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中國人口史列表:

一、戰國時期(前453至前221年)中國人口。

1.戰國中期,周顯王三十二年(前337年)約為2500萬至3000萬人。

2.戰國末期,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約為3000萬至3500萬人。

二、秦朝時期(前221至前207年)中國人口。

秦朝末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約為3000萬人。

三、西漢時期(前202至8年)中國人口。

西漢人口密度圖:西漢人口絕大多數分佈於長城以南、函谷關以東以及長江以北的原關東六國區域,西漢時期劉氏諸侯王的封地也大多是位於這個區域,廣大的長江以南地區幾乎荒無人煙,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乃是整個中國的人口與經濟中心。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西漢人口密度圖:主要分佈於原關東六國地區

1.西漢初年,漢高祖元年(前202年)約為1500萬至1800萬人(西漢人口低谷)。

2.西漢中期,漢武帝統治初期,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約為3600萬人。

3.西漢中期,漢武帝統治末期,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年)約為3200萬人。

4.西漢後期,昭宣中興時期,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約為4000萬人。

5.西漢末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萬戶、5959萬人(西漢人口巔峰)。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西漢極盛時期(前60年)疆域圖

注:西漢時期的人口發展趨勢呈“N”字形,從漢高祖時期至漢武帝統治初期都是穩步提升狀態,在漢武帝統治中期大幅下降,至漢武帝統治末期又穩步提升直至西漢末年。西漢人口峰值出現於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左右,達到了5959萬,但今人估計西漢時期人口巔峰超過6500萬人。隨後的新莽王朝由於天災人禍不斷故而沒有人口統計數據,但總體發展趨勢應為逐步下降。

四、東漢時期(25年至220年)中國人口。

東漢人口密度圖:除江淮地區人口略有增長外幾乎一切與西漢無異,人口與經濟中心仍位於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南方地區的人民大多分佈於四川盆地與洞庭湖、鄱陽湖兩平原地區。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東漢人口密度圖:江淮地區人口略有增長

1.東漢初年,光武帝統治初期,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約為2800萬人。

2.東漢前期,光武帝統治末期,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有427萬戶、2100萬人。

3.東漢前期,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有586萬戶、3412萬人。

4.東漢前期,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有745萬戶、4335萬人。

5.東漢中期,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有923萬戶、5325萬人。

6.東漢中期,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有964萬戶、4869萬人。

7.東漢中期,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有1078萬戶、5386萬人。

8.東漢中期,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有934萬戶、4756萬人。

9.東漢後期,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有1067萬戶、5648萬人(東漢人口巔峰)。

10.東漢後期,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約1100萬戶、5500萬人。

11.東漢末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17年)約300萬戶、1500萬人(東漢人口低谷)。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東漢極盛時期(140年)疆域圖

注:東漢時期的人口巔峰出現於東漢後期的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左右,為5648萬人,但今人估計東漢時期人口巔峰超過6500萬人;東漢時期的人口低谷則出現在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17年)前後,由於東漢末年以來的連年戰亂,至東漢王朝即將滅亡時人口已僅剩約1500萬人,相比人口巔峰時的5648萬人減少了約4000萬人。

五、三國時期(220年至280年)中國人口。

三國時期人口密度圖:總體來說與兩漢時期的人口分佈無異,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自漢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導致了中國各地(州)人口數量與密度的急劇下降。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三國時期人口密度圖:分佈地域基本不變但密度下降許多

1.曹魏王朝(220年至265年)轄境內人口: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滅蜀之前有66萬戶、443萬人,滅蜀之後有94萬戶、537萬人。

2.孫吳王朝(229年至280年)轄境內人口:吳大帝赤烏五年(242年)有約52萬戶、240萬人,吳後主天紀四年(280年)有約52萬戶、256萬人(其中戶籍平民為230萬人,不入戶籍的官吏與將士為26萬人)。

3.蜀漢王朝(221年至263年)轄境內人口: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有約20萬戶、90萬人,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有28萬戶、108萬人(其中戶籍平民為94萬人,不入戶籍的官吏與將士為14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三國對峙末年(262年)疆域圖

注:三國時期僅統計納稅的戶口與人數,今人估計三國時期人口為1600萬至2000萬,其中三國對峙結束的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據統計納稅人口為820萬人。

