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顧佳也慘遭劈腿:伴侶過度自戀,往往會埋葬婚姻

最近,電視劇《三十而已》收官,但網上對“綠茶”林有有的罵聲還不絕於耳,因為她睡了顧佳的老公,害顧佳慘遭劈腿。

顧佳和許幻山相識於微時,那時候他們還是朝九晚五去上班的社畜,生活也比較樸實。後來,顧佳鼓勵許幻山創業,陪他白手起家創立了煙花設計公司。

眼看公司業績蒸蒸日上,她精心打理的家庭也步入富足,許幻山卻出軌了。

觀眾紛紛替顧佳打抱不平,心疼她一片苦心錯付給了“負心郎”。

有些人認為他們三觀不合,婚姻本身有問題。其實,從劇中的某些細節可以看出,許幻山出軌,也和他的“自戀”有關。

那次公司面臨危機,顧佳拉來一筆大單,解決了燃眉之急。

但許幻山並不領情,還怪顧佳把他的方案賣給了不懂欣賞藝術,只會用錢砸的“粗人”。

在他的內心,作品是無價的,他的才華非常需要被人認可和肯定。

這時候,林有有投其所好,對他的才華讚歎崇拜,他就神魂顛倒地飄了起來,並逐漸被她連珠炮式的誇讚所降服。

顯然,許幻山有比較強的“自戀傾向”,從顧佳身上沒有獲得的自尊和價值感,從林有有身上得到了滿足。

於是,他把林有有看作知音,不惜背叛多年陪伴和付出的顧佳,也要投入她的懷抱。

常聽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可現實生活中卻更多是和顧佳許幻山一樣同苦不同甘的夫妻,不禁讓人唏噓。

夫妻同苦不同甘的原因很多,正如許幻山有點過度的自戀也是其一。

伴侶如果過度自戀,你即便完美,江山繁榮,他可能還是不滿足,還是會背叛。

伴侶過度自戀,“同苦”往往問題不大

正常人都有一些自戀心理,但自戀過度了,就被精神分析心理學定義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的個體,需要很多來自外部的關注和認同,來滿足內心自戀的訴求,所以他高度關注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滿足。這種人格特質,也是他從社交環境中尋求自我肯定的動力基礎。

過度自戀的伴侶未必能 “同甘”,但往往“同苦”問題不大。

“艱苦”時期的他,由於自尊感和價值感相對較低,但內心又極度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可,就需要一個全能的伴侶陪伴自己一起吃苦。以便儘快提升他的身份、地位,幫助他完成外界身份的“自我確認”。

比如許幻山,年輕時翅膀不夠硬,內心還是個追求藝術夢想的“小孩”,自由散漫,對事業沒有目標感。而顧佳是一個凡事追求完美的人,頭腦清醒,清清楚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對未來也有明確的規劃,對於他恰好是有利的“補充”。

許幻山認識顧佳就像孩子見了媽媽,給飄忽不定的內心安了一個家。

婚後,顧佳忙裡忙外,任勞任怨陪他創業開公司,又把家庭孩子照顧得細緻周到,很快就幫許幻山打造成了外人眼裡閃閃發亮的“許總”,還讓全家住進了上海最高檔的豪宅。

許幻山的成功,一半是自己的才華,一半是顧佳的相攜。

那個時候全能的顧佳堪稱“完美”,幼稚的許幻山沒有她是不行的。

持才傲物的許幻山,他太需要“事業成功”這張名片,證明自己“我是有才華、有能力的,我是值得被尊重、被崇拜的!”所以,年輕時的他可以和顧佳並肩作戰。

許多自戀者也一樣,沒有完成自己這一步的“自我確認”之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可能更在乎伴侶是否能幹,是否吃得苦,是否對自己有幫助。

自戀者一旦發覺伴侶的高價值對自己有利,就會把對方視作戰友,就容易觸發心理學上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不受制於任何干擾愛情的外在力量,協同合作,排除萬難,忠誠相守。

對於艱苦時期的自戀者,伴侶的高價值就是滿足自我價值感需求的可靠保障。和伴侶結盟作戰,就像飢餓的孩子靠著有奶吃的媽媽,一種安全感油然而生。

伴侶過度自戀,“同甘”往往容易出現問題

自戀型伴侶難以和原配“同甘”,在於原配無法給他“解饞”。

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自戀型人格具有兩大特質,一是高度的自我關注,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信;二是對他人的忽視,對他人的需求毫無同理心。

自戀型人格的個體因這種比例失調的關注,在親密關係中,往往表現得始終關注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持續滿足。至於伴侶吃了多少苦,有怎樣的需求,根本漠不關心。這種心理也為他們日後拋棄原配,埋下了禍根。

美國心理學家W·Keith Campbell提出“自我導向模型”概念,指自戀型人格的個體容易被兩種“導向自己”的人所吸引:

