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上的奇葩師團:遇到中國軍隊一槍不發,目送40萬人遠去

在抗日戰爭史上,曾有這麼一支被稱為“日本第一窩囊廢師團”的部隊,它就是日軍第4師團,又名“大阪師團”。

按照日本的軍事制度,作為日本的17個常設師團之一的第4師團採用的是“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再加上師團部直轄的騎兵聯隊、炮兵聯隊、工兵聯隊、輜重兵聯隊、衛生隊以及第1至第4野戰醫院和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鬥人員,其人數已經超過了2.5萬人。

雖然就單兵武器而言,中國軍隊並不遜色,但因為中方兵員基礎素質差,編制不合理,輕重機槍、火炮、空中打擊力量等壓制型火器嚴重缺乏,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像第4師團這種甲種師團,中方即使出動一個集團軍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壓制。

抗戰史上的奇葩師團:遇到中國軍隊一槍不發,目送40萬人遠去

步坦協同作戰的日軍野戰部隊

  • 注1:日軍一個聯隊共配備三八式步槍2124支、輕機槍72挺、擲彈筒76個、九二式重機槍24挺、九二式步兵炮6門,不包括聯隊部額外配置的一個炮兵中隊和一個速射炮中隊(共4門四一式山炮、4門九三式37毫米炮);騎兵聯隊轄兩個中隊,每中隊配屬一個輕機槍小隊,315支四四式馬槍,2挺九二式輕機槍;炮兵聯隊轄四個大隊,配備36門三八式野炮,12門九一式炮,315支三八式馬槍;工兵聯隊轄三個中隊,配備200支三八式步槍。輜重聯隊轄六個中隊,配備329支三八式馬槍。此外,日軍師團每次出戰均會配屬一個戰車大隊,計39輛八九式輕戰車、29門17毫米的戰車炮、120挺機槍、21輛輕裝甲車。
抗戰史上的奇葩師團:遇到中國軍隊一槍不發,目送40萬人遠去

日軍的17個常設師團中,只有第7、第9、第11師團是編制為28493人的野戰馱馬師團

  • 注2:1935年蔣介石在穩定了長江流域的統治後,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利用大批進口的新式武器對嫡系部隊進行了編制調整。截止到“七七事變”,國民政府已完成了50個師的調整。據歷史學家張其昀編著的《抗日戰史》記載,調整師的官兵共計10923人,配備著步騎槍3800餘支、輕重機槍328挺、擲彈筒243具、各式火炮與迫擊炮46門。這裡需要重點寫清:因為中國外匯短缺和工業基礎薄弱,所謂的調整師也只是充實了部分近戰武器。
抗戰史上的奇葩師團:遇到中國軍隊一槍不發,目送40萬人遠去

除了中央軍的德械師,其他雜牌軍的裝備極差,如腳踩草鞋的川軍(上)、身背大刀的西北軍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日本軍事歷史學家關幸輔的筆下,第4師團的戰鬥慾望卻並不強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4師團在徐州會戰中的表現:放走了數十萬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

"徐州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就遇到過一支"奇怪的日軍"。面對日軍合圍,李宗仁指揮40萬大軍巧妙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突圍後的中國軍隊已是人困馬乏,重裝備也丟失了很多,戰鬥力銳減。就在穿越魯蘇皖邊界一條公路的時候,發現前方路上赫然出現一支裝備精良、正在挺進的日本軍隊,此刻,疲憊不堪的中國軍隊驚惶失措,混亂地離開公路撤向附近的山區。奇怪的是,過了很久都沒見日軍追來,中國軍隊的指揮官驚奇之餘派人打探,卻見那支日軍絲毫沒有追擊的意思,相反,還在公路兩側堂而皇之地燒起飯來。這支"奇怪的日軍"正是第四師團的南進支隊。"

實際上,第四師團自入華以來就一直駐守在東北,他們首次入關還是在1940年6月。

若真論起對徐州突圍起關鍵性作用的,除了李宗仁高超的戰略眼光,還要歸功於張自忠將軍親自領兵斷後。

抗戰史上的奇葩師團:遇到中國軍隊一槍不發,目送40萬人遠去

梅花上將張自忠,原系馮玉祥之西北軍

當時,參加徐州會戰的日軍部隊有華北方面軍第二軍下轄的第5師團、第10師團、第16師團、第114師團和第一軍的第14師團,隸屬華中派遣軍的第3師團、第6師團之坂井支隊、第9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佐藤支隊,兵力約有10個師團。

總體上看,這兩大部日軍呈現的是南北對進、兩翼包抄的戰略姿態。

在北線的魯南地區,同屬甲種挽馬師團的第5、第10師團正死死地咬著第五戰區的主力部隊。

趁這個當口,南線日軍的第3、第9、第13師團正快速插向第五戰區後方唯一的交通大動脈:隴海路。

不久,華北方面軍和華中派遣軍的快速挺進部隊便會師於隴海線。

這,意味著日軍對中國軍隊的戰略包圍已經完成。

接下來,日軍的任務就是集中兩部的精銳對徐州作向心突擊。

抗戰史上的奇葩師團:遇到中國軍隊一槍不發,目送40萬人遠去

日軍兩路對進,欲合圍國軍主力

李宗仁知道,儘管日軍來勢洶洶,但由於他們人數不足,這個包圍網處處都是空隙和漏洞;若抓住時機,突圍並不是難事!

於是,在聽聞蕭縣失守後,李宗仁果斷下達了放棄徐州並全面突圍的命令。

會上,張自忠指揮的第59軍被李宗仁指定擔任殿後掩護重任。

抗戰史上的奇葩師團:遇到中國軍隊一槍不發,目送40萬人遠去

張自忠領兵斷後,劉汝明、孫連仲、湯恩伯撐開撤退通道

5月16日開始,張自忠將第59軍分成了三支掩護部隊,和日軍整整廝殺了兩天。

推測第五戰區長官部以及大部分主力部隊都脫離了戰場,張自忠才下令放棄陣地。

撤退時,張自忠又親率180師和112旅殿後。

到了19日,日軍的一支部隊在大軍的撤退通道上搶佔了一個村莊,企圖攔截第五戰區的部隊。

幾路群龍無首的國軍部隊不明虛實紛紛裹足不前。

兩個小時後張自忠率軍趕到,親自佈置了一個旅圍住該敵,然後招呼兄弟部隊安然撤走。

後來,由於路上常有日軍尾隨攻擊,為緩和本軍以及其他兄弟部隊的恐懼心理,張自忠又親率手槍營走在全軍之後掩護。

6月1日,經過千餘里的艱苦跋涉,張自忠指揮的59軍在完成掩護任務後平安地撤到了許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