六、兩晉時期(265年至420年)中國人口。

1.西晉初年,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有245萬戶、1616萬人。

2.西晉初年,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有377萬戶、約2262萬人。

3.西晉中期,晉武帝太熙元年(290年)約為4000萬人。

4.東晉初年,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東晉有540萬人、漢趙有約700萬人,加上成漢、前涼等國的人口,全中國合計約為1200萬至1500萬人。

5.東晉中期,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前燕有245萬戶、998萬人,加上東晉、前秦等國的人口,全中國約為1500至2000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晉朝極盛時期(281年)疆域圖

注:兩晉時期的人口巔峰應出現於晉武帝太熙元年(290年),今人估計為約4000萬人,晉武帝統一天下帶來的難得和平局面以及實行的與民休息政策大大刺激了人口的增長;兩晉時期的人口低谷則可能出現於西晉末東晉初(313年至329)這數十年間,人口數或不足千萬。

七、南北朝時期(420年至589年)。

1.南朝時期(420年至589年)轄境內人口:

(1)劉宋時期,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有90萬戶、517萬人(隱匿人口較多,不真實)。

(2)蕭梁時期,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約1100萬人。

(3)蕭梁時期,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有200萬戶、約1200萬人(南朝人口巔峰)。

(4)蕭梁時期,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約120萬人(南朝人口低谷)。

(5)陳朝時期,陳宣帝太建八年(576年)約60萬戶、240萬人。

2.北朝時期(439年至581年)轄境內人口:

(1)北魏時期,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520年)約500萬戶、3000萬人。

(2)北魏時期,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有337萬戶、約1700萬人。

(3)北周北齊對峙時期,北齊幼主承光元年(577年)北齊有303萬戶、2000萬人,北周人口數應不少於500萬,此時北方總人口超過2500萬人。

(4)北周時期,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年)有359萬戶、900萬人(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後的人口數據,為隱匿人口造成,不可信,在之後隋朝初年的人口排查查出了約3倍的隱藏人口,實際應為690萬戶、約3450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南北朝時期(約439年)北魏劉宋對峙圖

注:南朝時期的人口巔峰與低谷均出現在蕭梁時期,一個是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的約1200萬人,另一個則是在經歷了三年“侯景之亂”的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的約120萬人,相比之下,南朝損失了9/10的人口,僅剩1/10的人口,比之後“安史之亂”造成的危害性更為猛烈;北朝時期的人口巔峰約出現在北魏孝明帝神龜三年(520年)前後,為約3000萬人,人口低谷則應出現於北魏末年至東西魏對峙初期這段時間內,估計人口少於1500萬人。中國在530至540年的這10年的人口綜合蕭梁與北魏的人口數據可以推算出為2500萬至2800萬之間。

八、隋朝時期(581年至618年)中國人口。

1.隋朝初年,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有690萬戶、約3450萬人。

2.隋朝中期,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有約870萬戶、4450萬人。

3.隋朝後期,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有890萬戶、4601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隋朝極盛時期(約590年)疆域圖

注:隋朝的人口發展趨勢呈現倒“U ”型,約在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左右人口增長達到頂峰,為4600萬左右,隨後便不斷下降,至隋末天下已不足1000萬人。

九、唐朝時期(618年至907年)中國人口。

唐朝人口密度圖:唐朝時期的人口密集區主要位於黃河中下游平原,最密集的區域位於河北道華北平原地區,當然關中盆地人口密度也不低,此時南方的人口密度已呈現逐漸追趕北方與其平分秋色的趨勢,此時天下人口大概是北方佔7成而南方佔3成。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唐朝人口密度圖:人口密集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地區

1.唐朝初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有約180萬戶、900萬人。

2.唐朝初期,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有304萬戶、1235萬人。

3.唐朝初期,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有約380萬戶、1900萬人。

4.唐朝前期,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有615萬戶、3714萬人。

5.唐朝中期,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有706萬戶、4141萬人。

6.唐朝中期,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有841萬戶、4814萬人。

7.唐朝中期,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有891萬戶、5291萬人(唐人杜佑認為這一年唐朝約有1400萬戶、7500萬至8000萬人)。

