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被忽视的类地球宜居行星

在已退役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数据中,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约300光年的宜居太阳系外行星。被命名为开普勒-1649c,该行星仅比地球稍大一点。不过,不同于地球,它所围绕公转的是一颗很小的红矮星,此类恒星通常伴有剧烈活动。即便如此,开普勒-1649c位于该恒星的宜居带中,在其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

一颗被忽视的类地球宜居行星

开普勒-1649c围绕一颗红矮星转动,位于该恒星的宜居带中,是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所发现的行星中最接近地球大小

开普勒-1649c的半径仅比地球的大6%,接收到的光约为地球接收到太阳光的75%。这两点使得它有可能承载生命。通过研究与之类似的类地球行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在宇宙中是如何分布的。

对这颗行星目前所知不多,比如它的大气层是什么样的以及红矮星的剧烈耀斑是否会破坏其宜居性等。但是,这一发现表明类地球行星并不像先前所认为的那么罕见,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存在第二个地球。

2018年末,随着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燃料耗尽,美国宇航局决定将其退役,结束了它将近十年的太阳系外行星搜索。尽管“开普勒”的搜索工作已经停止,但科学家仍可以在存档数据中寻找此前被忽略的太阳系外行星。

一颗被忽视的类地球宜居行星

地球和开普勒-1649c的对比。

利用“开普勒”数据搜寻行星的方法是寻找因行星遮挡导致的恒星亮度微小降低。被称为“凌星法”,目前通过该方法已在“开普勒”的数据中发现了2 0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外加2 500多个候选体。这些亮度变化中有些是明显的太阳系外行星信号,比如近距离热类木星的凌星。但有些则不那么明显,比如地球大小的行星在更远的轨道上发生凌星,它只会挡住恒星极少部分的光。

于是,筛查“开普勒”数据的计算机算法可能会遗漏一些行星。一部分原因是行星凌星并非是使得恒星亮度下降的唯一因素。环绕恒星的尘埃团也会产生类似太阳系外行星的信号,不过一般它们不会产生像行星凌星那样的明确信号。计算机算法通常会将这种模棱两可的信号标记为“误报”而丢弃,不过这也意味着一些真实的行星可能也随之被过滤掉了。

一颗被忽视的类地球宜居行星

开普勒-1649c表面可能的景象

因此,这项新的研究再次检查了之前的“开普勒”数据,从中寻找被忽视的行星。发现开普勒-1649c此前被错误地标记,在停止数据收集7年之后才发现了这颗行星。

随着数据的增加,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红矮星周围普遍存在潜在宜居的类地球太阳系外行星。由于红矮星在银河系中无处不在,存在与地球相仿的太阳系外行星的可能性因此也随之大增。

( 江苏省天文学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