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眼看就要亡國,趕緊讓人挖了洪秀全的祖墳,結果竟一一應驗了

1851年建立的太平天國,讓清廷極度恐慌,一邊是武力鎮壓,一邊卻是下詔,查明這些逆賊,尤其是首逆的祖墳,將其都給刨了。其實,掘毀祖墳這一招,貌似有點效果。雖然,洪秀全做了十幾年的“天王”,但太平天國在他死後,沒多久就沒了。

在古時,人們非常重視祖墳的安葬之處。若是葬到風水寶地,可保佑子孫平安,甚至,官運亨通;若是葬到真龍天子之穴,沒準就會出皇帝。於是,咸豐一看憑空掉下個“天王”,這還了得,一定是祖上保佑,得趕緊斷了這處風水。

滿清眼看就要亡國,趕緊讓人挖了洪秀全的祖墳,結果竟一一應驗了

那麼,洪秀全家的祖墳是不是真的葬到了真龍天子穴呢?

按照當時的一些說法,還真有這回事。洪秀全家的祖墳在芙蓉嶂山上,此山在廣東省花縣(現為廣州市花都區)北邊。其實,此處為風水寶地的說法,源自宋朝末年的賴布衣。這個賴布衣名氣很大,道號布衣子,又名賴太素,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鳳山岡人。

他九歲即高中秀才,曾任國師之職,後受奸相秦檜陷害,長期處於流落生涯中,改名賴太素。賴布衣的足跡幾乎踏遍中國大地,憑著精湛的堪輿理論與技術,一路憐貧救苦,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風水大師”的名聲不脛而走。後來賴布衣看破紅塵,遁隱山林,人不見其蹤。

當時,他見芙蓉嶂氣勢非凡,就認定此地是龍脈的“結穴”。要知道,賴家本就是一個看風水的世家。在18歲的時候,賴布衣就已經出道了。那時候,他發現在廣東境內北面的群山中,有“龍脈”向南延伸。於是,一路沿著這“龍脈”,賴布衣來到了芙蓉嶂山。

然而,風水家眼中的“龍脈”,是指山川得有像龍般的嬌矯、飄忽彰顯的地脈。《陽二宅全書·龍說》就說:“地脈之行止起伏曰龍。”臨走前,賴布衣還做了一首偈語:

“頭頂芙蓉嶂,腳踏土地壇。

右有覆船崗,左有鶯蜂竇(‘窟穴’的意思)。

鰲魚把水口,獅、象守門樓。

誰人葬得中,代代王公侯。”

可見,他是誇此地風水好,若有人葬於此,那就是“代代王公侯”。

於是,這話便在花縣流傳開來。

滿清眼看就要亡國,趕緊讓人挖了洪秀全的祖墳,結果竟一一應驗了

其實,洪秀全的祖上是從廣東梅縣石坑鎮於清朝嘉慶年間遷入花縣定居的。這老祖過世後,先是葬在家族居住的福源水村附近。當時,老祖的次子洪英倫知道些風水知識,聽說芙蓉嶂山的故事後,便跑到芙蓉嶂去瞧了瞧。一看果真是塊風水寶地,於是,選定了位置,把父親的屍骸遷葬到此,重建了墳墓。根據史料記載,重修墳的時間是嘉慶二十年,也就是1815年。

36年後,洪老祖的第六代傳人洪秀全,掀起了一場中外震驚的起義。據說,當年賴布衣還有一句話“六百年後必有王者出”。也許,此地真是上上之地,聚集了龍脈所行的“生旺之氣”。這才不到40年,就出了一位“王者”,雖然只有13年。後來,清廷將洪家的祖墳給掘了,大概也就不會再有什麼王公侯的故事了。

滿清眼看就要亡國,趕緊讓人挖了洪秀全的祖墳,結果竟一一應驗了

自古,風水和墓葬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關於“風水”的定義,最早見晉代郭璞《葬書》。不過,風水相術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代,主要是擇址選形,或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

其本是相地之術,研究環境和宇宙的規律,藉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後來,中國人在風水中更是借了“龍”這個字來表示山脈的走向。因為,在國人的認知中,龍善於變化,時隱時現,可大可小,能飛入上空,能潛入深海。而這逶迤的山勢,可不就是像極了龍的萬般變化。

但“龍”字千年來就是帝王的專用,豈能讓其為民間所用?只有帝王才配得上這龍脈之地。看看歷代的皇帝們,大多在生前就早早的替自己選了所葬之地,更多則是想保佑自己的江山萬年。所以,洪家出了位“天王”,在清廷的皇帝看來,那一定是祖墳葬的好。其實,從風水學上說這是有依據的。

不過,從常理來看,當時的國家官僚體系黑暗,經濟發展更無成就,民眾生活貧苦潦倒,怎麼還能再繼續發展呢?只是,太平天國雖有一定的民眾支持率,但卻沒有屬於自己的施政方針,弄得那一套還是老黃曆,註定是不能徹底掀了清王朝的統治。

而清廷的做法,又恰恰暗合了民間的傳統:你家祖墳都沒了,你還能有什麼前途。

滿清眼看就要亡國,趕緊讓人挖了洪秀全的祖墳,結果竟一一應驗了

想想當年滿人入關前都是火葬,大概是後來也信了這風水的說法改為了土葬,後來,再面對民眾的起義居然能想到如此的招數。只是,沒有了強大的國力庇佑,大清朝在現代軍事武器面前,一樣潰不成軍。只是,就算掘了人家的祖墳,也沒見清王朝延續了多少年,更學會了對外強退縮、忍讓,帶給民眾的,則是更多的苦難。

其實,風水本是讓人和自然更和諧共存。但是,在某些人看來,佔據了好風水,就一定能獲得綿延不斷的福運。要知道,對於朝廷而言,不能順應民意,就等於亂了朝政的風水。當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起義,能在兩年內拿下了南京,靠的是什麼?是他對於底層百姓的心理把握。至於,這祖上的保佑,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難不成多次的科舉不中,就是想讓洪秀全走上造反之路嗎?

參考資料: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二》、《洪秀全評傳》、《陽二宅全書·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