8.唐朝中期,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有293萬戶、1699萬人(僅有約一半的州上報人口,考慮到未上報人口的州為叛亂州或割據州,這些州大多在安史之亂期間人口傷亡嚴重,因此估算這一年唐朝實際總人口為2000萬至2500萬人左右,相比安史之亂前的天寶十四年減少了約3/4人口)。

9.唐朝中期,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有380萬戶、約1900萬人。

10.唐朝中期,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有247萬戶、約1235萬人。

11.唐朝中期,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15年)有237萬戶、1576萬人。

12.唐朝後期,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有394萬戶、約1970萬人。

13.唐朝後期,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有499萬戶、約2500萬人。

14.唐朝後期,唐玄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有約3300萬人(安史之亂結束後的人口巔峰)。

15.唐朝末期,唐哀帝天祐三年(907年)有約2000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唐朝極盛時期(669年)疆域圖

注:唐朝人口的發展波動性很大,在“安史之亂”(755年至763年)、“四王二帝之亂”(781年至784年)、“黃巢起義”以及唐末戰亂時期人口都曾有斷崖式下跌,其人口巔峰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年至755年),為約5300萬人,或7500萬至8000萬人;人口低谷則位於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前後,僅為約1235萬人。

十、五代十國時期(907年至979年)中國人口。

1.後周王朝,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9年)有230萬戶口、約1150萬人。

2.南唐國,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有65.5萬戶、約327.5萬人。

3.吳越國,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有55萬戶、約275萬人。

4.後蜀國,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有53.4萬戶、約267萬人。

5.南漢國,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有17萬戶、約85萬人。

6.福建清源軍節度使,北宋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有15.1萬戶、約15.5萬人。

7.荊南國,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有14.2萬戶、約71萬人。

8.湖南武平軍節度使,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有9.7萬戶、約48.5萬人。

9.北漢國,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有3.5萬戶、約17.5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五代十國時期中期(943年)天下形勢圖

注:由於五代十國的特殊歷史環境,導致估計這個時期的中國總人口極為困難,只能根據北周末年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9年)的北方中國人口(約1150萬人)大致推算出這一年中國總人口大致為2300萬人,因為自“安史之亂”以來的中國南方几乎不受戰亂波折,即使是在五代十國這樣四分五裂的時期南方所遭受的戰亂損毀程度亦遠不及北方。

十一、北宋時期(960年至1127年)中國人口。

北宋人口密度圖:至北宋末年,南方部分“路”的人口密度已超過北方,雲貴高原以東、秦嶺以北的廣大南方地區已成為密度極高的人群聚集區,此時南方人口已超越北方。北宋人口密集區主要位於長江中下游流域、黃河中下游流域以及四川盆地等3個地形區,即“一江一河一盆地”。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北宋人口密度圖:北宋人口主要位於“一江一河一盆地”

1.北宋初期,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有約2300萬人。

2.北宋初期,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有約773萬戶、3865萬人。

3.北宋前期,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有686萬戶、約3430萬人(其中男丁1427萬人)。

4.北宋前期,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有971萬戶、約4855萬人(其中男丁2271萬人)。

5.北宋中期,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有1246萬戶、約6230萬人(其中男丁2642萬人)。

6.北宋中期,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有1425萬戶、約7125萬人(其中男丁3080萬人)。

7.北宋後期,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有1795萬戶、約8975萬人(其中男丁4007萬人)。

8.北宋後期,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有1996萬戶、約9980萬人(其中男丁4491萬人)。

9.北宋末期,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有2088萬戶、約10440萬人(其中男丁4673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北宋極盛時期(1111年)疆域圖

注:宋代雖統計戶數,但具體人口數量僅統計成年男子的人數(即人丁),因此宋代的具體人口數量只能依據其戶口數予以大致推斷;北宋時期的人口發展幾乎呈直線上升趨勢,其人口巔峰出現於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左右,人口約為1.1億人,遼國與西夏人口巔峰的出現時間與北宋幾乎同時,遼國約為750萬人、西夏約為300萬人,因此公元1100年左右中國的人口約為1.2億人。

十二、南宋與金國、蒙古帝國南北對峙時期(1127年至1276年)。

1.南宋時期(1127年至1276年)轄境內人口:

(1)南宋初期,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有1136萬戶、約5680萬人(其中男丁2420萬人)。

