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王敬:巨頭入生鮮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京東王敬:巨頭入生鮮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撰文 | 商觀

與商業觀察家作者交流可添加微信lihua759321


京東集團副總裁、7FRESH業務負責人王敬在2020年(第三屆)中國生鮮零售大會上,點評了當下活躍於中國生鮮市場的店倉合一、前置倉、拼團三種模式。


這三個模式則都是“場"的創新,但最終都要落於供應鏈來尋找競爭優勢。


”我們持續創新的目的,就是要尋找場貨匹配——新的場的創新,帶來新的供應鏈模式,從而能夠對市場格局進行突破。“


可以發現,當下生鮮市場,每個業態、每個渠道、每個場景的供應鏈構建,其實都是不同的。線上線下需求的商品結構也是不同的。


這可能意味著,中國的生鮮市場很難通過以盤活來打市場。


這也是王敬所要分享的,他講的重點是場的創新、場貨匹配,再到供應鏈的落地。


最後,王敬也拋出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他沒給答案,而是希望大家思考。


比如,那麼多的巨頭進入生鮮領域,背後的戰略意圖是什麼?有沒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以下內容根據王敬口述內容部分整理)


變化


今年疫情以後,尤其是後疫情時代,各個巨頭都進入了生鮮市場,生鮮市場的業態變化比較大,生鮮市場的競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也可能和疫情沒有關係,也可能有關係,首先是生鮮的線上化已經變成了一個很突出的趨勢,這個趨勢看起來是不可阻擋的。


在疫情期間,生鮮市場出現了三個主要的競爭業務:第一是店倉業務(既可以“到店”,又可以“到家”的全渠道業務);第二是前置倉;還有拼團。


以前,大家覺得可能是店和店之間的競爭,突然之間發現前置倉、拼團等大規模的出現,導致現在競爭的結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不是店和店之間的競爭了,可能是店和拼團競爭、店和前置倉競爭,或者說店和店之間不同業態的競爭。


這個結構下,有很多的疑問。


比如,會不會出現取代型的,或者替代型的產品,或者業態。


京東在佈局線下業態的時候,一個特別明確的反饋是,拼團裡面有的成長非常快,京東前置倉裡面也有很多成長很快。


京東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來幹生鮮,首先在中心化電商業務裡面,目前為止,我們是中國最大的單一自營生鮮的平臺,我們的增長速度很快——今年上半年增長超過100%。同時,在線下的店倉佈局,即全渠道的佈局中,上半年生鮮門店的增長速度也是同樣的很快,達到了100%的增長。


京東在線下的整體佈局,速度並不是那麼快的。但是今年下半年以後,也就是從9月份開始,到明年,我們應該是一個提速增長的戰略——會更快地提速增長。


店倉、前置倉、拼團這三塊業務,按我個人理解,是這三塊業務都會有價值。也許在至少5到10年之內,不會出現互相取代的態勢。不管是店倉業務,還是前置倉業務、拼團業務,基本還是多業態並存的格局——每個人可能有自己的用戶。甚至在供應鏈的特徵來講,也不太一樣。拼團有預售和反向定製的供應鏈特徵,和店倉和前置倉的業務供應鏈不是很一致。


但是,在前端的競爭依然會很激烈。


在一二線城市,甚至三四線城市,(店倉、前置倉、拼團)這三種業態,在未來的交互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局面。


我們現在也看不出來哪種業態有真正的優劣之分。但是,零售的根本——成本結構、毛利率、坪效、銷售額,這些東西可能是最關鍵的。


成本


我們最近實驗了一個業態——七鮮,目前有6家門店,(單店)年坪效計算下來是5~6萬元左右,日均銷售額45000~55000元左右。從效率來看,是不錯的。成本結構上,也能控制在預期的成本中。


我們感覺,在這6家店實驗以後,會有比較快地增長。


一般的前置倉,日訂單量是700張到1000張左右。現在七鮮業態是1200張訂單左右,其中線下大概700張,線上500張,線上的銷售佔比是在35%到40%。目前,我們還並沒有完全發力線上,我們也要看綜合的成本結構。


不管哪種業務形態,最關鍵是要在成本上有一個穩定和精準的結構。


現在看下來,在店倉業務、前置倉、拼團這三種業態中,至少店倉業務,現在我們店的業務成本結構是趨於穩定的。


傳統零售裡面,線上化趨勢帶來了比較大的影響,但坪效結構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成本結構方面,無論是社區還是大型門店,整個門店的運營成本結構,邊際趨勢還是壓力非常大的。如果沒有較高的銷售坪效和毛利率的平衡,未來壓力會非常大。