1、 本身有很高價值的人。

2、 對Ta讚美、恭維、崇拜的人。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幻山打拼事業時喜歡照顧,幫助自己的全能顧佳,等到拿到“功成名就”這張名片時,又對恭維崇拜自己的情人愛不釋手。

完美顧佳也慘遭劈腿:伴侶過度自戀,往往會埋葬婚姻

等婚姻到了“盛世”,許幻山其實也懂顧佳的好,但他無法完全剋制自己的貪念和慾望,他想要的不止是家庭的穩固,還有情感上的被崇拜、被需要、被滿足。

許幻山享受被崇拜的感覺,尤其喜歡年輕女生吹捧他的夢想,肯定他的才華。當林有有不停對他的煙花設計讚不絕口時,他心潮澎湃,寧願冒著煙花廠爆炸的風險,也要留下那批藍色煙花。

完美顧佳也慘遭劈腿:伴侶過度自戀,往往會埋葬婚姻

因為許幻山的自戀,林有有的誇讚和崇拜,正是降服他最具殺傷力的武器。

自戀型伴侶,受自戀人格的內在驅動,他會像貪婪的狼,捕食完一個獵物填飽肚皮,還需要再捕食下一個,下下個。彷彿只有把自己置身於眾多獵物之間,他才能感到自己光芒四射,與眾不同。

他不得不背叛,拋棄原配,抓住機會捕食更多獵物,才能讓自己飢餓的自戀需求得到補償。

很多原配慘遭拋棄後,會懷疑自己不夠好,其實不然。

自戀型伴侶的眼中,從來沒有“完美”的親密伴侶,只有至始至終想要“完美”的自己。

不論原配多“完美”,到了該“同甘”的時期,都可能被自戀型伴侶絕情拋棄。

所以,過度自戀的伴侶,往往到了“同甘”時期容易背叛。

不同苦同甘也行,但是要找回真實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Christopher Lasch在《自戀主義文化》中提到,

對自戀者而言,世界是一面鏡子,而他們永遠只能從鏡中看到自己,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

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行為為什麼會讓伴侶痛苦,也無法感同身受伴侶情緒上的痛苦,於是他們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毫不在意,也無所顧忌,和他們相處是一個艱難跋涉的過程。

而且他們在某一段親密關係中很難獲得持續滿足,和他們維持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也是難上加難。

我們可能情不自禁地會愛上自戀型伴侶,也許我們不能和他們“同苦同甘”,也無法改變他們的態度行為,但我們可以努力從關係中找回真實的自我,避免受到他們過多的傷害。

1、 覺察自己的感受

因為自戀者過度關注自我,就像渴望得到照顧的“孩子”,意志始終圍繞著解決自己的需求,也希望伴侶把他們的需求擺在頭等位置。

和他們相處的過程,我們自己就很可能被他們套路進去,成為負責餵養他們需求的“大人”,從而忽視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可以嘗試在適當的時機覺察自己的感受和內心狀態,如果覺察自己的確被自戀者的需求所吞沒、傷害,良好的覺察可以幫助自己看見關係的不平衡,以及自己受傷的情緒,從而擺脫自戀者需求的干擾。

只有讓自己暫時從自戀者的情緒需求中脫離出來,才可以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2、給付出劃定邊界

和自戀型伴侶相處,總是需要不斷為其付出,而且即使付出很多,他們也不一定滿足。

沒有邊界的付出,在自戀者看來是廉價的,也不會懂得珍惜。

很多原配為自戀型伴侶傾盡所能的付出,到最後對方還是沒滿足,還是要背叛。

所以,不妨從關注他們的需求,轉向關注我們自己的內心。

問問自己:我真的要為了TA犧牲那麼大嗎?我的付出到底值不值?

自戀者就是吃不飽的“孩子”,過度的付出和滿足,就是對他們的縱容,遲早把他們的胃口養得更大。

我們該給自己的付出劃定邊界,你設立的邊界可能會遭到自戀者的攻擊,但只要你確信邊界是合理的,就不要陷入自戀者的圈套。

你的堅持,可以給自己贏得更多的自我。

3、 挖掘自我價值

《親密關係》中有句扎心的話,“通往地獄的路,是由期望鋪成的。”

把過多的期待寄託於一段關係,到最後失望的往往是自己。

不論你身邊站的是自戀型伴侶,還是其他類型伴侶,沒有哪一種伴侶天生具備“永久不過期”體質。

我們的價值訴求不該侷限於追求一段關係的穩定持久性,而是要從整個人生的高度去挖掘自我價值:

這一生有什麼重要目標去完成?

我要如何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失去一段關係我該如何更好活?

當自我價值被充分挖掘,內在的情緒體驗就不再輕易被一段關係所左右。

和誰在一起我們都能和自己相處,離開誰我們都不會迷失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