(2)南宋前期,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有1297萬戶、約6485萬人(其中男丁2855萬人)。

(3)南宋中期,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有1230萬戶、約6150萬戶(其中男丁2784萬人)。

(4)南宋中期,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有1550戶、約8060萬戶(其中男丁2832萬人)。

(5)南宋後期,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有569萬戶、約2845萬戶(其中男丁1302萬人)。

(6)南宋末期,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有1174萬戶、約5870萬人。

2.金朝時期(1115年至1234年)轄境內人口:

(1)金朝前期,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有約500萬戶、3300萬人。

(2)金朝中期,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有678萬戶、4470萬人。

(3)金朝中期,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有693萬戶、4544萬人。

(4)金朝中期,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有722萬戶、4849萬人。

(5)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有841萬戶、5353萬人。

3.蒙古帝國時期(1206年至1271年)轄境內人口:

(1)蒙古帝國中期,窩闊臺汗八年(1236年)有110餘萬戶、約550萬人。

(2)蒙古帝國中期,蒙哥汗二年(1252年)有130餘萬戶、約650萬人。

(3)蒙古帝國後期,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有141萬戶、約705萬人。

(4)蒙古帝國末期,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有192萬戶、約960萬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南宋與金朝極盛時期(1208年)疆域對峙圖

注:南宋宋理宗時期戶口與人丁數量斷崖式下跌是由於人民大量藏匿與逃亡所致,實際人口應在7000萬至8000萬之間,其人口峰值出現在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左右,為約8000萬人;金朝的人口峰值則出現在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前後,為約5300萬人;蒙古帝國在1234年滅亡金朝後北方人口數量為約550萬(一說蒙古帝國統治中國北方時期不統計驅口、匠戶、流民等職業人種,但這類人在以農商業為主的古代中國所佔比例極低),至1271年才恢復至約1000萬,蒙古滅金直接導致了約5000萬金朝人喪生,戶籍人口減少至原來的1/8;公元1200年前後中國的總人口約為1.3億至1.4億,其中南宋約8000萬人、金朝約5000萬人(西夏大理二國的總人口不足500萬)。

十三、元朝時期(1271年至1368年)中國人口。

1.元朝初年,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有194萬戶、約970萬人。

2.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有476萬戶、約2380萬人。

3.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有937萬戶、約4658萬人。

4.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有1319萬戶、5883萬人(今人估計實際數據為約1500萬戶、7530萬人)。

5.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有1400萬戶、約7000萬人(今人估計實際數據為約7980萬人)。

6.元朝中期,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有1340萬戶、約6035萬人(今人估計實際數據為約1700萬戶、8487萬人,今人估計的數據更可信)。

7.元朝中期,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有約1800萬戶、9000萬人(為今人估計,無統計數據)。

8.元朝後期,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有約2765萬戶、12359萬人(為今人估計,無統計數據)。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元朝極盛時期(1280年病逝)疆域圖

注:元朝絕大多數時候僅統計戶數(且戶數不包括流民、僧尼、匠戶與軍戶等人)而不計算人口,唯一的全國人口數據位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為5883萬人,但這5883萬人不包括西南地區的山區民族以及遼陽、嶺北、宣政院轄地西藏,因此世紀人口可能為約7530萬人;今人估計元朝實際人口出現的峰值在1341年前後為8500萬人或9000萬人,一說在1351年前後為1.23億人,爭論很大,姑且折中,認為元朝實際人口出現的峰值在1341年至1351年之間,為8500萬至1.2億。

十四、明朝時期(1368年至1644年)中國人口。

明朝人口密度圖:北方人口密集分佈於北直隸、山東與山西等3個布政使司,南方人口則密集分佈於南直隸、江西、福建等3個布政使司,而秦嶺——淮河一線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則顯得人煙稀少,人口密集區呈連塊成片模式,人口分佈極為不均衡,以南直隸與江西二省人口最為密集。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明朝人口密度圖:人口分佈呈現連塊成片模式

1.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有1065萬戶、5987萬人(戶籍人口與實際人口基本相符)。

2.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1065萬戶、6054萬(不包括華北地區,今人估計實際數據為約6500萬人)。

3.明朝初期,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有1141萬戶、6659萬人(明朝戶數統計峰值)。