在一個全渠道的業務裡面,門店既能夠有線上的訂單,有線下的訂單,而且這個總訂單量,從我們的業務模型設計來講,必須要超過1000~1200單——沒有這樣的訂單量,很難進行競爭。


現在我們達到的5萬~6萬的坪效結構,在目前的零售競爭結構裡面,大多數企業是做不到的。


對實體店來說,不管是應付前置倉,還是拼團的競爭,核心是要以驅動訂單量為核心,即還是要把訂單量做起來。把訂單量做起來,就可以保持在銷售和成本結構毛利率之間的業務模型的平衡,否則可能就會被別人把份額吃掉。


前置倉業態也很活躍。目前不管是店倉還是前置倉,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大城市,整個的社區型結構的飽和佈局都是300多家左右。


如果計算一下APP的用戶數(中心化電商平臺APP),在北京這樣的城市,整個用戶數可以做到1000~1500萬左右。從這一點來說,一箇中心化的電商在城市的用戶,相比較而言,就具備了相對的競爭優勢。


而一個城市佈局300家左右的前置倉業務,大概也不過50到60億左右的銷售規模。事實上,從實際份額的角度來說,沒有那麼大。


佈局


在多業態的佈局方面,我們的觀點是:


第一,我們目前還看不到,到底是店倉優越,還是前置倉,還是拼團?


我認為,每種業態都有他存在的價值,或者說他未來可能都會帶來一定的增長。


第二、作為一個企業來講,像京東這樣的企業,我們肯定是多業態佈局。我們需要更大的用戶數和更高的份額。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不僅佈局店倉,前置倉、拼團等等,都會有佈局。


我們把這種業務叫做“分佈型電商”,這和中心電商是有區別的。


隨著佈局飽和加大以後,這個業務從戰略意義來說有一個另外的意義。當佈局豐滿以後,他也具有中心化電商的銷售彈性。


可以看到,中心化電商平臺的618或者“雙11”的銷售彈性非常高,有大概10到15倍的銷售彈性。一般的門店很難有這麼高的銷售彈性。


當分佈型電商在一個城市完成飽和佈局以後,也具有了更高的銷售彈性。


我個人理解,未來在生鮮佈局裡面,這幾種業態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多業態佈局和把握成本結構,和毛利率和銷售的這三者的均衡,是未來生鮮領域競爭的必要戰略選擇。


當然,我們看到生鮮電商的佈局裡面,有社區化和小型化的趨勢。


在大的城市圈裡面,由於城鎮化下更多的結構變化,會帶來更多的新社區;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新的區域中心。


在高線市場和低線市場,可能不太一樣。高線市場,比如一二線市場,業態的細分,可能是一個最大的趨勢。我們沒有辦法籠統地講,業態是不是小型化就對。我個人理解,大城市做“小”,小城市做“大”,依然是戰略上的佈局。


可以看到,縣域市場大型賣場的活力還是在的,而目前中心化電商的下沉速度還需要一段時間。在低線市場,大型化業態還是有意義的。


但是在一二線市場,業態結構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一是社區化是方向。第二,小型化也是方向。


我說的“小型化”,不是特別小的店。大賣場傳統的結構是1萬平米左右,現在在區域型店鋪裡,大概3000平米左右的佈局是非常有效的。


從七鮮超市實驗型的結果看,2000~4000平米之間的結構也是非常好的。能做到成本結構和銷售額之間的平衡。七鮮只做生鮮和食品,所以這個結構還是非常好的。第二,低線市場,更大型的賣場結構,作戰價值會更高一些。


現在是一個細分化的市場。為什麼有細分化結構?因為城市化帶來的城市結構不一樣。


可以看到,一線、準一線、二線城市裡面,從城市中心到副中心、區域中心,還有新市鎮、社區中心,他有多樣的位置,所以帶來了不同的業態創新的可能性。


在三線城市、縣域市場不太容易做,因為城市結構是雙中心和單中心,沒有辦法做更多的業態。


場貨匹配


京東生鮮佈局的本質特徵,核心還是在這三個要素裡面:成本、場貨匹配、供應鏈。


先看成本結構。


目前一、二線市場,尤其北京市場,如果做社區型的小業態,對租金的壓力是巨大的。大概租金成本會在10塊以上。我說10塊可能還是保守的,每平米10塊到15塊左右。那就意味著如果是一間300平米的店鋪,一個月的租金就要超過10萬元,要到15萬之間。這個成本很高。租金就變成第一成本,超越了人工成本。


當然我們做線上,做全渠道,還有履約加人工,這兩部分的成本結構,和租金,是最大的成本。這兩個成本結構的穩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麼說全渠道業務模型的核心在於訂單量,日均訂單量和成本之間的關係。因為,如果成本結構是一個較高的結構,那未來的訂單量不能做到一定量的時候,你的盈虧平衡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這對我們提出了比較大的挑戰。尤其是在一二線城市,既有老的傳統的零售商——原來拿到的物業可能會比較便宜,成本不高,但是新的物業獲取,大家在一個水平上,這個成本結構是很難抗拒的。


另外,老的物業要到期了,這時候怎麼進行佈局?單一成本的改變,會不會有更好的成本結構的創新方法?


