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与思维导图,不要把思维导图当笔记

近来有很多用思维导图做笔记的文章,但思维导图和笔记不可混淆,两者虽有相同点,区别也是巨大的。

思维导图是树形结构的一种表示,树形结构是一种简明、经济的分类分析方法(不是唯一或最好的分类分析法),人类已用了几千年,比如章节目录,各种分类等。它的功用和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记忆,并没有其它的神奇。一张思维导图:

笔记与思维导图,不要把思维导图当笔记

思维导图适用于局部问题的简明分析、梳理,简单分析记录一下纲要,每个节点都是简单概括,节点不能过多,一旦一张图超过3、50个节点,再不能收缩的的话,就臃肿缭乱,丧失作用,这点很多人可能已深有体会。


而对知识来说,概要只是一个骨架,不能把它当成知识的主体。知识有血有肉有生命,是血肉形成了骨架,只有深入理解、体会他的血肉生命,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体会知识的根基、生命,从而从而真正认识、发展知识。把骨架当知识的主体就会陷入教条而丧失生命。知识也不是简明的,迎合简单、容易的欲望,对于真正的知识来说是藐视和灾难。

否则作者写个树形导图就够了,一个月就可看完4年大学的树形导图,何苦浪费?概念和纲要只是一种简明表述,不能代表知识,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简化为简明的快餐。诸位可以用两本书做笔记实验一下,一本做思维导图笔记,一本做普通笔记,在读完10天和30天再用笔记重温,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知识性的笔记可以用树形笔记,而不能用树形导图来替代,思维导图只可作为一种局部的梳理、分析的方法,作为笔记的一部分。笔记还要包含需要的、大段的丰富内容,比如重点摘录、作者原文意味、自己的大段注解...... ,笔记是知识、思想、灵感等的记录、备忘、梳理,笔记的重点不在于简明。

笔记还是自己快速重温复习、再读再深入的工具,单单个骨架太干巴,丢了血肉和生命。

笔记与思维导图,不要把思维导图当笔记

小筑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