4.明朝初期,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有968萬戶、5095萬人(相比上一年隱匿了至少173萬戶、1564萬人)。

5.明朝初期,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年)有960萬戶、5179萬人(隱匿了至少600萬人)。

6.明朝中期,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有921萬戶、7185萬人(明朝戶籍人口統計峰值)。

7.明朝中期,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有911萬戶、5358萬人(戶籍人口與實際人口基本相符)。

8.明朝中期,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有1050萬戶、6010萬人(戶籍人口與實際人口基本相符)。

9.明朝中期,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有915萬戶、4680萬人(相比前兩年隱匿了至少135萬戶、1330萬人)。

10.明朝後期,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有1062萬戶、6069萬人(戶籍人口與實際人口基本相符)。

11.明朝後期,明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年)有1003萬戶、5630萬人(一說為1.97億人)。

12.明朝末期,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有983萬戶、5165萬人(一說為1.5億人)。

13.明朝末期,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有5165萬人(一說為9987萬人,這個數值有點不可信,相比之下曹樹基的1.92億人更為準確)。

14.明朝末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有約1.52億人(為今人估計,無統計數據)。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明朝極盛時期(1412年)疆域圖

注:明朝戶籍人口統計峰值出現於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為7185萬人,但今人多認為明朝人口發展的頂峰出現在明朝後期,有說是在1580年至1590年之間為約1.62億人,有說是1600年前後為約1.97億人,也有人認為是在1620年前後為約1.5億人,或1626年前後為9987萬人,或1630年前後為1.92億人,各種觀點莫衷一是,關於明朝人口峰值的數量爭論也很大,綜上所述明朝人口大體上在1590年至1630年發展至頂峰狀態,數量在1.5億至2億之間;明朝每戶人口約為6人,在明朝初期永樂二年就隱匿了至少600萬人,故明朝中後期實際人口數可能遠多於戶籍人口數也就不足為奇了,明朝後期隱匿人數可能多達1億至1.5億,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矛盾(如流民問題、土地分配不均以及瘟疫爆發隱患)將成為壓垮明王朝的一大重要因素。

十五、清朝時期(1644年至1912年)中國人口。

清朝人口密度圖:清朝人口絕大多數分佈於傳統的“漢地十八省”境內,相比明朝的高度聚集於某幾個省,清朝的人口分佈則顯得更為合理均衡,雖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仍是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以江蘇、山東二省最為密集。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清朝人口密度圖:人口東多西少的模式已經顯現

1.清朝初年,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年)有約8848萬人(為今人估計,無統計數據)。

2.清朝初年,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年)有約9117萬人(為今人估計,無統計數據)。

3.清朝初期,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有9264萬人。

4.清朝前期,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有1.26億人。

5.清朝前期,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有1.43億人。

6.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有1.81億人。

7.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有2.05億人(這一年實際人口可能為2.2億,同時也是中國人口第一次突破2億人大關)。

8.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有2.08億人(這一年實際人口可能為2.6億)。

9.清朝中期,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3.01億人(這一年是中國人口第一次突破3億人大關)。。

10.清朝中期,清仁宗嘉慶十年(1805年)有3.32億人。

11.清朝中期,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有3.83億人。

12.清朝中期,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有4.01億人(這一年是中國人口第一次突破4億人大關)。。

13.清朝中期,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有4.12億人。

14.清朝後期,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有4.32億或4.36億人。

15.清朝後期,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有3.77億人。

16.清朝末年,清末帝宣統三年(1912年)有9269萬戶、3.41億人。

中國人口史列表:蒙古滅金後北方人口從5353萬減少至500萬

清朝極盛時期(1820年)疆域圖

注:清朝戶籍人口統計峰值出現於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為4.32億或4.36億人,此後由於十餘年“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以及“陝甘回民起義”造成的動亂使得清朝人口急劇下降,至清德宗光緒十三年(1887年)人口降至3.77億人,還不及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人口(為3.83億人),說明中國在1851年至1873年這20餘年間至少損失了6000萬人口,考慮到清朝時期的人口增長速度,估計實際人口損失可能達上億;清末時期人口為3.41億,比25年前還少3600萬人,應該是清末官吏橫徵暴斂造就民眾大量藏匿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