京東在倉到門店之間的配送,包括作業的能力是相對較強的。可能在未來,我們會考慮在倉的結構裡面,完成一部分店鋪的動作,使成本結構變得更低。


第二、技術帶來的成本創新。這些可能都是有較高的成本結構的壓力,把成本做下來,這是競爭的重要前提。


在成本結構空間不大情況下,商品組合帶來的場貨匹配和供應鏈重組是成功的核心抓手。


供應鏈


成本結構下降,一方面是門店運營成本,一方面核心的還在供應鏈的成本。


不同的業態,帶來了不同的供應鏈特徵。如果你有新的業態創新,考慮更多的供應鏈重組,會有更多的機會。


基於業態創新和場貨匹配帶來的供應鏈重組的巨大機會,體現出六種供應鏈的特徵,也就是業務模式和供應鏈之間的關係。


第一、MAX模式對應的ONE TIME BUY供應鏈重組。


MAX在生鮮會有業態創新的可能嗎?如果有的話,會帶來新的供應鏈重組。


第二、有限選擇的製造商零售對應的研發供應鏈重組。這個模式在中國。我想現在最推崇的就是這個,這個業務模式會不會在中國做起來,我們希望做有限選擇的製造商零售,我們的供應鏈不一定是今天的品牌型供應鏈,我們要有自己的供應鏈特徵。


第三、SPA模式,這是起源於服裝的一個業務模式,是垂直供應鏈縱向集成。


第四、Trader Joe的本地化供應鏈模式。


今天講業態創新、供應鏈重組,我們先講生鮮競爭的窘境,我們都困惑在成本、毛利率這些地方。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業態創新,獲取一個新的供應鏈結構,從而贏得市場。


從京東的角度來講,我們持續創新的目的,就是要尋找場貨匹配——新的場的創新,帶來新的供應鏈模式,從而能夠對市場格局進行突破。


垂直一體化這四個模式之外,還有水平一體化的模式。


也就是第五種模式、平臺化的Soft Discounter與供應鏈品牌生態的結合;以及第六種,拼團業務和柔性供應鏈反向定製重組。


為什麼大賣場不太好?可以看到,中心化電商的結構就是大賣場的結構,更多的SKU、全面購物、滾動促銷、流量很大,這種模式是需要購物時長的,需要更多的時間。


今天消費者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在賣場,線下從業務佈局來講,更要強調購買效率。


線上相反,在增加更高的體驗和購買時長。這個競爭是這樣的,就是供應商的品牌生態的結構,可以有幾千萬個SKU,有幾萬、十幾萬的供應商這樣的結構。


拼團業務,拼多多也好,這裡面就有預售和反向的供應鏈定製。


我理解,拼團業務的合理性主要在這兒。至於說拼團的流量獲取方法,我不認為這個流量獲取方法有多高明,從業務的本質來說還是供應鏈的變化——拼團用了我們其他人沒有用的供應鏈去競爭。


思考


最後想提一個問題。


大家做生鮮,要考慮什麼樣的業態是最適合生鮮的?我只做生鮮會盈利嗎?還是說帶其他的組合來盈利?


第二、做生鮮就一定是社區嗎?


如果生鮮線上化都是這樣的話,從遠近角度來講,既然線上打破了空間限制,那一定在社區就是最好的,或者說一定是不在社區就不行嗎?


第三、那麼多的巨頭進入生鮮領域,我們也要考慮每個巨頭的背後的戰略意圖是什麼,有沒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我們不知道。但京東做生鮮是非常堅決的。


第四,是看最終的格局是什麼?商品組合、供應鏈如何和多種業態進行匹配?這個從戰略上也要思考。


最後,是一盤貨或者是多盤貨?


這些問題的提出,我沒有答案,引發大家思考。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也是這樣思考的。


京東七鮮做生鮮是非常堅決的。我是這個行業的老人了,我願意分享,還願意跟各位合作,因為市場很大。我們當時定戰略的時候,有“3+3”戰略,優化、創新、協作。我們今天做業態的創新,做業務的優化的目的都是為了協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