達到一定量,才能送貨。但老人們大多不會網購也不會接龍,我們只能手動統計需求,自發為大家團購。”胡柳做事分外嚴謹,她用電腦製作了一張excel表格,會微信的老人將需求微信告知她,不會微信的也可以選擇電話告知,由她負責統計,再按照電腦上的信息,在配送時手動摘抄一份。對於年紀特別大的老人,夫妻倆還負責送貨上門。

夫妻倆平均一個月要負責二十個左右的團購,每次涉及人次一兩百人,工作量很大。

今年3月的一天,居委會幹部慕名找上門,順利將夫妻倆“收編”到社區的志願者小分隊裡。有了居委的支持,夫妻倆的工作量大大減輕了。有其他志願者一起協助收集老人的需求,幫忙打印表格,團購的商品到貨後,還有志願者一起幫忙收發貨。

有意思的是,看到兒子媳婦熱衷社區志願者,李剛70歲的老母親也不甘示弱,主動申請在家屬區門崗處值守。於是,一家三口,都成了志願者。

老人遇到困難的日子,武漢小區出現這麼一群人

他在社區當“跑腿小哥”

湖北黃岡人秦開吉是一名建築工人,去年12月1日工地上的事忙完後他來到武漢,陪伴身懷六甲的老婆。

疫情發生後,在網上看到鋪天蓋地的消息,他萌發了當志願者的念頭,於2月中旬在網上提交了報名申請。誰知,郵件回覆稱,因為志願者報名人數較多,暫時沒有名額。約莫2月22日,他又看到自己租住的漢興街常三社區的通告欄裡也寫了招募志願者的徵集令,立即就報了名。

在和老婆商量後,善解人意的愛人當即贊同。“如果不是我懷孕了,我也去當志願者。助人為樂是應該的。”

彼時的武漢日常的採買模式是這樣的:社區將愛心菜放在廣場上,每次開始採購時,社區幹部就拿著擴音喇叭報樓號,需要一棟樓一棟樓有序排隊購買。經政府補貼後,10元可採購10斤4個品種打包好的蔬菜。

秦開吉租住的社區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一些腿腳不便的空巢老人無法下樓,只能由志願者代勞。為社區老人代購急需藥品和愛心菜成了秦開吉日常的工作狀態。

其中有一名七八十歲的獨居老奶奶,家住四樓,每次送貨時,老人都會雙手合十,十分感激,“謝謝你們,給我送來東西。”還有的老人說,自己家中已有儲備糧食,希望將物資轉送給更需要的人。

“我年輕,身體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雖然無法在老家當志願者,但秦開吉表示,在哪裡當志願者都是一樣的。特殊時期,能幫一個是一個。

前不久,秦開吉陪妻子從武漢回老家黃岡。回家前,他收到了來自租住社區的一封感謝信。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範彥萍

編輯:陸天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